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翟璜巧谏》

 野之老 2020-09-05

自古治国,做臣子的历来都崇尚“文死谏、武死战”的传统,当然,这也是身为国君对臣子们的基本要求。其中“武死战”自不必多说,身为武将,就当战死沙场,马革裹尸,报效国家。但其前面的“文死谏”则就大有说头了。首先,于臣子方面,向国君谏言是文臣的天职;其次在国君方面,尚存在着臣子的这种谏言国君爱不爱听的问题。国君爱听了,好说,大臣谏言有功;若国君不爱听,而且怒了,那则就麻烦了,拉出去砍头,到时可就真成“死谏”了。于是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文臣怎样谏言才不会被砍头呢?

虽然爱不爱听取决于国君,但谏不谏言、怎样谏言却取决于大臣。这样,“既谏了言,又不被砍头”则就成了大臣们进谏之前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了。这方面,战国时魏国的大臣翟璜开辟了“巧谏”的模式,此模式巧就巧在他提出了“君贤而臣直”君臣关系论断!此论断太妙了:首先它巧妙地抓住了每位国君都想做“贤君”的心里,然后它又提出了判断贤君的基础和前提(或者“试金石”)是“臣直”,即臣子们的直言敢谏!这意思就是说,“君贤”与“臣直”是互为充分必要条件的:即只有国君贤明了,臣子们才会直言敢谏;反之亦然,只有臣子们都直言敢谏了,则便恰恰说明了国君的贤明。

关于翟璜“君贤而臣直”的典故,在《资治通鉴·周纪一》里有着较为详细的记载。说的是有次魏文侯与几位士大夫宴饮,席间问大家:“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君主?”大家赞仁称智,都说的是赞扬之语。轮到任座发言时,任座说:“您是一位不贤明的君主!攻取了中山国不封给弟弟却封给了儿子,这是不明智的做法,我也凭此知道你不贤明了。”魏文侯听后不高兴,怒形于色,准备处罚任座,任座吓得赶紧跑了出去。接下来轮到翟璜发言了,翟璜说:“您是贤明的君主。我曾听说过‘君贤而臣直’一说,意思是说,贤明的君主,他的臣子说话就直率。刚才任座的话很直率,因此我才知道您很贤明。”文侯听了很高兴,于是急忙将任座从门口请过来,并且拜为上卿。

翟璜初期任魏国国相,辅佐魏文侯,并帮助其灭了中山国,爵至上卿。翟璜为相三十余年,期间为魏文侯推荐大量栋梁之才:诸如推荐吴起守西河;推荐西门豹为邺令防备赵国;北门可为酸枣令抵御齐国;推荐乐羊灭中山国;推荐李悝改革变法,使魏国大治等等。总之,历史上的翟璜巧言善辩,是个聪明人,至善终正寝。但韩非却在其《内储说下六微》里记载了一段翟璜的“小阴谋”,经文具体曰:“翟璜,魏王之臣也,而善于韩。乃召韩兵令之攻魏,因请为魏王构之以自重也。”说的是,翟璜做魏相时曾极力主张与韩国交好。有次翟璜竞要召来韩国的军队,并让他们攻打自己所在的魏国,接着又逼着魏王与韩国讲和。韩非认为翟璜此举是在“依权显摆”,借以抬高自己在魏国的地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