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物修进电影院,一手好牌打烂了 | 早安吻

 刺猬公社 2020-09-03
导读

《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搬上荧幕,大家看的不是电影而是修复历史的情怀,喊着要修钟表逗御猫的迷妹们也许还想去编编字典砍砍书?

By 尚月丰

年初在因为b站上映而火遍一时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确是今年为数不多的良心纪录片,刺猬君也曾经专门写过《关于故宫的纪录片老多了,为啥只有这部被翻牌子?》。如今它也被搬上银幕成了大电影,经过众筹十城点映后终于在16号正式上映,除了零星的场次和半满的座位让人有些心塞之外,更让刺猬君心塞的是这部口碑极佳的纪录片,却在变身电影时把一手好牌打得有些烂。



文物修好了 故事讲残了

11月初,《我在故宫修文物》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定档,同时导演萧寒发起十城点映场的众筹活动。因为受众中的一大部分就是电视版的观众,所以宣传方面很有吸引力:

“受限于电视版的时长和内容,我们有更多压箱底的珍宝与私藏攒在手心里迫不及待的想要跟你们共享。”


但真正呈现在大荧幕上的故事和电视版相比并没有多出特别让人惊喜的地方。大量镜头和纪录片版发生重复,将原有的素材压缩进90分钟里,剪辑碎片化所产生的空间跳跃成了最大的问题。上一个镜头是北京飞厦门的机场显示屏,下一个镜头转到了故宫红墙内,前面那几秒的机场镜头实在会让人有些疑惑,难道下一个镜头不应该切去厦门吗?镜头的堆砌和切换显得有些逻辑混乱。

电影中多了些风景空镜,以及之前讨喜的“御猫”镜头,电影展现的画面更加生活化,增加了足球比赛、故宫竞走健身等等,刺猬君也很喜欢我在故宫敲杏子、逗御猫、骑单车的这些场景。根据之前电视版的观众反应保留其中大家反响强烈的镜头在情理之中,但是大量的移焦以及推拉镜头所展现出的风景并没有太多纪录片价值,打着“纪录片”的名号却把修复文物的镜头搞得支离破碎。


虽然屈峰师傅的“格物论”依旧让刺猬君心生感触,但少了修复文物的细节徒然出现的师傅对徒弟的教诲反而显得有些突兀。还有王津师傅修好的那座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前面没有任何预兆就出现了修复后各个动物栩栩如生,完美运行的音乐水法钟,请在观众惊呆赞美之前给了铺垫好吗?刺猬君以为接下来会让王津师傅说点什么,结果下面来了个风景空镜头,美则美矣,却让人感觉太过生硬,整体松散。


故事没有了纪录片中的旁白,人物介绍也只是简单的字幕带过,刺猬君再也不暗笑之前电视版中旁白偶尔n、l不分了,影院中的刺猬君是多么希望有旁白君的出现,来把这些不曾表述出来的内容慢慢吐露。故事中的人和文物修复依旧让人感动,在故宫的角落中修补历史是一种细致中的伟大。但是这并不能掩饰《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电影作为一部纪录电影在叙事方面的不合格。


对于这部电影,刺猬君给三星,两颗星星自然是为了这些匠人师傅,另一颗给了陈粒的主题曲和电影海报,仔细看你会发现,在海报中的各式文物中都会有裂痕的存在,并精巧地把匠人的身形融入到这些文物中,这才是别具匠心。

不可否认,纪录片走进院线本身就不容易,专注匠人精神的初衷让人心生敬意。但慢节奏的故事并不等于琐碎,有很多看似枯燥的故事也可以讲得让你两个小时不眨眼,不信就一起来看看。


编舟渡海,一起编词典吧

提及慢节奏和匠人精神,刺猬君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编舟记》这部闷片,闷到头上长草可以和慢羊羊做朋友的那种,但是就是这样一部闷片却能让人老老实实地看完。


故事很简单,四个人编词典,一编就是十八年。电影开头就平淡如白开水,出版社辞书编辑部的老编辑荒木要退休了,调来一个本在销售部门不被上司喜欢的极度内向不善言辞的马缔光也。故事随着主人公马缔加入了编撰新词典《大渡海》的工作徐徐展开,也经历了编撰词典项目险遭腰斩、工作伙伴调离、词条出错的变故。然而整个电影的节奏就像潺潺流水,不疾不徐,主人公日复一日重复搜集词条的工作,其中穿插着自己和房东孙女渐生情愫终于携手的情节。


但也是这样的氛围才能显现出重重书堆中的匠人精神,马缔和老编辑为了搜集最新词条到和自己格格不入的快餐店听着高中女生的谈话;遇见的每个词语都要认认真真的添加在随身携带的词卡上;最后词典纸张也要轻薄,翻书不粘手指……最妙的是最后对于“右”的解释,面北东向是右,钟表从1点转到5点的方向是右,面对词典偶数页是右,数字10中,0处的方向是右……


点点滴滴并不琐碎,也是这样缓慢的节奏才能诠释出编撰词典的厚重——“词语的海洋浩瀚无边,词典是那片大海中的一叶扁舟,人类靠着这叶名为词典的扁舟航海,找寻最能表达自己心情的言语。那是找到独一无二的奇迹,献给想与人关联期望渡过浩淼大海人们的词典,那就是《大渡海》。”

电影拍摄用的是35mm胶片,满满的复古感在开头难有吸引力,但看到最后却是沉淀下来的崇敬,没有夸张的情节和过分的苦难,主人公在搜集词条中成长,十八年做一件事,耐心和时间会结出最后的硕果。


谁能想到我爱上了砍树

《哪啊哪啊神去村》和《编舟记》的编剧都是三浦紫苑,虽然片名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是同样是专注于一个职业的故事。

高考落榜的主人公平野勇气因为广告上女主角的林业宣传照头脑一热去参加了一个月的林业培训课,然后被分配到最偏远的中村林业进行一年训练,而神去村就是故事的发生地了,一个没有手机信号和抽水马桶的深山小村。


因为美女头脑发热才来到这里的男主角逃跑失败后开始扳手指头算回家日期的生活,在和伐木工人一起工作的过程中慢慢地却对这里产生了感情。一开始是在伐木训练中搞笑喊着早已不用的口号“树倒啦~”,几次想要中途逃跑,对于山里的人们和生活条件大肆吐槽,到后来看到中村林业的树卖了大价钱而兴奋不已,对名为慢生活实际旅游又看不起山林的大学生社团(古川雄辉小哥还友情出镜,“直树”遇上“砍树”)感到愤愤不平,回到城市后因为闻到木头的气味而返回神去村。


这个故事比起《编舟记》要热闹一些,主人公的落榜高中生的角色设定也让电影多了一丝青春励志的味道。所以不是单纯的砍树砍树再砍树,有了诸如水蛭咬屁股、毒蛇咬耳朵以及最后祭祀时平野骑上神木飞下山的搞笑场景。刺猬君友情提示,坚持到最后的观众还会看到一个可爱的小彩蛋。

让刺猬君动容的一幕则是当大家卖树赚得80万日元时,平野激动表示都砍了不就成富翁时,平时动不动就打人的饭田与喜猛拍了他的脑袋说:“不能只考虑活着时候的事,把祖上的树全部卖了的话,我们的下一代和子子孙孙怎么办,100年就到头了。”简单的话却说出对自然的敬畏,砍树要间伐,砍一棵要种十棵。


电影中对于伐木现场的场景呈现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看似简单的工作背后,山村中本有的淳朴民风和一望无际郁郁苍苍的山林也不断渲染着这个脱离现代社会的山林田园的美,而主人公不断的成长和伐木技术的成熟也让观众看到了林业工人的职人精神,砍树也是有技巧的,有计划的种植和砍伐,要经得起等待,要对得住自然和子孙后代。


讲述一个职业,讲述匠人精神的纪录片和电影还有很多,坚守破败车站的《铁道员》,送走逝者的《入殓师》,北京胡同的大杂院里《剃头匠》,以及《大国工匠》里“8双劳动的手”……无关他人的眼光,耗尽心力穷尽一生只为一项事业,不是每个职业都像超人拯救世界那么热闹,但每个职业做好了都像超人拯救世界那么令人起敬。

综上,虽然电影版《我在故宫修文物》远不及当初纪录片上线时那么惊艳,但依然要向匠人精神致敬。参照口碑扑街还打着“文化输出”旗号的大甜甜电影《长城》,刺猬君更愿意在故宫的美景里感受“中国文化”。


内容产业报道第一媒体

微博 @刺猬公社

合作、转载事宜请联系微信号yunlugong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