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会思考的人,知道越多越愚蠢

 新用户08306761 2020-09-08

我有一个朋友,他是一个大学的讲师。

最近老抱怨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不好教,要准备的内容

他不喜欢看公众号的文章,认为正是这些东西让年轻人变得越来越蠢;

他不喜欢知识订阅专栏,因为它们让这个焦虑的时代变得更加浮躁;

更不用说那些频繁弹出的新闻八卦,可不就是它们让我们的时间都变得割裂了吗?

换句话说,他不喜欢这个碎片化的时代,甚至还一度想要逃离。

但其实,他没有看到,并非是这个碎片化的时代造就了我们的知识焦虑,而是我们的知识焦虑让这个时代变得更加碎片化了啊。

过往,在网络还不太畅通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只能看到周围人的生活。

当大家都拿着5000元的月薪时,如果我一个月能有8000元,这就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成功了。

但现在,互联网让我们看到了整个世界的全貌。

原来当我一个月拿着8000元的月薪时,有的人早就已经坐拥了别墅和豪车;

原来当我还在为了是否要离职而苦恼时,有的人早就已经游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原来当我还在看《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时,有的人早就已经啃完了英文版的《SPIN》……

在网络时代,总有人比你更优秀;害怕被同龄人抛弃的恐惧,逼迫着我们去追求更为快速的成功。

看书?太慢了太慢了,几百页的书看完,我早就已经被别人超越了。

听课?太慢了太慢了,几个小时的课听下来,能被吸收的话根本就没有几句。

思维训练?太慢了太慢了,学了如果不能立刻用,和浪费时间又有什么区别?

于是,有需求就有市场:

通过订阅专栏我们十分钟就能学完一节课;

通过公众号我们五分钟就能读完一本书;

通过媒体大V我们甚至1分钟就能看完一部电影。

我们满心欢喜,以为自己正在离成功的彼岸越来越近。

却在蓦然回首时发现,为什么“听过了那么多的大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2

如何在碎片化的时代

和自媒体和平相处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罪魁祸首是那些该死的公众号和订阅专栏,正是它们把我拖入了“拒绝思考”的深渊。

然而,工具本身并没有对错,它只是为了满足我们的需求而生。

更何况,随着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自媒体早就已经融入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我们很难能够从中彻底剥离开来。

因此,生活在一个自媒体无处不在的时代,我们需要做的并不是和它对抗,而是找到办法与它携手共舞。

所以,在碎片化的时代,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学习?

如同把一头大象放入冰箱只需要三步:打开冰箱、放入大象、关上冰箱一样。

正确的学习姿势其实也只有三步:输入知识、存储知识以及输出知识。

1、启动元认知,学会筛选信息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最大的困难往往来源于,我们很难能够辨别出什么是有价值的信息。

内容创作的门槛正在变得越来越低,大量虚假的、无用的、带有目的性的信息,就像病毒一样,在我们的大脑里摇旗呐喊。

群众的力量总是强大的,不良信息之间也总是喜欢互帮互助的。

当我们的大脑里塞满了各种垃圾信息后,它们就会手挽着手拉起一道知识警戒线,拒绝有益信息的进入。

譬如,当你喝习惯了速溶咖啡后,冷不丁地同事给你弄来了一杯高品质的现磨咖啡,你准保会一边呸呸呸,一边觉得这简直就是咖啡中的战五渣。

同样道理,习惯了那些简单粗暴的逻辑后,再看到那些需要费脑思考的文章,你就会想当然地觉得,这个作者又跑出来胡说八道了。

所以,在面对海量信息的涌入时,我们才需要启动大脑中的元认知机制啊。

【元认知】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的儿童心理学家弗拉威尔提出来的,官方的解释是“对认知的认知”。

简单点,说话的方式简单点。

【元认知】其实就是一个存在于我们大脑中的、没有感情的监管者。

比如,我们看到一条新闻,上面说马老师又提出来一个“工作996,生活669”的言论。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脑海中冒出来的对于这一新闻的认知可能是——马老师是一个社会公知人物,他说得都对。

至于元认知,则是从你脑海中冒出来的另一个声音——呵呵,这个认知就一定是对的吗?

也就是说,【元认知】其实就等同于是在对我们的认知进行监管,它就像是一个杀毒软件,严格地把控着进入我们大脑的信息。

当我们的【元认知能力】被激活,在看到任何信息后,我们的大脑中就会出现2个甚至更多个的声音。

它们彼此争论、彼此说服,继而对涌入的信息和认知进行判断和过滤。

当然,有些朋友可能会说,信息涌入的速度太快了。

如果每一条信息我都这样过滤,我还要不要干其他的事情了?

别急,你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担忧,其实是因为你的【元认知能力】还没有被激活,又或者说还不够强。

想象一下,当我们在计算机中搜索某类文件时,难道不是只需要花费零点几秒的时间就OK了吗?

之所以你现在会觉得对于信息的筛选还存在困难,就是因为过往你一直都把你的【元认知能力】给荒废掉了,大多时候都是在靠着直觉给信息做筛选动作。

而如果你想要具备这种信息的判断能力,首先你需要主动地学习大量的正确知识。

这就像是银行的工作人员在摸习惯了真钞之后,一眼就能把假钞给识别出来。

可对于我们来说,什么是“正确的知识”呢?

自然是那些经过岁月洗礼后沉淀下来的,饱经风霜还被世人啧啧称叹的经典书籍。

譬如,对于销售来说,当你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后,《SPIN》就是大家需要去好好啃下来的巨著之一。

它虽然不能像那些“干货”一样立刻行之有效,但能对你的思维进行洗礼,让你今后在接触碎片化信息的时候,可以准确快速地做出判断。

2、手动增加信息输入的困难

在面对碎片化的知识时,我们除了不喜欢对信息进行筛选外,我们也不喜欢对信息进行归类和整理。

绝大多数的情况都是,今天看到外贸G友团发了一篇干货文章,先收藏下来,以后有时间的时候再慢慢品味,结果最后就和这篇文章相忘于江湖了。

又或者,有些朋友在看完这篇文章后,可能会特别有心地做些摘录,但结果最后在输出的时候还是会觉得困难重重。

所以,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这其实就是【达克效应】【谷歌效应】在暗地里给我们下绊子了。

1

我们先来看【达克效应】

它属于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是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

简单点说就是,越是能力不够的人,越是会觉得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因为他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所以他根本就认识不到自己的无知,而这才是最可怕的。

不会思考的人,知道越多越愚蠢

受到这一效应的影响,我们往往会过分自信。

譬如,看书的时候一扫而过,觉得自己的记忆能力和吸收能力高超,所以完全不用再看第二遍。

又或者,觉得自己对某个领域的知识掌握得已经够多了,完全不用再往前多走一步。

2

至于【谷歌效应】

从字面上,大家应该就能看出来是怎么一回事了。

因为我们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所以我们的大脑会对输入的信息自动地进行一个过滤的动作。

譬如,对于那部分容易获取的信息,我们的大脑会判定为,这是没必要进行存储的信息。

这部分信息包括,从谷歌等浏览器上容易获取的信息,以及我们做过笔记随时可以查阅的信息等。

因此,当我们每做一次摘录时,就等同于是在向我们的大脑打招呼:“Hi,哥们,这部分信息随时可查,您就不用费心费神再去记忆了。”

而收到你传递的信息后,大脑正好乐得清闲,又怎么可能还费力不讨好地特别腾出空间来给这部分的知识呢?

从这个角度来说,你其实压根就没有记住这部分的知识,到了战场上,自然也就无从输出了。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由于我们的大脑在记忆的时候,存在“输入越简单,提取越困难;输入越困难,提取越简单”的特性,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应该手动地增加我们输入的难度。

当我们在记忆A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将和它横向以及纵向有关的知识点也梳理出来;又或者,将和这一知识点完全相悖的信息也进行一个梳理。

譬如,在记忆【销售流程】这个知识点时,我们可以顺带着学习一下【采购流程】、【采购三段论】这两个概念,以及【销售流程】的提出、发展和应用等。

当然,我们要明确的是,我们的大脑是用来思考的,而不仅仅是用来记忆的。

毕竟在记忆这方面,它其实是非常不靠谱的(关于大脑的不靠谱性,我们后期会再进行分析),因此,我们还需要赐予它一个外接硬盘。

譬如印象笔记等软件(这里真心不是一个广告)就可以实现信息的存储和分类。

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打通信息之间的围墙,让碎片化的知识不再碎片,而是成为一个具有结构性的体系。

3、学会应用知识,做到知行合一

做到上面这两步后,如果你不懂得如何对已经存储下来的知识进行运用的话,你就只能算作是一个知识的守财奴。

空有一屋子金银珠宝,但是别人看不见,自己也花不出,这种难言的痛苦,和女孩子化了一个美美的妆后,结果被朋友爽约有什么区别啊?

所以说,前面两步都是在为了走好最后一步做铺垫,毕竟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运用啊。

至于到底应该如何做到“知行合一”,这属于是另外一个大问题,可以单独写一篇文章出来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