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青纪事:自行车咏叹调

 文化佳园 2020-09-08

(作者:李宜丰)

七十年代我在农村插队,正是老百姓生活普遍困难的时候。那时社员家很少有自行车,近途外出基本以步行为主,偶尔能坐上生产队的马车到公社开会或者赶集,就感到十分荣幸。能骑自行车的人都是比较有钱或有背景的,公社干部或大队的少数干部也能骑自行车到下边检查工作。那时,人们称自行车叫“洋车子”,谁家闺女出嫁能陪辆洋车子是抓面子的事。农村流传一个顺口溜:“新疆羊、四川猪、三转一响红瓦屋、老公公当支书。”这是那个年代农村女青年找婆家的理想标准,其中三转中的第一转就是自行车。

社员们辛辛苦苦干一年,年底决分也不过得到几十元钱,日常生活的零星开支都难以支付,哪有钱买自行车,我插队的那个生产队一辆自行车都没有。到村里队不久,有3户人家凑了50元钱买了辆旧自行车,实现了零的突破。第一辆自行车进村了,消息一传开,犹如特大新闻,老少爷们纷纷赶来观看,

自行车停放在房东池三叔家门口,几十个老乡边看边评论,说咸説淡的都有。我走近一看,但见那自行车也不过四成新,车把、车架、车圈都锈迹斑斑,挡泥瓦和刹车闸都没有。车铃铛是老式的,装在前轮的车架上,车铃的小轮子和自行车前轮胎相近,自行车轮转动时拉动车铃拉绳,车铃小轮外径和自行车前轮胎外径接触转动,车铃上的小铁锤就敲打着车铃响起来。

这样的自行车在现在连小偷都不起眼,早已作为废品处理,而在那个年月买辆新自行车需要票,没有一定地位或者门路上哪弄票呀。这辆旧自行车也是通过周折弄来的,这3户人家视为珍宝,立了一条规矩:车不外借。

说来也巧,他们的自行车刚买不久,我准备回县城家。插队农村离县城家直线距离约40华里,步行须5小时,当中还要过河。如果坐汽车也要步行15里路到汽车站,一天才两班汽车必须赶点,人多还上不去车吗,那时候交通不便出行可是难。正是大热天,实在不想跑路,心中产生借车回家的念头。

怀着试试看的心理找到了池三叔,我跟他学习喂牲口,当上了生产队的饲养员,自行车在他家保管,借车的希望大些。

按照想好的步骤向池三叔说明了来意,三叔没表态,因为他们3家有车不外借的协议,他怎么首开先例违反呢。可眼前的我是城里来的知识青年,是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来农村锻炼的,贫下中农应该欢迎并给以照顾。如果自行车不借给知青是对毛主席号召的态度问题。三叔为难了,他一声不吭的站在那里。

约有一袋烟的功夫,三叔说,有点事一会再来。什么事我不好问,自己站在车边耐心等候。老大一会,三叔才回来,脸上笑眯眯的,他高兴的说,同意了。原来他是找另外两户当家人商议去了,把这次借车作为特殊情况,并反复强调一定把车子保管好,爱惜使用,防止被小偷偷去。我一一应允,心想总算达到目的了,真是不容易啊!

三叔到自家院里把自行车推了出来,给车子补了气,再次强调爱惜使用,用完推进屋里,防止下雨把车淋了,也避免被小偷算计。我向三叔表示,一定把车子保管好,回来马上归还,如果损坏或丢失一定赔偿。三叔心情这才放松,脸上露出一丝笑意。

车到手赶紧走,告别同伴踏上回家的路程。为节约时间我走的是里路,比走公路近10多里路,骑车到底比步行舒服。每经过人多的地方,引起人们的注目,如果是新自行车更会令人羡慕,大家就会认为骑车人是个有门路的能人,能搞到自行车票,有钱能买上自行车,哪像现在,只要有钱没有买不到的东西。

为了不耽误车主使用自行车,回家赶紧办完事情匆匆忙忙往回赶。进村没回知青点直接到三叔家,三叔正车在门口张望。三叔见我来了迎了过来,说了声:“你可回来了!”我一愣,难道发生什么事吗?

三叔接过自行车支起车腿,盯着车子反正转了好几圈,摸摸车把,转转车轮,瞅瞅车梁,真比自行车厂的质检员还细。我理解的他的行动,这个老头很负责任,队长好安排他做重要的活,当个保管员,负责饲养室。几户凑钱买车一致让他保管,也算个红管家。

检查了一个时辰也没发现车有什么毛病,三叔脸上渐渐露出一丝笑意,我也放下心来。俗话说“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我从背包里掏出一块淮阴产的“大运河”肥皂递给三叔表示感谢,三叔也不推辞接了过去,脸上呈现出满意的笑容。肥皂是计划生活用品,没有票是无法买出来的,在农村更难弄到,所好的是父亲在商业系统工作还能办来。在家里,我把一条肥皂切下一半预备作为借车的表示。

事情完善了,我告辞三叔回知青点,走了几步三叔突然给我说,再用车来借,自己人别外气。我心里一热,三叔真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