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普通人和天才之间,只差一本《刻意练习》

 逸香阁居士丽人 2020-09-06

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想要做好一件事情,却没有方法,找不到突破的点。很想在一件事情上做出更好的成绩却很迷茫,总差那么一点儿被推动的力量才知道该怎么做……

直到我遇见《刻意练习》这本书,才幡然醒悟,无论做什么事情,有时候不是我们做不到,而是我们没有去专注,用心的做好一件事情,羡慕别人是那么的优秀,过着自己喜欢想要的生活。而自己呢?还在原地转圈圈。

想要改变自己该怎么做呢?《刻意练习》这本书告诉我们, 它能帮助你从一个普通人成为天才,帮助你在行业中成为厉害杰出的人物。你是不是也带着怀疑不安的心情想问“真有那么神奇的书吗”?

对于我来说,这本书真的的很神奇,但他不是指封建思想迷信那种神话般的神奇,而是这本书真的能给想要走向成功的人带来很大的帮助,它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动力,也深深的鼓舞了我,让我在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方向更加清晰明确了。

我们要相信杰出并非一种天赋,而是一种人人都可以学习的技巧,成为杰出人物的关键是在于刻意练习。成功需要刻苦,但真正的成就天才之道——刻意练习,又并不等同于刻苦。该怎么做呢?一起来看看何为是刻意练习?

一、如何理解1万小时定律?

畅销书《异类》作者格拉德威尔告诉我们:“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哇哦,你是不是也很心动呢?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到超凡。然而我们不能被它的外表宣传所迷惑了。很多人会怦然心动,忍不住立即购买格拉德威尔的图书,并且报名参加各类1万小时练习小组。

然而,你想要知道的真相是,从来不存在1万小时定律,它仅仅是畅销书作家对心理科学研究的一次不太严谨的演绎而已。

举个例子:

如果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到超凡的话。那看大门的保安人员大叔们,他们也可以说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坚持着已经超过1万小时的工作任务了,但他们依然还是一个守门的保安。

1万小时定律究竟有哪些问题呢?

首先,不同专业领域的技能习得时间与练习时间并不存在一个1万小时的最低阈值。

例如:优秀专业演员的专业技能习得往往是3500小时;记忆类专家技能的习得也并不需要1万小时,而是数百小时。

其次,成功与练习时间并不完全成正比,天赋虽然在其中不起决定性作用,却也会是一大影响因子。如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指出,优秀科学家的平均智商在125以上。

同样, 1997年一篇研究报告表明,医生、律师、会计的智商多数位于中上水平。一些体育项目更是会对身高和身材有要求,这类身体特点上的差异,更不是时间和简单的练习可以弥补的。

再次,练习的成果并不与时间呈正相关,这一点,也取决于练习方法。艾利克森就在书中举到很多例子,我们身边也不乏一些看似努力、其实没有成就的人。

练习时,我们是采取阶段性进步,随时间和效果调整策略,有针对性和技巧性,还是机械地每日花上几小时,只为达成“1万”这个目标,却始终没能发现更为有效的训练方法,不能辨别并弥补练习中的漏洞,以取得进步?其间的差别,最终便是“高级新手”、胜任者和专家的区别。

二、天才是怎样练成的

艾利克森的刻意练习的核心观点是,那些处于中上水平的人们,拥有一种较强的记忆能力: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正是区分卓越者与一般人的一个重要能力,它才是刻意练习的指向与本质。

刻意练习的任务难度要适中,能收到反馈(最好给自己找一个专业的教练或导师),有足够的次数重复练习,学习者能够纠正自己的错误。

莫扎特

1763年,年轻的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计划环欧洲旅行演出。正是这次演出,铸就了他的传奇。那一年,莫扎特仅仅7岁。

年幼的莫扎特听到某种乐器演奏出来的调子时,不论是哪种调子,马上便能准确地辨别出来:是高于中央C音的第二个八度音的升A调,还是低于中央C音的降E调。

莫扎特甚至能在某个房间里听得出另一间房间里的人弹奏的调子,而且,他不但能分辨小提琴和古钢琴演奏出来的调子,还能分辨任何一种乐器的调子。

莫扎特的父亲是一位作曲家,也是一位音乐教师。他的家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乐器,只要是大家可以想象到的,几乎应有尽有,而且不仅仅是乐器。

莫扎特这个小孩,还可以分辨任何足够像音乐的声音的调子,比如时钟的报时、大钟的鸣响,以及人们打喷嚏的声响。

在当时,大多数已成年的音乐家,即使是经验最丰富的,也无法与莫扎特匹敌。他在这方面的奇才,甚至比起他在钢琴和小提琴上的才华,更能表现出他天生就有的那些神奇才能。

幸运的是,莫扎特的人生导师应该就是他的父亲了,从小就在音乐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所以拥有一个专业的教练和人生导师是多么的重要,也是刻意练习走向成功最重要的一步。

三、有目的的训练

研究表明对一般人而言,一旦表现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并且可以做到自动化。及时再练习多年也不会有什么进步的。就像那些在本行业干了20年的医生老师或者司机。可能都比那些只干了5年的人差呢,原因在于如果没有刻意练习的去提高,这些自动化的能力就会慢慢退化。

1,有目的的练习VS天真的练习

如果对这种自动化的表现并不满意,你要做什么?如果你是一位工作了10年之久的老师,你想做一些事情,让学生对你上的课更感兴趣,并让你在课堂上更加高效,你该做什么?你基本上每个周末都打高尔夫球,想再提高一些,该怎么办?你在一家广告公司担任打字员,想让别人对你的打字速度感到惊叹,又该怎么办?

这便是史蒂夫·法隆在经过几次练习之后发现他自己所处的情形。在那一刻,他对自己能够听到一串数字、把它们记下来,然后再念给我听等,感到很满意,而且,由于大家知道,短时记忆存在局限,所以,他的表现也和人们期望的差不多,中规中矩。

他原本可以不停地这样记下去,在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练习之后,最多能记住8个或9个数字。但他并没这样做。他参加了我设计的这个实验,而我设计这个实验的初衷,就是使他持续不断地接受挑战,以便每次都能比上次多记住一位数字,同时,也因为他是那种天生就喜欢挑战的人,所以,他在逼迫自己变得更优秀。

有目的的练习具有几个特征,使得它与我们所说的“天真的练习”区分开来。所谓“天真的练习”,基本上只是反复地做某件事情,并指望只靠那种反复,就能提高表现和水平。

2,有目的的练习是专注的

史蒂夫·法隆不同于奥尔描述的那位音乐学生,而是一开始就非常专注于他的任务,随着实验的一步步进行,记住越来越长的数字串,他的注意力也更集中。你可以听一听他在第115次训练时的录音带,就可以对他的专注有所感受。第115次练习恰逢我们的实验进行到一半。

当时,史如今,并非每个人都通过高声叫喊和拍桌子的方式集中注意力,但史蒂夫的表现说明了我们可以从有效练习的研究中获得一条重要洞见:要想取得进步,必须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任务上。

3,有目的的练习包含反馈

不论你在努力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反馈来准确辨别你在哪些方面还有不足,以及怎么会存在这些不足。

如果没有反馈(要么是你自己给自己提出的,要么是局外人给你提出的),你不可能搞清楚你在哪些方面还需提高,或者你现在离实现你的目标有多远。

4,有目的的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

对于任何类型的练习,这是一条基本的真理: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

例如:

业余钢琴爱好者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上钢琴课,等到30年过去了,他还在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弹奏着那些同样的歌曲,看起来,在那段时间里,他已经积累了数十万个小时的“练习”,但他绝不会比30年前弹得更好。事实上,可能还比年轻时弹得更差。

有目的的练习:走出你的舒适区,但要以专注的方式制订明确的目标,为达到那些目标制订一个计划,并且想出监测你的进步的方法。还要想办法保持你的动机。

5,发现差距加以改进

改进几乎各种类型的心理表现,至关重要的是心理结构的构建,这样便可以避免短时记忆的局限,并且马上就能高效地处理大量信息。

最后结语:

我们都生活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每一个不甘平庸的人都怀揣着自己的梦想努力前行,都想成为行业中最杰出的人物,但有时梦想也是现实的,而杰出的人物都是从刻意练习中转变的。

只要找对方法就能做好刻意练习,最后总结一下刻意练习的方法内容:目标要明确,专注地投入,及时反馈并改进,不断挑战舒适区,找到行业优秀导师,强化动机,坚持练习。

如果你也想给自己的人生做出改变,从这本书开始给自己做刻意练习吧,相信效果会证明它的价值的!

来源:胡小筱,作者:冰橙de世界

版权声明:图文来源网络,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只以信息传播为目的,本公众号属于非赢利社会组织公共文化平台,不做任何商业用途。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