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海禁和清朝闭关锁国虽巩固政权,但阻碍了文化与经济的发展

 历史旧话 2020-09-08

明朝海禁的目的有两点:第一个目的与前朝类似,施行的是重农抑商的国策,故对海内外的商业贸易进行打压。在当时的海外贸易大概有两种,一种是民间正常的商品贸易,另一种则是“朝贡”。当然,所谓的朝贡贸易多是他国来使进贡,而明朝政政府给予赏赐,从而达成的一种特殊贸易。

明朝虽然说是海禁,但也仅仅只禁了第一种,也就是说不允许百姓出海去别国交易,也不允许外国人远航进入大明领土交易。不过对于第二种贸易方式“朝贡”则是认可的,并且这种交易方式的主要参与者还是明朝政府。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明朝海禁的第二个目的是为了避免倭寇和海盗等人的趁势侵扰。明朝的谢肇淛在《五杂俎·卷四》中写下:“元之盛时,外夷外贡者,至千余国,可谓穷极天地,罔不宾服,唯有日本,倔强不臣……”

清朝海禁其实并不等同于闭关锁国,海禁只是一项举措,而闭关锁国则是一种统治的方式。由于清朝当时中外贸易十分频繁,并且伴随着严重的反清思想。而统治者害怕这些洋人联合本土百姓共同推翻自己的统治,因此大清政府施行海禁来断绝民间的中外贸易,从而达到巩固和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

另外,清政府施行海禁还有一个原因,由于当时走私较为严重,严重影响了本土的经济贸易,再加上清政府的自大,认为大清帝国完全可以实现自给自足。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明朝虽然海禁时间跨度较长,但是期间明朝政府对海禁的掌控力度却有所不同。在朱元璋施行海禁之初,明确下令:“片板不许入海”。直至明穆宗时期,由于倭寇的沉匿,民间走私愈发盛行,一度出现了“嗜利忘禁”的状态。

特别是在广东地区尤为严重。虽然是走私,但是并没有对明朝政府产生太大的威胁。不仅如此,这种走私还带来了大量的财富,虽然这些财富只是藏于民间。

因此,明穆宗一反常规,允许民间公开贸易,施行所谓的“隆庆开关”。只要百姓遵守政府的规定进行对外贸易,政府不会像原来那样阻拦。这样一来,民间的中外商品贸易变得十分频繁,开始有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态势。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明朝的海禁一方面稳固了明朝的根基,抵御了外来民族的侵扰,另一方面也带动了民间经济的增长。与此同时,明朝也带了很大的弊端,例如明朝海禁的施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以及商品贸易的发展。

相比于明朝而言,清朝的海禁时间跨度虽然更短,但是其禁得更彻底,影响更为巨大。海禁作为清朝闭关锁国的一项举措,严苛至极。

《兵津关津》中记载:“凡官员兵民私自出海贸易及迁海岛居住耕种者,均以通贼论处斩。”当然,不仅仅是官兵,百姓也一样,一旦下海,面临的将是人头落地。在这样的高压政策下,真正做到了“片板不许入海”。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清朝的海禁虽然有效的防止外来的侵扰,巩固了统治,但是这只是在短期内的行效。若从长期来看,这种严苛的海禁严重影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这种的行为不仅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受到阻碍,同时还使得中国的科技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最终自以为傲的大清王朝就这样被西方列强的枪炮砸开了自以为固若金汤的腐朽大门。

不管是明朝的海禁还是清朝的闭关锁国,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维护国家的稳定,阻止外来民族的滋扰。但是清朝闭关锁国的危害相比于其造就的利益来说更为巨大,而且是毁灭性的危害。同时也给后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