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申城记忆 | 雷士德与圣三一学校

 hyd129 2020-09-07

满腹惆怅赴沪上

甲子一晃上海宁

德和洋行做慈善

为富且仁雷士德

为富且仁雷士德

在九江路219号大门的西侧有一方大理石铭牌,记录了这幢大楼的基本信息,上面镌刻:“CATHEDRAL SCHOOL HENLY LESTER ENDOWMENT FOR BRITISH BOYS AND CATHEDRAL CHURCH HOUSE AND HALL”大意是:“亨利·雷士德基金会圣三一英国男童学校和圣三一教堂房子和大楼”。

亨利·雷士德出生于英国南安普顿,弟兄四人,他是老幺。雷士德在一所大学攻读建筑学,获学士学位后返回家乡。不幸的是,他的三个哥哥都因某种怪病先后去世,这在雷士德的心灵中留下了沉重的包袱和无限的恐惧。一位医生建议他离开家乡,离开英国,离得越远越好。于是,1860年代末,雷士德带着无限的遗憾和惆怅,与他的另一位同胞马立师(John Morris,瑞金宾馆1号楼曾是马立师住宅)漂洋过海来到了上海。

雷士德

最初,雷士德在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从事测绘工作。任职期间,他结识了一位叫做史密斯(Edwin Smith)的房地产商。三年合同期满后,雷士德离开了工部局,与史密斯合伙,正式进入上海的房地产业。后来,史密斯因故回国,雷士德独立创办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德和洋行”,是上海最早的建筑事务所之一。以后,他的同胞马立师、约翰逊(George A. Johnson)等人入股,改名为Lester,Johnson & Morriss,中文名照旧,成为上海最著名的建筑设计事务所之一。

雷士德还以房地产参股合资或收购股票的方式,成为上海多家商行、公司的股东并担任要职。如担任字林洋行董事长、英商上海电车公司董事会成员等。

雷士德的生活十分简朴,他私人不备汽车和“黄包车”,外出大多乘电车。他认为,乘电车比叫汽车或黄包车便宜,同时可以了解司售人员的服务质量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他穿着的衣服、领带也多是朋友送的,甚至是朋友用过的“旧货”。

外滩的字林西报大楼是德和洋行在上海的代表作之一

1926年5月24日,雷士德在上海逝世,葬静安公墓(今静安公园),他留下了一份很长的遗嘱,首页上如此写道:“在将近六十年中,我主要和永久的定居处一直在中国上海,现在如此,以后也将如此;很久以前,我就选择中国作为我的户籍,目前就是这样……” 遗嘱明确规定,将他名下的全部产业设立“雷士德基金会”(Henry Lester Endowment),委托工部局管理,并由他指定的亲朋好友监管;基金会的所有资金必须用于发展上海的教育卫生事业。

之后,基金会对雷士德遗产逐一登记和统计,按照最初的估价,总资产为1434万两,由于雷士德遗产大多为房地产,仅土地就有600余亩,上海的房地产价格上涨幅度很快,因此到了第二次估价时,总值就达到了2000万两。       

雷士德把上海视为自己的“户籍”,对上海感情很深。他的遗嘱明确说明要在上海建立一所医工学院,后来这所学校和医学研究院取名为“Lester School and Henry Lester Institute of Technical Education”,外国人把它翻译成“雷士德工业职业学校和雷士德工艺专科学校”,中国人则分别称之为“雷士德工学院”和“雷士德医药研究院”。两所学校分别落成在今虹口和北京西路一带,建筑至今还在。

雷士德工学院旧影

圣三一学校

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九江路219号大楼。近代,作为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英国政府或商业机构在中国的许多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或分公司、办事处。由于这些城市的教育条件较差,不少英国人往往把子女寄养在当时中国最大的口岸城市上海。

英国是基督教国家,圣公会是英国主要的、最大的基督教宗派,称之为“国教会”,而上海圣三一大礼拜堂又是英国基督教在中国的主教堂。于是,很早以前,圣三一大礼拜堂就在教堂边上设立“圣三一”寄宿学校。据说,小说《太阳帝国》的作者巴拉德(J. G. Ballard)的家在哥伦比亚路(番禺路),而“He was sent to the Cathedral School, the Anglican Holy Trinity Church near the Bund, Shanghai.”(他就读于上海一所离开外滩不远的英国国教会圣三一教堂创办的圣三一学校),他说的“the Cathedral School”就是九江路219号的“圣三一学校”。主要接受英国政府驻中国各城市的外交官、商务代表、军官等子女入学。

字林洋行出版的《China Hong List 1937》 中记录:“Cathedral School (Henry Lester Endowment)(British),219 Kiukiang-Rd;(Committee representing Board of Governors)”,译成中文:“亨利·雷士德基金会捐建的英国圣三一学校在九江路219号”。

带有哥特风格的圣三一学校旧址

这所学校建造于1928年,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公记营造厂承建。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坐北朝南。外观构图严谨,材质对比效果明显,窗套、入口和墙面装饰表现出哥特建筑特征。主立面面对圣三一大礼拜堂,九江路的立面是北立面,从九江路219号进出。部分用于圣公会的办公用房,部分作为圣三一学校使用。

1947年时,圣三一学校一度被用来开设“百乐饭店”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苏州河北岸的虹口租界被日军强占,位于虹口熙华德路的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同仁医院(St. Luke’s Hospital,“同仁医院”是该医院固有的中文名称,现代出版的不少著作或文章往往另译为“圣路加医院”)无法继续开业,遂租用圣三一学校的部分继续营业。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次日日军进驻租界,圣三一学校关闭,建筑挪作他用。建国后,长期为黄浦区政府机关所在地。黄浦区政府机关迁出后,仍由教会收回。

时光如烟

建筑百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