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筑元素|中国传统建筑里的装饰构件(二)

 古建秦 2020-09-04

本篇继续介绍中国传统建筑里的装饰构件:陛、御路、吻、须弥座、螭首。




在古代指殿、坛的台阶。《墨子·备城门》中说:“城上五十步一道陛。”《说文解字》中说:“陛,升高阶也”,也就是说特别高的台阶就叫作“陛”。皇帝所居宫殿的台基最高,所以殿前的台阶就叫作“陛”,因此臣子都尊称皇帝为“陛下”。



  御路


在宫殿、寺庙等大型建筑或等级较高的建筑中,其台阶的中间部分不砌条石,而是顺着台阶的斜向放置汉白玉石或大理石等巨石,石面上雕刻龙纹等精彩图案,显得富丽而尊贵,这一部分石面带就叫作“御路”。御路虽然称作“路”,但人并不在上面行走。




吻,也称“正吻”“大吻”,是明清时期建筑屋顶正脊两端的装饰构件,为龙头形,龙口大张咬住正脊。而在当时南方的有些地区则将之称为“鳞尾”,与大吻的做法有一些不同之处,如尾部卷曲时不并拢,或在边缘加有许多花纹等。

根据现存资料来看,吻最早出现于汉代,如汉代的石阙、明器上就有“吻”的形象,不过,其形象与现今所能见到的明清时期的吻有很大差别。汉代的“吻”,大多是用瓦当堆砌的翘起的形状,尊贵的建筑中则多用凤凰、朱雀或孔雀等。由汉代至清代,“吻”有一个不断的发展过程,并且在工艺上也是越来越精美、生动。



故宫太和殿上的吻


北京故宫保和殿御路北京故宫中的重要宫殿前后台阶中间都有御路,如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御路多由三块巨石组成,每一块巨石为一阶。御路表面主要雕刻龙纹,附有宝山纹和云纹。龙在云雾与宝山间穿梭、嬉戏,时隐时现,两旁有浅浮雕花边作装饰,使中央的龙雕更加突出,栩栩如生。其中,位于保和殿北面台阶中部的御路陛石,长16米多,重有200多吨,堪称故宫之最。石面上雕刻着“九龙戏珠”图案,周围浮云缭绕,精美异常。



 束腰带雕刻的须弥座


不同的须弥座有不同的雕刻,雕刻的多少也不尽相同,而是繁简有异。雕刻最少的须弥座是仅在束腰部分实施雕刻,而上下枋、上下枭都不施雕刻。 



束腰和上下枋带雕刻的须弥座


在带有雕刻的须弥座中,比仅在束腰处作雕刻稍复杂的做法是:在束腰和上枋处,或者是在束腰和上下枋处,分别施以雕刻。



全面雕饰的须弥座


在带有雕刻的须弥座中,除了仅在束腰处作雕刻和在束腰与上下枋同时作雕刻的形式外,还有满布雕刻的形式,即在束腰、上下枋、上下枭处都施以雕刻,这是须弥座雕刻中最为复杂的一种。当然,它的装饰性与艺术性也更强。  



台基上的螭首


螭是传说中一种无角的龙,《楚辞·九章·涉江》中就提到过。螭首也就是龙头,在古代的碑额、殿柱、殿阶上常塑、刻有螭首形的花纹,起装饰作用。除纹样外也有雕刻成形的突出建筑之外的螭首,常常设置在建筑下面的台基外部,栏板之下。



故宫三大殿台基上的螭首


在北京故宫外朝三大殿的汉白玉台基的外面,须弥座与栏板之间,有一个个突出的角石,角石前部雕刻有一个个大兽头向外伸出,这就是螭首。它们的造型是口张开,上吻高抬,眼窝深陷,眼珠突出,额顶突起,上生两角。整个螭首表面凹凸有致,龙鳞龙须清晰可见,线条或流畅柔和,或粗壮有力,使螭首看起来在威猛中带有一种可爱之态。

三大殿须弥座的每一个望柱下面都挑出一个螭首,三座大殿,三层台基,螭首达一千多个。在众多的螭首中,位于台基各转角处的螭首较大较突出,其他的则小得多。在这里,这些螭首除了具有重要的装饰功能外,雨天还可以排除台基上面的雨水。



天坛祈年殿台基上的螭首


螭首也就是“龙头”,所以一般台基上的螭首都是龙头形。同时,螭首也成为建筑台基座排水水注的代名词。北京天坛祈年殿下的台基螭首,却是与众不同。祈年殿台基螭首有上、中、下三层,上层为龙形,中层为凤形,下层为云形。 

本文来源:王其钧《古建筑日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