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涛《西园雅集图》:媲美“兰亭集”的“西园雅集”

 hwzhuwei 2020-09-05

自东坡而下,凡十有六人,以文章议论,博学辨识,英辞妙墨,好古多闻,雄豪绝俗之资,高僧羽流之杰,卓然高致,名动四夷,后之览者,不独图画之可观,亦足仿佛其人耳!

——米芾《西园雅集图记》

《西园雅集图》(局部)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驸马爷王诜在自家别墅西园宴请友人,因园子位于开封城西,美名曰“西园雅集”

既是雅集,来者必定为名副其实的文人雅士。“文章独步天下”的才子苏轼,也系驸马爷的座上客。

东坡进园一看,来者皆是熟面孔:李公麟、米芾、蔡肇、张耒、刘泾、秦观、黄庭坚、晁补之、李之仪、陈太初、郑嘉会、王钦臣、圆通和尚以及家弟苏辙。

马远《西园雅集图》(局部)

宴会群星闪耀,这些文坛画坛大腕儿,或挥毫泼墨吟诗赋词,或抚琴唱和,或打坐问禅,一派风流雅士作风,好不惬意。

只听米芾直呼:“人间清旷之乐,不过如此。嗟呼!汹涌于名利之域而不知退者,岂易得此哉?”

雅集结束后,参与雅集的李公麟绘《西园雅集图》,米芾作《西园雅集图记》,以兹纪念。

自此以后,这场发生在北宋开封的“西园雅集”,成为后人心目中足以与“兰亭雅集”媲美的文人雅士聚会,《西园雅集图》也成为历代画家热衷表现的题材之一。

李公麟《西园雅集图》

500多年后的“清初四僧”之一的石涛,根据米芾的《西园雅集图记》,创作完成《西园雅集图》,形象地再现了宋代文人雅集的这一场景。

庭园中芳草如茵,劲松盘根虬曲,柳树成荫,石桥流水,曲径通幽,清溪深处翠荫茂密,处处雅静怡人,不愧是驸马家的园子。

石涛《西园雅集图》 纸本设色 36.5×328cm 上海博物馆藏

石涛将画中的16位主要人物分为了4组,与照米芾的记载一一对应。

从卷首开始,在一棵盘曲的松树旁,置一方桌,着“乌帽黄道服捉笔而书”的是大文豪苏轼。在他一旁“仙桃巾紫裘而坐观者”是西园主人驸马王诜。

他们对面分别是“据方几而凝伫者”蔡肇,以及“捉椅而视者”李之仪。

周围有侍从、女仆随时听候召唤,更有小童嬉戏,生气盎然。

苏轼捉笔而书

越过巨大的假山石,另有一石案,上面“陈设古器瑶琴”,更显出富贵不同寻常。

第二组人物跃然纸上,苏辙“道帽紫衣”,盘坐于青石上,他右臂倚石,左手执卷而视。一旁的秀墩上坐着的是大诗人、大书家黄庭坚“秉蕉箑而熟视”。

苏辙执卷而视

画面再向左延伸,又有一大石案,放置着笔墨文具。李公麟端坐椅中,正横卷作画,细端详可以看出:画的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意图,轻舟短棹,顺风而去,展现了陶渊明乐于隐退、寄情山川美景的思想。

李公麟的对面,“跪而捉石观画”的是张耒,晁补之抚肩而立,正在欣赏画中的美妙意境。

他们的斜对面,坐着郑嘉会,“道巾素衣”,像是在静坐养神,背后一童子执杖而立。

桌旁,一棵弯曲的古柏树伸向画面的左上方,树底下绿草绵绵,青阴怡人,席上两人,分别是陈太初,正在弹拨叫做“阮”的古乐器,秦观“袖手侧听”,愈显得环境幽美,人也雅致。

李公麟横卷作画

继续前走,出现喜爱怪石、有洁癖的大书家米芾,一身“唐巾深衣”,正援笔昂首于石上题字。王钦臣叉手仰观,像是在看米带究竟写些什么内容。一旁小童手捧古砚,伫立注视。

米芾石上题字

越往卷尾走,景色更为幽静,柳枝扶疏,竹径缭绕,清溪回环而出,一座锦石桥跨越其上,延向翠阴密林之中。

境随景移,奇石层叠,给人带来一丝神秘的气氛。最后一组人物,圆通和尚身着袈裟,坐在蒲团上在讲“无生论”,一旁听得入神的是刘泾。他们谈论的话题在这环境之中是最合适的,两边清流回出,韵味无穷。

圆通和尚谈经说禅

至此,参与雅集的大腕儿全部展现于眼前,这4组人物组合有疏有密,与空间的景物浑然一体

人物形象均以墨线勾写,几乎全为白描,设色淡雅,衣纹等看似信笔率意而成,实则深具功力,笔笔送到。人物形象逼真生动,有的造形略有夸张。

总体来说,此画用笔淋漓纵率之中显得工致缜密,沉着痛快,墨色浓淡得宜。人物俱用细笔,所谓一种“细笔石涛”,精气逼人。山石、松木、芭蕉等,均在工写之间,形象精到,而又意趣动人。

园中景色怡人

全卷结构井然有序,运思精妙,布局停匀。通卷虽不留空白,而疏密有致。故此画不但是石涛的代表作,更是清代人物画发展中的精品。

画中共出现了24人,衣着变化,形态各异,水源、洞门林木、丘石互生,且整体采用满构图的形式,实中见虚,其费时费力之多是显而易见的。

园中布置有太湖石

石涛为何在这幅画上费尽心力呢?

米芾直言,《西园雅集图》的主题是“人间清旷之乐,不过于此”,而“汹涌于名利之域,而不知退者,岂易得此耶?”

石涛作此画的意图亦是如此,卷中出现李公麟所图陶渊明式的“归去来”,不仅点题,而且抒发了愤世嫉俗的情绪。这个画中画,正是画眼。

李公麟所作的画正是画眼

石涛,本名朱若极,是明宗室子孙,清兵入关时,石涛年幼,由太监带走,出家,法名原济,字石涛,别号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等。

与其余三画僧一样,他带着内心的隐痛,创作了大量精湛的作品。最为人推崇的,是他画中那种奇险兼秀润的独特风格,笔墨中包含的那种淡淡的苦涩味。

但不同其余三僧的是,他虽一直怀有国破家亡之痛,却又两次跪迎康熙皇帝,并与清王朝上层人物多有往来,内心充满矛盾。所以他的作品纵横排闼、闪转腾挪,充满了动感与张力,这也正是他作品呈现瑰奇特点的原因所在。

石涛《桃源图》(局部)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帝第二次南巡到扬州,石涛在平山堂接驾,并献上接驾诗,有“去此罕逢仁圣主,近前一步是天颜”之句。

并且主动进京交结达官显贵,企图出人头地,但权贵们仅把他当作一名会画画的和尚而已,并未与之计较,故而功败垂成。

返扬州后,他在大东门外筑大涤堂,自号“大涤子”,决心彻底涤瑕荡秽,不再追逐名利。因此石涛之画《西园雅集图》,正说明他不再是“汹涌于名利之域而不知退者”。

卷尾石涛题《西园雅集图记》

被画家誉为心目中理想的精神家园的西园雅集,就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本次雅集活动尚存争议。

但是,“西园雅集”这一主题,却被后历代画家反复描绘,经久不衰。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反映了后来文人士子对宋代文人士大夫文化生活的景仰和渴慕

据考察,历代著录《西园雅集图》画作高达47幅,刘松年、马远、钱选、赵孟頫、唐寅、仇英、石涛、华嵒、丁观鹏直至现代的傅抱石、张大千等人,都有不同版本的《西园雅集图》问世。

(传)刘松年《西园雅集图》

唐寅《西园雅集图》

仇英《西园雅集图 》

华嵒《西园雅集图》

张大千《西园雅集图》


石涛西园雅集图赏析(潘云芳):

“记曾共、西楼雅集,想垂柳、还袅万丝金。待得归鞍到时,只怕春深。”1186年的春天,客居长沙的南宋文学家姜夔写下《一萼红·人日登长沙定王台》一词,其中提到的“雅集”是我国古代文人雅士的一种集会,多选择在万紫千红气候宜人适宜踏青的春天,内容主要有焚香、修禊、赏画、曲水流觞、弹琴听琴、饮酒赋诗、品茶闻香、制序和挥毫作书、议论学问等,既是一种互动交流,又陶冶情操,充满了浓郁的艺术气息,体现了古代文士的一种文化情节与艺术状态。

历史上比较著名的雅集活动,最初要数汉代末年“建安七子”的邺下雅集,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七位当时文豪经常聚会,诗酒酬唱,开创了文人雅集的先河。其后西晋以石崇河阳别墅金谷园为聚会地点的金谷园雅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文学创作的繁荣;东晋永和九年,时任会稽内史的右军将军、大书法家王羲之召集的兰亭雅集,荟萃了谢安、孙绰、王献之等当时的一些知名文士,这次文人盛会诞生了千古名篇《兰亭序》,其集会内容更是成为后世诸多文人相聚兰亭举办雅集活动效仿的范本。还有南北朝时期的“竟陵八友”雅集、唐代白居易“九老会”的香山雅集、元代玉山雅集、清代扬州雅集等,都是名闻遐迩的文人聚会盛事。历史上,以古人雅集为题材的画作层出不穷,其中不乏名家的传世珍品,其中清代著名书画家石涛的《西园雅集图》轴(见图),就是一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石涛《西园雅集图》轴,纵201厘米,横80厘米,绢本设色。画面构图别致饱满,画意分明。上部绘崇山峻岭悬崖峭壁,最高峰几欲撑破画顶,使山势显得更加雄奇险峻。峰峦上草木掩映,植被翁然,隐隐见樵采之径。崖间飞瀑流泉,形成袅绕的云雾和绕山的流水,奇险而又蕴藏着沉郁、苍茫。围绕上午山峰错落之留白处,书有作者数百字的题跋,文不加点一挥而就,书风一笔不苟端整雅逸,且无一字相连。跋后款识:“清湘遗人若极大涤子。”中部山水相连,古松参天,劲节虬枝,枝叶繁茂。一座小小庭院掩映在春日的茂树之下,大部分房子被山坡遮去,房前溪水潺缓,一波如镜,宁静幽旷。下部山石奇崛,拱桥流水,芳草萋萋,杨柳依依,芭蕉新簧,杂树临溪,有的树上红叶满枝,有的枝叶色如墨染,使画面呈现出五彩斑斓的色彩。下方也是画面主题“西园雅集”的集中部分,园墙粉墙黛瓦,园门洞开。园中石案古琴,坡岸石凳,草木华滋,芭蕉围绕,激湍泉流,红绿相间一步一景,美如世外桃源。

西园雅集的素材取自于北宋文人相聚于王诜西园的文人盛会。王诜,字晋卿,为宋英宗女婿,官至驸马都蔚,琴棋书画诗文笙乐无不通晓,家有宝绘楼,收藏法书名画甚多,时称“锦囊犀轴堆象床,文笔连幅翻云光”。王诜喜好交结当时负有盛名的文人学士、画家诗人,苏轼、米芾、黄庭坚、李公麟等经常在他家西园聚会。为记录雅集盛事,王诜曾请善画人物、有“宋画第一”之称的大画家李公麟绘《西园雅集图》,苏轼、王诜、米芾、僧圆通、道士陈碧虚等16人及家姬、书童6人共22人跃然纸上,或品茗观书,或吟诗作画,或观书,或题石,或说经……与西园小桥流水、松竹成荫的园林风景融合在一起,组合成西园雅集的生动画面。根据题跋内容“西园雅集自有林下风味,无一点尘埃气,不为凡笔也。据方……”等文字描述可知,作者所绘诸人物均为宋时西园雅集中的人物形象,如“乌帽黄道服笔而书”的苏东坡(苏轼)、“桃巾紫裘而坐观者”的王晋卿(王诜)、“幅巾青衣”的蔡天启(蔡肇)、“道帽紫衣右手倚石左手执卷而观”的苏子由(苏辙)、“披巾青服抚肩而立”的晁无咎、“跪而捉石观书”的张文潜、“唐巾深秀昂首而题石”的米元章(米芾)……等等,包括家姬、书童或观景或题石,或挥毫或展读,或临溪观水,或捧砚伺立,人物刻画各依身份,动静有致,生动传神。

石涛(1642—约1718),原姓朱,名若极。明皇室后裔,为逃避满清统治者的迫害,幼年即出家为僧,法名原济,号石涛。别号有清湘陈人、大涤子等。精通诗书画,于山水、人物、花果、兰竹无所不精,激情写实,面貌繁多,新颖独特。在摹古风气笼罩的清初画坛,石涛反对泥古不化,主张师法自然,提出“笔墨当随时代”的创新思想,难能可贵。在这幅画中,石涛将他的灵秀飘逸的书法与清雅出尘的绘画写实熔于一炉,笔势多样,粗细、干湿、浓淡无不兼收并蓄,水墨变幻,清刚放纵,情调新奇,极尽抒写之妙。所画人物描化精细,神情动态,极富生趣。

文人雅集多盛事,历代以来许多骚人墨客不吝笔墨,诗里词间流露出雅集活动带给他们的美妙感受。李公麟的《西园雅集图》中云集了北宋时期众多艺苑奇才,以至于后世很多知名画家亦以此为题材作画,如马远、刘松林、赵孟頫、钱舜举、唐寅、丁观鹏等,石涛此画,可谓其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