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说:人生就是一个“出生入死”的过程,许多人看起来“贵生”,实则“贱生”“害生”,损伤原本旺盛的生命。如何规避风险,才能“陵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老子在《道德经》第50章给出明确答案。在这一章里,老子列出三种生命状态,论述了世人对待生命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及其结局:一是“生生之厚”——过分供养生命或贪图生活享受,其后果是“之于死地”——走向死亡;一是“善摄生”——善于摄养生命,其结果是“无死地”。 这一章的全文是:
关于“十有三”的不同解读 对于“十有三”的解读,通常认为是十分之三,但韩非子、河上公、唐玄宗等人认为是“九窍四关”,蔡德清等人认为“入于死者,皆出于生也,大约十分而居其九。而不属生死者,唯有一焉。”还有的说是“七情六欲”。 本文采用通常解读法:出世为生,入地为死。属于长寿的,占十分之三;属于短命的,占十分之三;还有看起来十分珍重生命,却走向死路的,也占了十分之三。为什么呢?因为奉养太过度了。在三种“死地”中,最不堪的是本来好好的,因为“生生——过度养生”而进入“死地”的! 下文的直白翻译:听说善于养护生命的人,在山陵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在战场上不会受到杀伤;犀牛用不上它的角,老虎用不上它的爪,兵器用不上它的刃。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的范围。 人生两种态度:过分养生和重有轻无过分养生,本末倒置 人自出生以后,从“婴儿”到“赤子”再到成年,后天智识逐渐开启,好恶心生,贪欲日盛,真心逐渐消失,攀比从没停息。贪欲攀比把自己逼上力不能及的境地,而迷途不知返,尤其在养生方面,贪多求洋,不管优劣与否,不问适合与否,听风是雨,竭精耗神,以图益寿延年,却往往适得其反,因求生而落入死地,这正是“人之生动皆之死地”的根源——“以其生生也”,太执着于“养生”了。 这些年来,养生之风盛行,保健品铺天盖地,跑医院三天两头,不问自身条件,不管是否需要,一有头疼脑热,不是打针就是吃药,过度依赖医生,过分强调养生,哪里不好割哪里,哪里不通开哪里,动辄上支架,好端端的身体被养得残缺不全,大量“补药”导致毒素堆积,贻害身心,有甚于虎狼;过度之害,无异于自残,却麻木地沉浸于死我之途。 养生重在调适身心,而重在养心养性,“去甚、去奢、去泰”。所谓“生生之厚”,实乃自觉生路,自入于死地矣。 道家视生死乃过程,遵循自然规律,生死看淡,循乎自然,才是应有心态。贪生欲望过强,则怕死之心常动。视听言动,念念不离于生,执生不放,怕死心动,便是“动之死地”。本为求存,反害其生;本欲离死,反入死境。皆因违背生道,痴念执生之故也。 人身本是小宇宙,动静皆与天地通。天地本无死我之地,只因情欲萌发,痴心妄动,所以才有死我之路。 贪声色者伤于声色;贪货财者毁于财货;贪名利者,毁于名利;贪养生者,毁于养生,无不因为一个“贪”字,因“贪”而入死途。 除了长命和短命的,这是一种因为“厚生”而导致的一类“出生入死”者,最悲情,最不堪。 重有轻无 老子说:“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揣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一个“无”字,揭示出“善执生者”的奥秘——“无死地”,因为善养生者不入。 其实,“兕虎”“甲兵”是看得见的“死地”,看不见的“兕虎”“甲兵”死地更甚于此,“出生入死”的路上,不爱精神不贵处静,此害大于兕虎之害。因为兕虎有活动区域,有出行规律,掌握它便可规避祸害。而自然万物与人同生同在,万物万象虽无害人之心,人却有“伤己”之念。“伤己”,就是只看重眼前的“有”看不到实在的“无”,正是那个看不到的“无”,却百倍于看得见的”兕虎“之害,比如: 出口之言招来纷争之害,物欲无度招来贪婪之害,我执不放招来偏狭之害,侥幸违法招来刑罚之害,智巧背理招来天道之害等等,万物万象俱皆坚爪利角,顺之则无,逆之则有。 没有害人之心,便不会招害己之祸;不入祸害之地,便不会有性命之忧,故曰“福祸无门,惟人自召”,“以其无死地焉”,故能长生久视,此乃'善摄生'之道,要妙在于“无”,即在看不见的地方着力,这叫“善摄生”。 人生的三种结局【生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缘于父母,在于得天理之德,具太和之气。“生死之门户”,正是教人去情忘欲,知此出入之机,不起求生入死之念,不作轻生徇死之事,则死门不有,生门常开,天长地久,可与天地同春。人生之来去,命运之沉浮,生命之存亡,荣辱之喜忧,全在自然法则之中。道家重视生之道,其理法皆是延缓或杜绝死之途,只有参悟大道,无挂无碍,归根复命,才能长生久视。在人群中,这种自然寿命者大约占十分之三。 【死之徒,十有三】 神离气散谓之“死”。如若纵欲,违天道而顺人道,如同开门揖盗,引狼入室。生之徒为取生之道,死之徒为取死之道。但人往往舍弃取生之道,而妄取入死之道,这是人不能全生的通弊也。此所谓“贪生而不生”。 自贵之人伤内,劳贱之人伤外,强暴之人不能寿终正寝,此皆是取死之徒。 道家认为:天下一切生于心,亦死于心。天堂地狱由心造,生死祸福由心召。病皆由心生,亦必由心治。心是万物之主宰,生杀之机枢。因此,不知、不守自然之道,自以为是而导致的夭亡者,也占十分之三。 【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天有好生之德,赋予万物以生命;地有厚载之德,养育万物生命。故天地能长久,生养万物而不息。人与万物皆有惜命求生之心。蝼蚁尚知贪生,何况人乎?然人虽惜生,却不知惜生之理,一个“贪”字,伴随一生,贪欲贪念贪名利、贪吃贪睡贪财色,欲壑难平,永无止境,于是妄动乱为,终于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厚生反而害生,执生反而难生。 所谓“动之死地”,就是“贪生而不生”之意。 小结:生死看淡,自有天地在中国诸子百家里,唯有道家“贵生”而“善摄生”,并将死死生生推衍得波澜不惊而有声有色,轰烈而有诗意。在道家看来,生命就是一场灵魂的旅游,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雨雪,都是一场独一无二的畅游,在此畅游之途上,只需放松身心,无欲无念,尽情回归天性,找回本我,放下眼前的苟且,努力前行,走向诗和远方,看更多的人间风景,乃为无憾之人生。 道家看淡生死,生与死都是可歌可泣的生命存续方式,面对妻子亡故,庄子鼓盆而歌,以视死如生的死亡哲学礼赞生命的伟大与平凡、流转与光华。及至他本人将死,弟子要厚葬他时,庄子说: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弟子担心尸体为乌鸢所食。庄子回答说: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道家的生死观是何等的安适与乐观,豪放与旷达! 在诸子百家中,道家生死观独树一帜而惊世骇俗,虽没能成为国俗,却是一道靓丽的生命风景线,照耀着国人解脱压抑,向往精神自由的旅程。不以生为喜,不以死为悲,人生不过是从无气到有气,从无形到有形的过程,死亡则是从有形到无形的最高层次的化生,远比苟延残喘的“惜命观”更高级更空灵,生死齐一,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之来不能止,其去不能止',犹如一缕风,风来风去任从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