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留守潮汕的年轻人

 长光里 2020-09-03

前段时间我们在网上开了一个树洞,让在家的潮汕年轻人讲述他们留守潮汕的生活,征集到许多回信之后,我们挑选了其中7位年轻人的故事。

这7个人里,有人是留学生,有人在卖卤鹅,有业已回乡者,也有蓄势待出的人,有愤懑不平,更有眷眷深情。

透过他们的讲述,或许能让我们窥见现代潮汕青年的生存现状。

特别感谢,长光里小伙伴:原木  作的画 

“拿到哲学系毕业证书的那一刻,我妈打电话让我回潮州当公务员”

林妹妹  24岁 公务员

我挣扎过、反抗过、努力过,最终还是选择回来潮州。是输给了潮汕人的恋家和编制情结,也是输给了软弱妥协的自己。

偶尔刷到在北上广深打拼的同学的朋友圈,会羡慕他们吃海底捞听周杰伦演唱会见各种有趣的人,也会庆幸自己没被房租压垮。

一到深夜就思绪万分,就怕自己终有一天会后悔。

除了家人,这里最了解我的就是它们了,牛肉丸、肠粉、灌粿条、蚝烙、咸水果、粿汁、春饼、草粿、卤鹅.....

“5年房产中介经手200套房子,我却一套也买不起”

郭亮 30岁

在广州读书交的女朋友也是广州人,未来丈母娘嫌弃我买不起广州的房,12年分手后回到潮汕,和朋友开始做二手房中介。

那时候天天和客户说房价炸了不买吃亏,中国的房价就是不断地甩你耳光,直到把你打醒。但我自己没敢买也买不起,5年间房价从不到4000涨到8000。

说出来你们也不信,我每天出门是西装笔挺,梳个油头,然后开着摩托车去跑客户。

我们同事间常常调侃当初我们把开中介所的钱凑来买一套,还创个狗屁的业。

“五年前:我就算是饿死也不回潮州。

五年后:真香!”

周飞飞 32岁 改行卖卤味的摇滚男

因为大伯和老爸卤的一手好鹅,家里人都希望我能回家传承手艺,属于发闷声财。当时我在大学搞乐队,一度坚信靠音乐能养活自己,毕业那会跑到北京,不肯回潮州屈就。

在外浪了几年,数不清唱了多少个酒吧,14年和女友分手,我回到潮州,手里的吉他换成了菜刀。现在我也不唱酒吧了,我卖一天卤鹅的钱顶我唱三天酒吧的出场费。

收摊后我回家自己写歌,我唱给我儿子听。

“潮汕是地球上最丑陋最美丽的地方,我对她是又爱又恨。”

小苏 17岁 文艺青年

我走在一到晚上就“铛铛铛”的千年古桥,我走在黄色街灯洒满石板路的雨夜,我走在我妈和她闺蜜跳舞的广场。

这里没有剧场,没有音乐会,小众电影连午夜场都排不上档。《爸我一定行》卖了几千万,《江湖儿女》找不到电影院看!

我想当影评人,我爸让我考公务员,他说除了莫言他不知道还有谁靠卖字为生的。

大学我打算报广州的学校,未来我想在外面发展。

“潮州有我们的根”

王胖子 37岁 创业

除了街道脏乱差之外,潮州比我去过很多城市好得多了去了。看看北上广,深圳啊香港啊,寸土寸金,你走起路都要和别人比快,我觉得那不是我要的。这里生活节奏慢,竞争压力也小,悠悠哉哉,真好。

我是老市区的人,迁新居已多年,但有些传统不会丢掉。说起来,我奶奶现在还住在老厝,她不肯搬出来,声称住老厝她才能长命百岁,她是被旧时代遗留下来的人。

源于延续下来的宗族共识,我们每年都会举行家族聚会,大家吃饭喝茶,聊的也都是过往的事,我喜欢工作之余这样的慢生活。

因为这里有我们的根

“我就是你们口中的‘极品剩女’”

李男 32岁 中学教师

全国都存在性别歧视,但在潮汕,压力最大的就是大家口中的“剩女”了,我们的适婚年龄比其他城市都要紧迫,从小时候每个女生都会遇到的变态大叔到七大姑八大妈逢年过节的道德绑架。能给条活路吗?

潮汕能给人多大的幸福感,不单单仰仗她的GDP、城市规划、传统文化,人是群居的情感动物,个体精神的环境同样重要,希望未来潮州能多点包容性,多接纳新事物,多读书少bb。

“国外再好,也挡不住我回家扛老爷轿的热情”

Tony 26岁 留学生

在外一说起我是潮汕人,别人就联想到李嘉诚、马化腾,说潮汕人不会打工,卖一支花也要自己开店做老板。潮汕并没有家族企业等着我回去继承,但我终究还是选择回来创业。

回潮汕的第一年开始适应回家乡的生活,直到那年营老爷我积极报名去扛老爷轿,在锣鼓齐天、人潮涌动中奔走,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了身上流着属于潮汕人的血液

听完他们的讲述,我们发现身边绝大部分在潮年轻人并没有跳荡起伏的波折人生,他们的身份几近平凡,一言概之。更多的只是:

初中辍学打工,27岁终于月入6千的酒店厨师。

凌晨4点起床赶车,全年无休每逢大吉忙成狗的婚礼摄影师。

历时七年做跑腿送快递,去年买下了人生第一辆宝骏汽车的早婚爸爸。

就职国企单位操持副业一心攒钱买房买车步入小康的新婚青年。

工厂宿舍两点一线每周六晚三人一摩托到市区晃荡的小镇青年。

甚至有的人会自嘲于世界是无足轻重的人。

“留守”对于他们,已经不单单意味着妥协与退让,或许容纳了更多复杂的情感,是成长的青涩与闪光,是对家的深情眷眷,是族群的根。或许又简单如王胖子所说的,是丢不掉的习惯

微信最近又搞事!

为怕你找不到我们,赶紧加个星标吧!

喜欢我们的原创,不妨进去看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