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怀念在沛县马村联中的岁月

 愚伯的自留地 2020-09-05

图文:张侠

1979年,沛县栖山公社的马村、齐庙、姜梨园、何庄四个大队联手办学,筹建了马村联中,正是这样一所不起眼的乡村联中,在沛县火啦!

1982年至1987年是马村联中的鼎盛期,不能说响得天崩地裂,最起码在沛县及周边地区出名了!因为马村联中只有六个初中班(初一到初三双轨制)。正是规模如此小的一个联中,连续几年,每年都能考取七八个中专生,考上十几个县重点中学。你说能不响名在外吗?

要知道,那个年代,农家子弟能考上中专,对于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乃至一个村庄,一个大队都是天大的喜事!因此十里八村,外公社,甚至外县的都托亲求友,送孩子来马村联中就读,班级人数年年爆满!

马村联中之所以连年取得骄人的成绩,是因为有一位好的校长和一群团结奋进,锐意进取的老师。同事们上下拧成一股绳,为搞好教学,培育人才而拼搏。

校长魏明善(前排左四)五十多岁,沉稳干练,具有掌控全局的能力。他平时少言寡语,目光敏锐,能洞察秋毫。对老师严格要求,随时进班听课,听后及时与老师沟通,提出改进意见;对学生注意观察,发现问题,及时批评教育。正因为魏校长领导有方,师生对他敬畏有加! 教育、教学工作井然有序。

魏校长的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批评人一针见血。记得那次代初二语文的王清堂老师在教室里讲析莫泊桑的《项链》。教初三语文的方老师在办公室里说:清堂中师毕业,对外国文学也不一定读过多少。

就这一句话,魏校长听了,当即反问方老师:你读过几部外国文学?说来听听。一句话说得方老师面红耳赤,无言以对。他认为,同事之间不应该相轻,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不利于团结的话要少说。

魏校长以校为家,就是星期天,节假日也很少回去。过年时,他叫儿女把饺子、饭菜给他送到学校来。退休后,魏校长舍不得离开他坚守多年的学校,终老于校院内。魏校长是一位严于律己,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的好校长。师生们都很怀念他!

最让人感动的是,与我搭班的卓先民(前排左五)老师,他对我的帮助和支持令我终身难忘。当时我代初一的语文,他代初一的数学,我是班主任。由于我的两个孩子都小,家务事较多,卓老师每次到校都比我早。无论是晨读,还是饭后的自习课,他都是早早地到班里看班,督促学生学习。

早操时,他会一直带领着学生跑步、做操。班里出现了问题,他会主动及时进行处理。因此,我们班学生的学习成绩优秀,纪律井然。感谢卓先民老师对我在工作上无私的帮助!后来卓老师当了马村联中的校长,我在小学当校长,又能经常一起开会,外出考察,交流管理学校的经验。虽然现在我们都已退休,但是常有联系。

王汝余主任(前排左三)是一位精通业务,教学、教研能力极强的人。他不但能出色的教好初三的数学,抓好全面教学工作,而且撰写了多篇教学论文,发表在国家各级各类教学刊物上。王主任平易近人,他常和我们三个女教师开玩笑,说我们是马村联中的“巾帼三强”。

说说两位王老师吧。一位是王修平老师(后排左二),别看他长相淳朴憨厚,不善言辞,但他的歌声浑厚甜美,令人百听不厌。他教唱的那一首《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至今还萦绕在我的耳旁。

王清堂老师(后排右二)是个活泼开朗,讲话幽默含蓄的人 。听到王修平老师的歌声,他兴奋地连声赞叹:您听听老王这一口!听老王唱歌简直能醉死人啊!

那次,王清堂老师给我三岁的儿子理发,小孩子都怕理发。我儿子揪住我的裤管转圈,王老师凑准机会,照头顶就是一推子,儿子大哭。围观的老师们乐坏了,说他这是啥手艺。王老师回道:杀猪杀尾巴,各师傅各传授,能剃好头才是硬道理!大家顿时笑喷。

可惜,后来王修平老师调去沛师任教,王清堂老师调去沛县广电局工作。与两位老师工作上再没有交集。

做饭的吕师傅认字不多,但说起话来好拽词。一开口就是先国际后国内。说起样板戏津津乐道,扯成一团麻。什么要不是阿庆嫂,密电码就落到座山雕手里啦!有时想起来,还会忍俊不禁。

唐燕老师不但是教学的能手,而且还是讲段子高手。他上地理课,不用拿地图,用粉笔就能在黑板上画出我国各省市的分布图;谈起各地的地形地貌、物产资源如数家珍;说到自然风光、民风民俗,通俗风趣。

唐老师爱讲段子,特别是带笑点的段子,不过一个段子,他会重复讲几次。那次在食堂吃午饭,他又在重复昨天的故事,我提醒他“又是我那阿毛”?他立马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

……总之,马村联中的这些同事们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优点,这个团结和谐的团队有讲不完的故事。

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翻看当时的教师合影,感慨万千。虽然大家都早已退休,天各一方,但同事们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对同事们的思念时刻挂在心上!愿大家教师节快乐!身体安康!

愿魏校长、王修平老师、唐燕老师在天国安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