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 “三盘磨”,让我牵挂让我思念》作者/张正明

 星火文苑 2020-09-08


荐赏
张正明佳作


   
 
 “三盘磨”,让我牵挂让我思念
       作者:张正明

       

       在家乡凉州俞家槽子向南约4公里的地方,有一个让我牵挂、让我思念的地方,它的美名就叫"三盘磨"。


       在我儿时八、九岁起的记忆开始,常跟着母亲到三盘磨村的那三盘水磨上去磨面。水磨的石磨盘在一圈一圈的转动着,把一粒粒金黄色的粮食磨成雪白的面粉的情景却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难以忘去!


       三盘磨村,是家乡凉州区金羊镇所辖的一个行政村。早在四、五十年前的六、七十年代,三盘磨村那冒着麦香味的三盘水磨日夜不停的在为人们磨面的水流声、石磨盘转动时的吱吱声和筛面时筛子的哐当声,构成了一曲美妙动听最原始的音调。那种最早存在于“三盘磨”水磨上最原始的音调对我来说,恐怕是再也听不到那种难得而少有的声音了。
       儿时“三盘磨"的那三盘水磨,座落在离凉州城雀儿架不到二公里的地方。“三盘磨”水磨坊的西南,与著名的河西走廊佛教胜地海藏寺隔湖相望。“三盘磨”的三盘水磨坊正好座落在沿海藏湖东岸的一个边坡上。每到每个月底,母亲用架子车拉上一、二袋约一、二百斤重的粮食,就要去"三盘磨"的水磨上磨面。我们家离“三盘磨"的水磨有八里路远。一路经过的地方有赵家庄、刘家崖子、范家坡三个大坡。母亲拉着向邻居家借来的架子车又装着磨面的粮食,上坡很是吃力。等上了那三个大坡,母亲便气喘吁吁,满头大汗。稍不留意,母亲常常感冒。
       后来,等我长大了点,母亲就让我跟在她拉的架子车后面;一来帮母亲用手向前推车助力,二来也好给母亲做伴。那时“三盘磨”的三盘水磨生意异常红火。常有附近的新鲜、寨子、平苑、五一、海藏、海上、松涛等好几个村的农民都拉着大集体分配的一袋袋粮食,前去"三盘磨"的水磨上磨面。母亲双手拉着架子车,走在车子的二根车沿条中间,一步一步往前走着,我跟着母亲拉着的架子车走在车子的后面,用手向前推着车子。母亲拉起车子来,像是轻松了许多。心里仿佛在说,有儿帮助推车真好!
       更让我一辈子都难以忘却的,记得是有一年进入寒冬腊月的一天早上,母亲和我刚吃过早饭,就拉着盛着二袋粮食的架子车,走出了没有庄门院子的过道,去“三盘磨”的水磨磨面。母亲拉着架车子刚出门不久,就感觉拉着的架子车有些吃力,便停下脚步,放下双手握着的车沿条,两眼盯着车排中间的橡胶车胎看了起来。只见母亲用手向下一按,发现一只车胎内没有一丝气了。母亲让我在架子车旁边原地不动,自己去邻居家借来了打气筒,用力向架子车胎内打气。那时,我还小,身高还够不着打气筒的拉杆,帮不到母亲向车胎内打气。
       等车胎内的气打饱了,母亲双手拉起架子车,背起拴在架子车车轴上的背绳,向“三盘磨"水磨坊的方向走去。我跟在母亲拉着的架子后面,不时用左右手轮换着在母亲拉着的架子车两边用力的向前推着。等我和母亲走过了赵家庄、刘家崖子、范家坡的三个大坡,“三盘磨"的水磨坊也就到了。
       母亲拉着的粮食到“三盘磨"的水磨坊已是中午时分了,水磨坊的门前已有许多前来等待磨面的乡亲们和他们拉着的车子。这时,看水磨坊的一位中年大叔见母亲和我拉着粮食来水磨坊磨面,便向母亲主动打招呼。母亲放下架子车,那位中年大叔又帮母亲把架子车内的二袋粮食扛到了水磨坊内码满粮食的一个角落放下;让我们等待。儿时的记忆里,我第一次感受到了那位中年大叔给我们的无私帮助和人间的真情所在。
       轮到我们家磨面时,已是傍晚时分。凉州的冬天,天黑的比较早;水磨坊内已点起了昏暗的小油灯。母亲一会在磨盘上下忙活,一会在箩面的箩儿旁边忙活;粮食在磨眼里反反复复循环的磨着,箩儿下面已堆满了雪白的面粉。母亲麻利的用装面的小铁匣子把萝好的面粉装进了用来盛面的白布口袋
       等磨盘上的粮食变成了古铜色的麸皮后,粮食就算磨好了。粮食磨成了雪白的面粉,而我的肚子早已饿得咕噜咕噜叫。母亲见我神情倦怠的样子,用鼓励的口气对我说:“乖孩子,坚持一下,妈妈回家后给你做好吃的。”一听母亲回家后给我做好吃的,我顿感来了精神;仿佛看到了母亲挽起袖子在厨房里给我做好吃的;仿佛想到了美好的幸福生活离正在长大的我已经越来越近…   
 磨完粮食后,已是夜深人静之时,天黑的让我有点害怕。离水磨坊不远处,隐隐约约有几声狗叫声。不远处的几声狗叫声,好像是有意给我们娘俩在壮胆助威。母亲向车子内放好磨好的面粉和麸皮,拉起架子车,深一脚、浅一脚,走入刮着寒风的黑夜里。
       我紧跟母亲拉着面粉的架子车一路走着,不时的用冻得发疼的双手轮换着在架子车的后面帮母亲用力赶车。等进了家门后,已是半夜时分。母亲用火柴点亮了屋里的小煤油灯。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母亲的脸冻得格外通红。我的一双小手和耳朵也冻得发麻发痛,那个劲儿真让我难受极了…
       七十年代中期,随着电磨的出现和海藏河水系上游来水的减少,三盘磨村的那三盘水磨像历经沧桑的老人,完成了使命、失去了它生龙活虎的生命力,退出了历史舞台,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八十年代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中国亿万农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农村土地实行了“大包干"生产责任制。通过实行农业改革,粮食大幅度增产增收。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强高涨;农民再也不愁缺吃少穿的苦难生活了,幸福指数逐年提高,农民喜笑颜开。
       如今,"三盘磨"的老地名依然保留着。但原来我儿时“三盘磨"的水磨坊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凉州谢河、永昌延年等两家大型现代化面粉加工企业在河西走廊独领风骚,生产红红火火,可谓产销两旺。两家大型面粉企业生产的优质面粉走俏西北五省,进入千家万户的餐桌。
       现在的三盘磨村,是凉州新城区一处地理位置绝佳、风景最美的现代化万人安置房往宅小区。东邻海上嘉苑高档住宅小区、西靠风景秀丽的海藏公园;曾经与“三盘磨"水磨坊隔湖相望香火燎绕的河西佛教胜地海藏寺,被风景如画的海藏公园簇拥在一片绿色的海洋中。多么梦想政府有朝一日,如能在风景秀丽的海藏公园的东北角,三盘磨万人安置房住宅小区的北面,仿建一座六、七十年代的“三盘磨"水磨坊,供人们在闲暇之余游览海藏公园时观赏和怀旧,那该有多好啊!
       在岁月的长河中,母亲善良、真诚,待人随和的面孔和身影,已驾鹤西去多年。儿时活泼调皮的我已成为一个有了外孙女的中年男人。我之所以忘不了“三盘磨"的水磨坊,是因为与我艰辛的童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小时候的许多记忆里,多半与粮食和饥饿息息相关…
       "三盘磨"的水磨坊,永远定格在了我的记忆当中,已成为我永久的一缕乡愁!

作品赏析
暂无



郑重声明
此文版权归星火文苑所有,未经允许不得以任何方式再次发表,违者必究!

作者简介
张正明,男,汉族,一九六三年二月生,中专文化,中共党员。热爱生活,在生活中感悟人生真谛,在生活中感受人生乐趣。业余爱好写作。早年文字散见于《甘肃农民报》、《武威日报》、《武威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
今年以来,在《凉州儿女》、《天马竞辉原创文社》、《山柳文苑》等微信公众文学平台发表文字数十篇。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主播简介
暂无

赏析员简介
星火团队
总编:思馨
副总编:WHO
技术顾问:矿
法律顾问:李木子


诗歌赏析组:
组长:雪兄,深山篝火
优秀赏析员:雪兄,深山篝火,李木子,幸福老顽童,叶之韵(休假),残阳如血(排名以加入平台先后为序)。


诗歌朗诵团队:
资深优秀主播:野鹤闲云,云霞,吉祥如意,冰雕玉琢(排名以加入平台先后为序)。


编委成员:
虎哥,雪兄,石桥过客,宁静致远,第六弦,百灵鸟,青山独秀,纵峰野老,若寄若黎,俯仰兴星,炎焱燚,肱茵,岁月如歌,红颜无过,狼魂烈鹰,左心奋赞,儒越儒风,执此天涯,天道酬勤,遗忘无忌,千古一诺,归星(排名以加入平台先后为序)。


我们的宗旨是:
团结一致,勇往直前!齐心开创文学净土!与诗友惜缘共处:你若不离,我便不弃!

相敬相惜

投稿须知
亲爱的作者朋友们:
  《星火文苑》文学平台和《星火文刊》文学平台旨在鼓励文学爱好者积极创作,团结和服务更多文学爱好者,发现、培育新生文学力量,为写作者提供文学园地与展示平台,所刊发作品我们无须支付稿酬,请您知晓,慎重投稿。
  同时,为鼓励有潜力的创作者,我们已开通了百度,腾讯,新浪和中国作家等网站,所发表作品皆悉数同步推送至以上网站。
  您投稿后,即视为您同意以上投稿规则,并授权我方平台对投稿作品进行公开发表。
  若因部分作者提供信息不完整,工作人员有时会联系您提供必要信息,但不会跟您索取任何费用、提出任何附加条件,请您注意核实对方身份,提高警惕,切勿上当受骗。如遇到此类情况,可通过总编(思馨Lang1641146556)老师微信求证。
  感谢大家对我们工作的支持!


投稿方向:
标题、署名、正文、作者简介(300字以内并附本人照片【原图】一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