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权威型的父母:家庭教育要遵循的原则

 斯文人者 2020-09-08

好的父母懂得与孩子做朋友。

很多人问过我以下两个问题:

问题1 父母需要学习什么?

问题2 “别人家的孩子”真的就那么好吗?

对于这两个问题,我一直都秉持中庸态度。

自从做教育以来,我见过无数父母用别人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比较,以至于把自己孩子的信心全部消磨。

还有很多父母觉得自己毕业了,上班了,就不需要学习了,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不然,做父母,也是门学问。

01

问题1 父母需要学习什么?

没有父母的成长,就难有孩子的成长。

关于父母是否需要学习,有些父母是这么说的:

“生了孩子我就是父母了,教育孩子不用学习,自然而然就会了。当年我父母也没学什么知识,照样把我养大了”、

“只要给孩子吃饱、穿暖,保证不生病就行了。孩子会自然长大,父母没什么可学习的”

……

似乎生了孩子就有能力教育孩子。果真如此吗?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怎样做父母》一文中指出:“父母,不是容易做的,一般人以为结了婚、生了孩子,就有做父母的资格了,其实不然。”

父母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经验,需要不断地学习与成长。

美国教育家道森认为:

“生育和抚育是两回事,生了孩子并不意味着自然地具有了抚育子女的智慧和本领。

要尽到为人父母的职责,就必须深入地了解儿童的成长过程。

许多父母是从生活经验中用许多错误换来对孩子的了解,其实如果事先就对儿童发展下功夫,有许多的错误都是可以避免的。

事实上,孩子出现问题往往与家长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存在着“问题”家长。

比如,有的孩子身体素质差,原因是父母觉得孩子从小体质不好,害怕孩子生病,不愿意让孩子参加户外活动;

有的孩子不自信,原因是父母太过严厉,对孩子的表扬过少;

有的孩子自理能力差,原因是父母包办了孩子的大小事务,剥夺了其独立做事的机会;

有的孩子社交能力差,原因是父母总是让孩子学习各种知识和特长,很少让他们与同伴一起玩耍;

有的孩子不懂得尊敬长辈,原因是父母在家总是对祖辈家长指责埋怨、指手画脚等;

有的孩子不能吃苦,原因是父母也缺少吃苦精神,一遇到困难就放弃……

上述现象揭示了这样的道理——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失当,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

可见,人并非生来就会做父母。

如何做父母是一门学问,需要不断地学习。

02

20世纪30年代兴起于西方国家的亲职教育(parental education),是对家长进行的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称职的好家长的专门化教育。

亲职教育将父母看作一种职业,强调父母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格。

职业,意味着必须有上岗资格证。
比如,会计要有会计证,教师要有教师资格证,律师要有律师证,开车要有驾驶证。
同样,做父母也需要持证上岗。父母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才能有效地胜任父母的角色。
那么,父母应该在哪些方面学习和成长呢?
  • 了解与学习儿童发展方面的知识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儿童在注意力、记忆力、自我控制能力、思维、情感、社会交往等方面均不同于成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其自身的特点。
因此,父母若想更好地教育孩子,必须了解其心理发展特点。
  • 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

需要提醒的是:不仅要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还需要在实践中应用。
比如,积极倾听、赏识教育、言传身教、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都是教育孩子的有效方法。
了解这些方法仅仅是教育孩子的第一步,生搬硬套别人的育儿方法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更为重要的是,父母应根据孩子的个人特点和具体情境,合理地选择和灵活应用这些方法,并在生活中不断地实践,最终形成一套最适合自己孩子的育儿方法。
  • 重视自身修养的提升

教育孩子的道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幼儿善于模仿成人,能够将看到、听到和感觉到的东西保留在记忆中,并在以后的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加以模仿。
模仿的内容不仅限于行为举止,还包括思维方式、情感取向和个人性格等。
因而父母身教的力量远远重于言传。
父母若能知行合一,借助那些养育孩子的理念来完成自己的成长,自然就会成为更好的自己,更好的父母。
因此,父母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严格要求自己,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让他们在父母的榜样中接受教育,获得教益。

03

问题2:“别人家的孩子”真的就那么好吗?

这可是未必的,所以需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

常常听到家长们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

“你看看隔壁家的阳阳,小小年纪钢琴都考到八级了!”

“我同事的女儿今年考上重点中学了,你怎么就没人家争气呢?”

“演员××的女儿,6岁就能用英语跟外国人正常交流了。我的孩子跟她同岁,只会说几个简单的英语单词。”

网上曾经流传一篇初中生的作文,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这篇作文的题目是《别人家的孩子》,内容是这样的:

茫茫宇宙中,有一种神奇的生物。这种生物不玩游戏、不聊天,天天就知道学习,回回年级第一。

这种生物可以九门功课同步学,妈妈再也不用担心他/她的学习了。

这种生物叫做“别人家的孩子”。

这种生物考清华、望北大,还能考硕士、博士、圣斗士,还能升级黄金、白金和水晶级。

他不看星座,不看漫画,见到电脑就反感。

他是队员、团员、党员、公务员,将来还可能知道地球为什么这么圆。

这种生物长得好看,写字好看,成绩单也好看,就连他/她的手指甲都是好看的。

这种生物觉得“每天花十块钱”都是奢侈、浪费和犯罪。这就是“感动中国父母的特殊生物”——别人家的孩子。

这篇作文之所以火,是因为它反映了我国家庭教育中的普遍现象。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习惯——喜欢将别人家的“优秀孩子”作为标杆,和自己的孩子做比较,希望以此来找出孩子的差距,激励孩子向别人看齐。

事实上,这种比较的做法不仅起不到激励的效果,还伤害孩子的自尊,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给他们带来压力和痛苦。

发展心理学认为,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

尽管所有人正常的心理能力都遵循着大致相同的发展模式,但对于个人而言,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等方面往往千差万别。

例如,在发展速度方面,有的孩子早熟、早慧,有的孩子则发展相对缓慢、成熟较晚。

在性格方面,有的孩子好动、善于与人交往、言语流畅,有的孩子则喜欢安静、独处、沉默寡言。

在发展的优势领域方面,有的孩子在音乐方面有特殊才能,有的孩子则很擅长数理逻辑。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也是独特的,没必要将孩子进行对比。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

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社交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智力结构和擅长领域。每个孩子天生的优势领域都是不同的,孩子的能力也没有优劣之分。

家长在比较时,往往不是客观理性地比较,而是用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家孩子的长处做比较,对自己孩子的优势则视而不见,因而越比较越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

由于孩子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因此不建议家长简单地对孩子进行比较。

最好的教育应该是,每个孩子无论开朗还是内向,无论动手能力强还是语言能力强,都有机会进行选择,以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方式来活动。

为避免“别人家孩子”的消极影响,家长应该改变盲目比较的做法,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分为以下八种:

  1. 语言智能

    包括阅读、写文章以及日常会话的能力。

  2. 逻辑数理智能

    包括数学运算与逻辑思考的能力。

  3. 空间智能

    包括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比如查阅地图等。

  4. 运动智能

    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以及运用双手灵巧地生产或改造事物的能力。

  5. 音乐智能

    包括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等能力。

  6. 社交智能

    包括与人交往且能和睦相处的能力。

  7. 内省智能

    包括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

  8. 自然观察智能

    能认识植物、动物和其他自然环境(如云和石头)的能力。

所以综合来看就是三个方面。

首先,尊重孩子的差异,引导孩子和自己比,而不是和别人比。

例如,拿孩子的这次成绩和上次成绩进行比较,拿孩子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进行对比,从而引导孩子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

对于年幼的孩子,成人的评价直接影响其自我认识,特别是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自我认识是通过成人的评价获得的,成人积极客观的评价有助于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认识。

其次,提供建设性的建议,帮助孩子进步和提高。

当家长发现自己孩子的不足时,不应一味地批评和打击孩子,而是要协助孩子客观分析自身的不足,提供有助于孩子进步的建议,并与孩子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他们进步。

最后,正确地激励孩子。

很多家长有这样的认识误区,认为提到“别人家的孩子”,是为了帮助孩子找到差距,激励孩子进步。

其实不然。

家长在肯定“别人家的孩子”时,可能会给孩子感觉“父母不爱自己”、“父母不相信自己”,易使孩子自我否定,产生沮丧、失望等消极情绪。

孩子只有在得到肯定与认可的时候,才会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

家长应当看到孩子的优势,肯定孩子的努力,相信他们能做得更好。

这种积极的期待具有一种正向的能量,使孩子获得积极向上的动力,从而产生“期待效应”。

03

1960年,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博士曾在一所中学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新学期,校长对两位教师说:“根据过去三四年来的教学表现,学校发现你们是本校最好的教师。为了奖励你们,今年学校特地挑选了一些最聪明的学生给你们教。这些学生的智商比同龄的孩子都要高。”

校长再三叮咛,要像平常一样教他们,不要让孩子或家长知道他们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这两位教师非常高兴,更加努力地教学。

一年之后,这两个班级的学生成绩是全校中最优秀的。

实验结束后,校长告诉了这两位教师真相:这些学生的智商并不比别的学生高,这两位老师也不是本校最好的教师,而是从教师中随机抽出来的。

正是学校对教师的期待,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才使教师和学生都产生了一种努力改变自我、完善自我的动力。

这种期盼将美好的愿望变成了现实,在心理学上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

所以说,教育中,家庭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