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生作作文训练:吃透这两句作文口诀,连作文都怕你

 左手作文法 2021-01-28

两明四象线穿珠,结构用好七要素

文/陆生作

这是两句作文口诀。

两明四象线穿珠,结构用好七要素。

我就用这两句话给大家分析《爱满人间》这篇例文。我一直在强调学习写作要阅读,阅读要指向写作。你去读一篇文章就要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作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这才能够有效提高你的写作能力。读者要有作者意识,作者要有读者意识。

第1步证明

这个证明是一个“大证明”,是一个立意上的证明。

我们写一篇作文,肯定有一个核心,我为什么要写这篇作文,或称之为中心思想。这篇例文它的核很清晰,它的题目就是它的立意:爱满人间。那作者是怎么来证明爱满人间的?借助一个具体的事件——送拐去医院,是用送拐来证明的。在送拐的一路上,他遇到了很多人,遇到了很多温暖。这个证明关系清晰吧。

立一个中心思想,是光杆司令,它手下得有兵得有信徒,就需要一个具体的事例去证明它辅助它。我以前老师举一个例子:我们说做人要讲诚信,说话要算话。拿什么来证明?找一个恰当的事例:张三问李四借钱,说三天就还,结果三年过去了,张三还没还呢,现在大家都不相信张三的话了,他的诚信破产了。有了张三的事例作证明,“做人要讲诚信,说话要算话”是不是更有说服力?

第2步线穿珠

写作文,我们强调要有作文的思路。走路大家都走过吧,思路跟我们走的路是一样的,它真的是一条路啊,思考的路径。路的两旁有不同的东西,可能是小饭馆,可能是大抛树,可能是小水坑、窨井盖、蚂蚁窝,这些东西都是可以拿来做标识的。能在作文当中做标识的线,我把它归为七种,就是口诀里的七要素:时间、地点、人物、景物、因果、情绪、道理。这七种我们以后都会做相应的写作训练。

在《爱满人间》这篇例文当中,它也有一条非常清晰的线路。当然条条大路通罗马,线路不止一条,但是我们要找到最清晰的那一条:人物线。

在送拐的路上,第1个碰到的人物是阿姨,第2个碰到的人物是小姑娘,第3个碰到的人物是售票员,还可以加一个,第4个碰到的人物是在水果店碰到新的自己。这么一拎,人物线是不是非常清晰?用人物做标识,这篇作文的结构一下就出来了,大致内容也就容易记住了吧。

阿姨→小姑娘→售票员→新的自己

这一条人物线是不是就是这一篇作文?

把这四个人物总结分类,叫它“三次误会,一点改变”。前面我碰到了三次误会,以为我是残疾人,他们有心帮助我,我感到了人间充满爱,所以我也做了改变,把50元钱花了——本来这个钱是我送拐从爸爸那里赚来的,但我现在把它花出去了,而且花得很有爱。

我们还可以找到地点线

车站→车上→车上→水果店

阿姨是在车站碰到的,小姑娘是在车上碰到的,售票员是在车上碰到的,自己是在水果店碰到的。

我还可以画出一条时间线。这些事情的发生,这些人物的遇见,这些地点的到达,是不是要花时间的?时间不停留,事件当中的每一个地点、每一个人物都对应一个具体的时间点。在这篇例文当中的叙述就是按照自然时间顺序而延展的。

所以说,写作文之前,立意证明清楚了,匹配的事件想到了,在这个事件当中找出一个一个节点来,把事件分成几个部分,定它几个小目标,埋伏几个具体的标识。就像我们走在路上,走到前面有一棵大树,左拐;再往前走,有一家饭店,右拐;再往前走,有一爿商店,左拐;再往前走,有一根旗杆,那就是到我学校了。

大树→饭店→商店→旗杆

这就是去学校一路上的标识啊,标志性的物体。

作文要跟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写作文就是写生活。我们要学会用一个熟悉的东西去理解证明一个陌生的东西。你们都写了那么多比喻句了,要懂得用熟悉去认识陌生。

写作文设置标识线的时候要注意一点,我还是以这篇《爱满人间》为例来谈。我在这篇例文中还可以找一条标识线:事物线,拐。因为拐,才有了误会,我才感到了温暖。尽管在整个事件发展过程中拐就是拐,它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但它仍然可以当作这篇作文的标识,这拐就像一颗子弹,打穿了很多东西。只是,正因为它没有发生变化,我们记起来容易重叠、搞混掉,所以说我们要找到那种发生变化的标识线。但是要清楚这不变的拐依然是一条线,而且它是一直贯穿到底的。立意也是一贯到底的线。

第3步聪明

我们来看例文第2段:“唉,大热天的,去医院送拐,真亏得慌!”

大热天的“热”是一个点,借助什么来证明这个热呢?——这里又用到了证明,为与立意的证明作区别,所以我称它“小证明”。

证明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是“聪明”,是耳朵听到了什么,眼睛看到了什么,嘴巴爽到了什么,鼻子闻到了什么,皮肤感到了什么,心里想到了什么。

例文中证明“热”就一句话:“我的身上和手心里已经满是汗水。”这句话就证明了天很热,这句话的具体的内容是我用感官得来的。用各种事物证明天热的经典片段,可以参考《骆驼祥子》里的那一段。

聪明与证明是联在一块的。证明是逻辑,聪明是展现,所以我说“证明为骨,聪明为丰腴”。证明就是个骨架,聪明是那一身肉。

就像我以前举例子说:傍晚的时候,她坐在门槛上哭得很伤心。

傍晚怎么证明?夕阳下山,倦鸟归巢等。这些用来作证据的内容,是靠聪明得来的。

夕阳挂在西山顶上快要落下去了,一群乌鸦呜呀呜呀地飞回老巢去,卷地风带着寒意刮了起来,老旧的烟囱里咳出呛人的烟,她坐在门槛上,捂着脸,呜呜地哭着,豆大的眼泪滚下来,跌碎在裤腿上,是什么事情让她这么难过啊?

前面只是一句话,后面有了一段话,就是用证明与聪明写出来的,它们所表达的意思同是那个意思。只是,读了一句话时只是“知道”,而读了一段话时不仅“知道”还能“感到”。夕阳看到的,乌鸦看到的,风感到的,呜呀呜呀听到的,烟看到的闻到的。聪明本就是感官,用聪明来写作文,当然能感到。

写作文就走这三步:第1步证明、第2步线穿珠、第3步聪明。

我们下一课还用这三步分析例文、构思习作,训练到你们都变得更聪明。

换个角度看例文

现在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爱满人间》这篇例文。

你们习惯把这样的作文结构称为“总-分-总”:开头第1段总述“充满了爱”,中间分述讲事例,最后一段总结点中心“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我倒觉得把它称为“总-分”就够了,第1段是总,后面都是分——因为它只是在讲述一个事件,都在一个事件中。

换个角度看这篇例文,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个电视节目。

这篇作文就是一个电视节目。

第1段是主持人的开场白。相当于作者在写这篇作文的时候,他已经想好以什么身份什么视角站在什么位置来讲述这个故事了,他把自己叙述的定位定得很清楚。作者叙述一件事件要有一个视角,这点很重要。

我们看第1段的最后一句话:“来,随我去给我爸爸的同事送点东西去。”这句话就像一个主持人讲完开场白之后,说,我们来看一下大屏幕,然后屏幕上开始播放送拐这个故事。——发现一样了吗?一篇作文变成了一个电视节目。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明白了第一段内容和后面几段的内容之间有一个镜头切换的关系。你写作文能不能像一个电视节目一样,开头来一段开场白,然后说请看VCR,VCR把这事情播放一遍,VCR播放结束了,作文也就结束了,或者最后再让主持人来收个尾、点个睛。

我把《爱满人间》这篇例文比喻成一个电视节目,是想告诉大家: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剖理解一篇作文,找到自己最熟悉的、最能够把握与掌控的方法去分析一篇例文,吃透它,然后学以致用——用到自己的作文里面去。

像例文中碰到三个人物引起三次误会,不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事不过三”的原则吗?当然也可以称它为“一波三折”。我们寻找写作方法,给方法贴标签,叫什么名字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理解与运用。我们要训练自己在不同当中看到相同,在相同当中看到不同。

习作

我们今天也来写一件事情,请你按这三步走:第1步证明,第2步线穿珠,第3步聪明。聪明当中包含着小证明,它们是一对好搭档。

先想想你准备写什么事情,这三步都想好了再落笔。训练写作不是完成任务,而是学以致用,朝着目标去努力,是有追求的。

▲陆生作:写这篇记叙文,我有五条建议、一点提醒

陆生作:作文之外的作文(1)

陆生作:记叙文《我哭了》,把情绪、事情与事理融为一体

陆生作:《救命的问候》读后感,找到连接书本与生活的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