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间章回:石桥供销社变迁(王以太)

 文化佳园 2020-09-08

    解放初期,国家为了发展工农业生产,振兴地方商业和金融,便建立了基层供销社、信用社。从此这两家商业金融机构便走上了历史舞台,拌演了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重要角色,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百业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立下了汗马功劳。石桥供销社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石桥供销社也是从无到有,由简到繁逐步发展起来的。据说最早是在闫集成立的,那时闫集每逢2、7、4、9日逢集,就是根据闫集逢集的有利条件,供销社便在这里诞生了,公社化后才迁到石桥公社驻地,石桥也才有了3、8逢集日,闫集集市便终止了。也有的说是从几家酱园店开始的,还有的说是从几家布摊开始的,更有的说是从公私合营开始的,不管怎么说,到上世记六、七十年代已经初具规模了。它是石桥公社、而后的石桥乡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全体石桥地区人民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关系到市场繁荣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可小觑。因此石桥供销社规模之大,人员之众在石桥地区恐怕没有哪个单位可比。它的各个门市分散在石桥东西大街的两侧,北侧有百货、布店、农付产品、农药化肥等门市,南侧是煤炭、土特产、收购废品等门市,平时各门市顾客盈门,若是到三、八逢集日,更是人潮涌动、市声喧哗。各店铺门一开,顾客蜂涌而上,买的买、卖的卖,购销两旺。东北角还有一个小型轧花厂,每到秋季收购棉花时,工作人员边购、边晒、边轧,机声隆隆,人声嚷嚷,一派兴旺发达的景象。当时我刚结婚的老伴吕士兰也在这个轧花厂工作,常听说那里工作的紧张和繁忙。厂里还有朱庭华、吕玉芹、李月英、吴作彩、吴淑彩、鲍继忠等人。鲍继忠是我的老同学,后来进步了,当上了石桥供销社主任,2012年春天,我们两家还一起去台湾旅游,同团同机来回,相处八天甚欢,还回忆起了石桥供销社轧花厂的岁月。

    石桥供销社不仅在石桥街上有门市,它还有派驻各村队的分支商店。派驻王庄村商店的营业员先后有闫集的闫长成,顺集的潘布州、戴兴业。闫长成去的最早,五十年代中期吧,小店最早设在四队我家斜对过名曰“烟店”的李华新的老屋里,李华新的上辈卖过旱烟丝,故称烟店。闫长成派驻王庄后,就把“烟店”改成商店並在那里营业,我那时正上小学,常去他的小商店里玩。他一天最忙的时间是在天快黑的时候,买火柴的,打洋油的,买香烟的,打散酒的,人来人往,骆驿不绝。卖油卖酒都是用铁制的小圆筒端子,有一两的、二两的,半斤的大小不等,用一个像漏斗状的句口插入购货人的瓶口或桶口里,再用端子按不同数量将油或酒从潭子里打出来,慢慢倒入己放好的句口里,由句口再慢慢流入瓶中或桶里。最后根据购买多少而调换端子,直到满足买者的须求为止,这样又快又准又好,一目了然,不能作蔽。火柴一盒一盒的卖,很少有要一封的(10盒),香煙也是一包一包的卖,没有人买一条的(10盒)。闫长成是闫集人,家里有时因事不能来,商店又不能关门,他便叫我在天黄昏人多时替他开门卖货应急,他事先告诉我常卖的烟酒火柴价格和注意事项,临走前就把门钥匙交给我,天快黑时,我便去开门替他营业,居然也应付过去了。当然顾客都是本庄人都认织,也不会为难我的,甚至还要夸一句”真能”。后来我对闫长成说:“你这里到处是钱是货,不好弄,别出差错。”他神秘的笑笑,顺手从糊墙的报纸夹缝中掏出好几张10元大票,诙谐的说:“没问题的,这里有保险柜呢,兄弟,我相信你。”原来糊墙的报纸成了他的保险柜。他是个很聪明机灵的人

    潘布州接替闫长成时,年龄比闫长成大,是老资格。那时生活清苦,但我们认为营业员的生活要好一些,因为手里有物资。老潘一人驻店,自办伙食,有时晚上看他在炉子上的小锅里,倒上诱人的食油,锅里吱吱啦啦的响,将切好的鲜辣椒往锅里一倒,用锅铲一抄,顿时香气扑鼻,令人馋涎欲滴,如果再打个鸡蛋进去,色香味具全,那真叫馋人。我羡慕的看在眼中,想在心里,便说到嘴上:“老潘,你们供销社要人吗?你是怎么进来的?”老潘也逗我,故作神秘的卖着关子说:“说来话长,这里是不能随便进的,我们都是考进来的。”我那时正上初中,深知考的滋味,考可是件不容易的了不起的事,他可能是好心,在激励我好好上学,将来也能考进供销社或能有其它长进,老潘是个好人。这是我对供销社人员的最初认识,认为他们都是有本事令人羡慕的公家人。

    以后上中学、当兵离开了家乡,70年代初回来后,我去石桥赶集,人山人海,在供销社门市前,两支送红宝书的队伍相遇,两家的喇叭吹的震天响,打擂似的比着吹,看谁的调门高,谁的曲子好。两家高手云集,大有不决胜负不罢休之势,吹锁纳的双手揑紧喇叭,头或扬或俯,两腮一鼓一瘪,眼睛时闭时睁,十指上下跳动,他们谁也不让谁,锣鼓更激如暴风骤雨,一阵紧似一阵,因是送宝书嘛,所以要比功夫、比耐力、更要献忠心。这发生在石桥供销社门前的一幕久久未忘,在当时也给供销社带来了好生意,人潮忽东忽西,各个店铺大开,个个门庭若市。

    更让我难忘的是供销社的农资供应,化肥是紧俏物资,特别是磷肥、复合肥更是奇缺。我家里种了八畝地,”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化肥是不能少的。我曾为买化肥,从运河骑自行车一车带过两包、将二百斤重的化肥送回家。两包化肥在车后座上一边一包挷起来,人须上车压住,不然车头会翘起来,离家50多里的土路,车子又骑不快,天黑下来才终于走到村东头小学校处,累的实在没力气了,便把车子一丢,跑回家吃过饭回来再弄走。后来几年情况有了好转,石桥供销社化肥门市营业员先后换由以珍、惠玲当班,她们常能在机动中给我家一些方便,解决了实际困难。

    供销社的煤炭门市也是最火的,特别是无烟煤奇缺,城市里按计划供应煤球,一户一个炭本,为此我曾将我的户口从单位集体户口中扒出来,改为单人户口,为的就是能每月买100块煤球。农业户口只能烧柴草树叶,无煤炭计划,人们只好各想办法,甚至走后门。恰巧洪栋三叔在门市管煤炭,有许多人找他,僧多粥少,他也有难处,应该理解。我家里也多次叫我找三叔去买点无烟炭,几经犹豫,不好开口,总怕拒绝了,面子不好看,但面子犟不过里子,烧锅要紧,只好去试一下,便壮着胆子来到三叔门市,寒喧一阵,三叔早心知肚明,未等我开口,便顺手撕了张二百斤的炭票塞给了我,我顿时不知说什么好了。几十年过去了,三叔己经作古,此事我却从未忘记。

    在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一切都要计划。政府的计委就像现在的纪委那样重要,几乎所有物资都要凭票供应,粮票、布票、油票、酒票、烟票、糖票、肉票、煤炭票、豆付票等等不一而足----物资再缺,但人们日常起码的生活用品、生产物资又不能没有,因此供销社起到了一个联系群众的桥梁作用,所有计划物资基本都由它来供应,所以供销社是个人人想往的好地方。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改革开放的东风吹来,换了人间。计划经济退出了历史舞台,市场经济得到蓬勃发展。供销社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成了人们的美好回亿和茶余饭后的谈资,那百物凭票的时代,虽然现在看来不可思议,但也留下了许多温馨动人的故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