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会宁纪事(之三)光阴好比打墙的板——我们也有两只手

 老魏的新视界 2020-09-08

写在前面:

用近半年时间,我抽空完成了这篇3万多字的散文《会宁纪事》的初稿。从萌生写这篇散文起,我从多种途径收集各类素材。十分感谢我的父亲和陈俊忠老校长,以及我少年时代的张老师、周老师与其他乡亲们为我提供了大量极好的素材。在此过程中,为保证所涉及的内容描写客观真实准确,我还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现初步形成以下12部分,有待方家指正完善。

1.古今古,古今湾里拴老虎--会宁古今
2.三哥哥参加了共产党--民国25年过红军
3.光阴好比打墙的板--我们也有两只手
4.毛毛雨大大下--我们都在学大寨
5.惊蛰乱驾牛——农时农事
6.一九一阳生——气候节令
7.双扇门儿单扇开——风土人情
8.正蛇二鼠三月牛——会宁红事
9.死爷爷欢孙子——会宁白事
10.家有千担粮,不如一子在书房--会宁文风
11.阳婆婆红朗朗--童谣童趣
12.心闲闹了个心不闲--会宁小调

光阴好比打墙的板--我们也有两只手

石头黑,瓦渣白,我妈把我舞一捶;跑到黄河哭去来,两个白马撵着来。你是个啥人,我是个官人;官人怎么没穿官裤,我是一只兔;兔儿不吃草,我是一树枣;枣儿不开花,我是一蔓瓜;瓜儿不扯蔓,我是个凉水罐;凉水罐没耳子,我是个秃女子;秃女子还偷懒,从来不会做针线……

1958年“大跃进”。在极“左”的思想影响下,一切都盲目冒进。在各行各业“放卫星”等浮夸风的影响下,工农业生产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问题。加上自然灾害,导致1959年至1961年全国进入三年困难时期,出现了空前的大饥荒。一直持续到1962年情况才略有好转。是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做出了精减职工和减少城镇人口的决定,全国大约有2600万干部职工被精简下放。加之“文革”的人祸正在发酵蔓延,失去理性的中国人被裹挟于一个又一个的政治运动之中。
1968 年,会宁县城的城镇居民下乡落户运动,作为“文化大革命”的“新生事物”,影响几乎遍及全国各地。而带头下乡落户的城镇居民王秀兰,成了当时国人皆知的风云人物。
据记载,1915年出生的王秀兰,家居会宁县城,是一个纯朴老实的家庭妇女,文盲。1965 年,她当选为会宁县城关镇枝阳巷居民组长,工作积极。
1968 年 5 月,会宁县城关镇革委会千方百计地动员城镇居民下乡到农村去。县革委会为此还成立了会宁县城镇人口上山下乡安置领导小组,号召全县知识青年和城镇居民向王秀兰等 5 户居民学习,“到农村去,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去。”截止当年12 月上旬,全县已有 178 户 932 人分别下放到 13个农村公社去参加农业集体生产劳动。 
1968年,《甘肃日报》马记者接到报社安排的任务,采访城镇居民迁移农村的情况。他所采访的对象之一就是 50 多岁的王秀兰。当他问王秀兰对上山下乡有何感想时,王秀兰不加思索地说:“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这句话正好切中他此次采访的关节点。于是,他把王秀兰作为一个重点,并在采访稿子中突出了她的这句有点睛作用的话。当时,《甘肃日报》社军管会组长顾立清看到马占海的稿子,觉得王秀兰说的“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既朴实又深刻,于是,他精心对稿子作了修改,加了编者按。

1968年12月10日,《甘肃日报》头版以半个版的篇幅刊登了没有署名的文章,主标题是“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这篇看似普通的消息稿,引起了毛主席的重视。他指示新华社和《人民日报》派人到会宁实地核实文章的真实性。经过一周多的调查,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的两名记者回到兰州告诉《甘肃日报》的负责人说,稿子真实地反映了城镇居民上山下乡的进展成就。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再以头版整版的篇幅,原文刊登了由新华社转发的12月10日《甘肃日报》的消息,并加了编者按。在这里,《人民日报》将《甘肃日报》里的“不在城里吃闲饭”增加了一个“市”字,成为了“不在城市里吃闲饭”。
接着,毛主席发出了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从此,上山下乡开始演变为一场有步骤、有组织地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大批城市的知识青年被下放到了农村劳动。王大娘的名字也被时代赋予了特定的含义,会宁在这场运动中的推波助澜作用已被载入史册。
在 1978 年 10 月揭、批、查运动中,下乡居民强烈要求返城,会宁县委不得已批准他们回城。至 1979 年 3 月 7 日,第二批准许 467 户返城。至 1984 年底,会宁县前后三批共批准 843 户 3416 人返回县城,另有39 户批准半家返回县城,401 人自行返城。至此,劳民伤财的会宁县城镇居民下乡工作基本结束。
王大娘在文革中,成为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1975年被推为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79年返城后不久去世。
在我们耳边响起了电视剧《雪城》的主题歌的旋律:
天上有个太阳水中有个月亮,
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那个更圆那个更亮,

哎嗨哎嗨呀…… 
这场运动,当年的亲历者有多少痛楚和经历,后来人有多少感怀和承继,在纪实文字和各类文学作品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光阴好比打墙的板,打墙的板儿上下翻。翻老了英雄的少年,渗透了多少血和汗……

作者简介


任重,甘肃会宁人,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研究生,高级政工师,高级工程师,副研究员,高级职业指导师,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大型企业集团、省直机关工作,现供职于兰州财经大学。中学时代发表作品,曾获全国中学生征文比赛一等奖。现有作品诗集《乡关》、专著《商论》、散文集《灵魂的花朵》、哲思录《寻梦莲花——任重心知录》等。2016年其散文《自信罐》、《邮递员》被多家媒体争相转载,爆红网络,尤其以孩子教育为话题的《自信罐》一文引起网络热议,影响持续广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