分享

梨子上市了,可以尝了,邱兵味的

 刺猬公社 2020-09-03
导读

时隔数月后,梨视频终于拉下了神秘的面纱,正式上线。传统媒体人投身短视频市场,是盲目自信下的冲动之举,还是深思熟虑的精准预判?昨天,刺猬君赶在上线前夜,找到了梨视频的团队。

by 苏天翱

11月2日晚,探访梨视频“老巢”的人发现,办公室里灯火通明,几乎座无虚席,总编辑李鑫还在看片。他们都在为明天的上线做最后的准备。

一早起来,刺猬君通过百度搜索,还没找到梨视频的官方网站,但百度百科已经悄然更新。

昨天,名为“梨视频”的微信公众号终于发布了它的第一条推送,作为预热:《这里是梨视频,我们即将开始》,伴随着一段2分钟的预告片,这个低调了近半年的短视频产品 终于掀起了它的神秘面纱。

“为了只有我们自己能够确信的,为了无法与他人妥协的,为了只有经过长久努力才能显现的,我们埋头奔跑。 ”

嗯,这很邱兵,曾经澎湃过。


同样给人以强烈即视感的,还有那段名为《你的时代》的预告片:无数个平凡或不平凡的个体,站在镜头前讲述着自己或精彩或平淡的人生。没有大鸣大放式的吹嘘,只有一段乍看不明所以、过后却让人心有戚戚的短片。恍惚间,这颗梨子的味道,或许已经在心底有了几分估量。

“我们就是想通过普通人的

视角去观察这个时代”

“我们就是想通过普通人的视角去观察这个时代,看到普通人在这个大时代里的沉浮。”孙翔的语速很快,但条理却很清晰。这个曾经为“澎湃”之名出谋划策的人,现在正在梨视频的团队里担任运营总监。

在梨视频正式上线前的最后一夜里,忙得不开的孙翔,声音颇有些疲惫,但在提及上线相关事宜时,却依然难掩语气里兴奋喜悦:“这几个月,产品团队一直在调试迭代,当你们第二天正式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们的产品就已经在各个应用市场里登录了”。

孙翔告诉刺猬君,除去产品和运营的铺设外,最为外界关注的内容也早已经历了几个月的前期投放测试,而且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刺猬君当时还曾对“冷面”的负责人卢雁进行专访,详情见《邱兵团队产出的第一个梨子,味道咋样,是澎湃味的吗?|独家对话梨视频<亚军>

从7月底流出项目名称后,梨视频一直保持着相对神秘的姿态,直到8月中旬《亚军》的出炉打响了它内容品牌的第一枪。这部纪录片以奥运会为背景,投放到了包括腾讯、优酷、秒拍在内的各大平台,连B站也在其列。首集发布后,截至当晚12点,在腾讯的点击量已达40.9万,第二集在秒拍上甚至有300多万的点击量。

《亚军》隶属于梨视频旗下的子品牌“冷面”,后者仅仅是梨视频投放测试的众多内容品牌的冰山一角。事实上,梨视频从7月底开始,前后投放的内容频道总计23个,涵盖多个内容平台与类型风格。

 这种先从内容矩阵试水的做法很“澎湃” 

内容的基因让这群出身纸媒的创业者在对待全新的媒介形式时依然毫不手软,梨视频总编辑李鑫就曾在采访中表示,如此规模的频道“矩阵”严格来说是一种测试,在梨视频自己的渠道平台搭建好之前,原生的内容必须经受住其他渠道的检验。

事实证明,这种内部淘汰的筛选起到了大浪淘沙的效果,除去“冷面”外,还有微辣(原名豆角)、风声等多个内容品牌数据斐然,“所有栏目全网日均点击量在4000-5000万之间”。

也难怪孙翔对上线之日充满了期待,“等着吧,邱总已经写好了一篇文章,到时候你们就看到了”。

一头扎进短视频平台的市场

从内容上看,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对梨视频充满信心,毕竟,作为一个内容创业项目,它已经解决了最核心的内容要素。但问题是,梨视频自己,却并不是这么考虑的。

从实际行动就能看到了。以原生内容为根本,固定依附于某个平台渠道,之后逐渐向全网扩散,实现流量引导和粉丝聚合,最后转向独立APP,这条路径应该是大多数名为“内容创业”的主题下的常规性动作。

而到今天,独立APP这最后一步也越发不受待见,一边是高额的开发运营成本,一边是困难的粉丝用户转化,加上平台内建的“小程序”服务,自立门户已经算不上是什么明智的抉择了——尤其是在渠道围绕内容补贴的筹码愈来愈大的情况下。

按照这条逻辑,梨视频最明智的选择应该是在第一批内容投放测试完成后,选择其中的优质品牌重点运营,之后再成为某个内容补贴计划的红人,拉取更多融资,做一个“梨tube”之类的东西。事实上,邱兵老同事们的创业项目也大多是在走这样的路。即便梨视频“内容矩阵”的测试方法略有争议,至少还是在“内容创业”的轨道里。


可这颗梨子随后的动作,就愈发让人迷惑了。内容投放初见效果的情况下,梨视频便选择了推出自己的独立APP产品,一头扎进短视频平台的市场里。在许多人看来,这种做法或多或少是基于传统媒体人刻板的优越感——拥有优质内容的生产能力,渠道建设自然水到渠成。

刺猬君也曾经不看好内容创业前期自建APP的行动,但这次,孙翔对于梨视频相关动作的解释,给了我一个新的思路。 

“不应该单纯以内容创业者来定义我们”

“不应该单纯以内容创业者来定义我们”,这是孙翔听完提问后的第一反应。

内容创业就该安心于内容打磨,就该减少自建渠道这种本身不擅长的工作,就该…这一套逻辑按照成本支出核算来看,似乎没什么问题。但如果,这套逻辑从“内容创业者”这个点开始,就有问题呢?


“内容创业”的背景是内容的重新估值,资本大量涌入内容产业,让内容生产者们看到了内容的黄金时代,紧随而来的,就是大量资助原创内容的“内容创业的春天”。从这个角度看,内容的地位得到了不断的认同,但另一个被内容创业者们奉为圭臬的话或许会让我们看得更清楚:内容是手段,不是目的。

这句话从资本和商业的角度捧红了内容,但从内容自身来看,却是对内容精神内涵的蔑视。对外界而言,内容只是吸引流量的手段,优质与否取决于内容的噱头、眼球效益,与深度无关。这种认知框架名义上是对内容的吹捧,但骨子里却是轻视内容的价值。

反馈到现实更是如此。尽管“创业之春”里平台和渠道的补贴分外诱人,但究其本质,内容生产者们和平台之间依然是严重不对等的关系,一时的恩惠并不能扭转后者在豢养前者的本质。内容的地位本质上并没有多少变化,实际上,真正高人一等的,是平台和渠道。后者对前者拥有绝对的控制力,只要前者依然停留在生产者的阶段缺乏自有的渠道平台,就永远在议价谈判中居于绝对劣势。

而梨视频做的,正是重新对内容创业者进行定义。“我们不满足于做内容的服务提供商,我们要做自己的平台和渠道”,这才是梨视频顶住压力也要独立开发APP的根本原因。短期来看,优质内容源可以为其赚得大量人气,但这种流量本质上依然控制在平台方,长久来看,要真正做大,一个独立的渠道和平台是必须的,既然注定要走这条路,何不提前先打好基础呢? 

如何在既有的短视频平台中杀出重围?

搭建平台站得住脚,但实际操作可是需要市场检验的。对于梨视频而言,自行搭建平台渠道面临的第一问题就是,如何在既有的短视频平台中杀出重围?

孙翔给了我们两个答案:资讯类的内容定位;PUGC的平台定位。

前者针对的是当前短视频内容类型单一的问题。“现在市面上大多数短视频产品都是生活趣味性的视频,但在这里,除了‘有趣’,你还能看到‘有料’。”孙翔的这段话很好地解释了梨视频内容的基本定调,这也是澎湃团队在短视频领域里,纯粹从内容生产角度而言的最大优势了。


关于PUGC平台的定位,则来源于梨视频的slogan:“全球拍客,共同创造”。

拍客是个UGC时代的词,优酷是这一主体的典型代表,但在梨视频这边,拍客们除去主体的广泛性,同时还具备有一定的专业性。

孙翔告诉刺猬君,相比起传统拍客和平台之间的松散联系,梨视频按地区建立了自己的拍客系统,并在当地安排有专门的负责人员进行对接联络。平台方会安排有专业人员对拍客们的拍摄角度和技能进行培训指导,而在拍客们上传素材资料后,还会有专业团队进行后期加工混剪。

通过这种方式,梨视频利用起平台的功能,为世界各地的拍客提供了输出内容和观点的机会,同时又依托于专业性,有力保证了信息的质量和有效性。

截至目前,梨视频的拍客团队已经达到3000余人,布局覆盖500多个城市。在此前的采访中,邱兵曾表示,梨视频的日常视频产出量在500条,其中有100条是原创内容,而拍客们贡献的素材,为这些原创内容提供了有力支持。


 

兼具优质与数量的内容体系,虽然刚刚起步,但梨视频的平台架构却已初现成效。尽管低调了许久,但一次爆发,却已经展现出强大的腕力。只有真正拥有内容积淀和行业经验的人才能看到传统内容创业红利背后的陷阱,这或许也是为什么黎瑞刚会愿意投资这样一个内容创业项目,如果只满足于做一个资讯短视频生产者,不要说投资,邱兵或许也没有太多离开澎湃的必要了。

在这里回过头看梨视频上线前推送的第一句话,更显得意味深长:“很多人很少做他们相信是对的事,他们做比较方便的事,然后后悔。”


新锐观点 前沿情报

内容产业第一报道平台

原创出品 授权转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