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冬,家在当时属于邳睢县古邳区宋小楼村的拉魂腔艺人姚树仁(又称姚三),从新沂县季良奎戏班中把全家带回原籍,同他随行的还有艺人王春举。他们来到当时邳睢县县政府驻地土山镇演唱,打听到刚解放不久的水旱码头运河镇尚无戏班子,就决意去运河镇闯一闯。他自筹资金购买行头、道具之类,全家来到当时属于邳睢县猫窝区的运河镇。在运河镇住下以后,就四处联络拉魂腔艺人来搭班,陆陆续续召集了近三十人,其中除姚树仁、潘玉珍夫妇以及王春举外,还有孔宪云、孔春兰父女一家;梁凤玉(艺名“二芭”)母子三人;周德才、周凤鸾父女一家;宋先福、于彩婷夫妇一家;董祥瑞、董祥义兄弟俩;刘立中、刘红云父女一家;刘富春、王桂兰夫妇一家;邵瑞武、张金兰夫妇一家;李春生、尹桂霞夫妇一家;徐茂银、周桂珍夫妇一家;王继伦一家,还有郑学传、石玉振等。因为姚树仁是召集人,又是他自费置办了戏箱他是箱主,自然他就是该戏班班主,后来改称团长。 1950年底他们开始在运河镇露天广场演出,很受观众欢迎。由于正值十冬腊月,不仅演员挨冻,就是观众也受不了。于是班主姚树仁就找运河镇工商联和当地居民商量,能否合资建一座简易戏园子,大家一拍即合,商定由当地居民杨君益牵头,采取入股提成的方式建这个戏园。后来又邀约了王兴臣、刘友贵、姚宝山、李连钧、老田等共七家集资兴建,每家拿出5 0万元钱(50元),后来又加入一股,总共八家入股。园子于l 9 5 0年1 2月盖成正式使用。地址在镇东头紧靠运河岸轮船码头下面,周围用秫秸夹成篱笆墙,是露天的场子,场子里安有长木条钉的凳子,共二百多座位。舞台是用碌碡支着门板拼成,上面又堆放一层土。舞台上面盖了一个草棚子,舞台后面有两间化妆室,也是草屋。整个戏园子是东西方向,舞台台口面向东,戏园大门向南。戏园经理是杨君益,还有一人负责服务。另外还雇了一个茶房张二,不算戏园职工。剧团演戏由园子负责售票,除了售座位票,还要售站票,大约能容纳五六百人。这个园子属私营性质,票价每张最高2千元(即现在2角),最低1千元。开始园子提成1 5%,剧团提8 5%。最初基本都是姚树仁所带的戏班长期在此订合同演出,偶尔也接本县京剧团或别的剧团来演出,没有固定演出团体。此时戏园没起名字,因为紧靠运河堰,老百姓就统称为“运河戏园”,又因主要演出拉魂腔,老百姓又称“小戏子”(也叫“轴鼓子”),所以又叫“小戏园”。 由于这是个露天简易戏园,所以到1 95 2年3月,建园的八家股东在镇工商联开会,决定重新扩建,重新投资。于是拆除了原址的篱笆墙和舞台上草棚子,盖成了一个长筒草屋,用砖坯子垒墙,舞台和场内木条长凳基本是原样。在后台除了化妆室外,又盖了一溜草屋作演员宿舍。经理仍是杨君益。新建的戏园子提成开始是l 5%,到1953年底改为2 5%。1953年春,邳睢县大部分地区划归邳县,包括原属于邳睢县的土山镇、运河镇、八义集镇等。此时姚树仁的戏班已由运河镇政府管理,改名为“人民剧团”,姚树仁是团长,郑学传是副团长,因为场团一家,杨君益也参与管理。由于邳县人民剧团长期在运河戏园子里演出,所以老百姓也把这个戏园叫“运河人民戏园”。据l 9 5 3年1 2月3 1对园子调查情况表明,当时基本保持每天日夜两场戏,平均九成座,票价一般都是每张最低1千元,最高价2千元,剧团每天收入三四十万元(即三四十元),生活不成问题。由于场团是订合同的,所以当剧团营业情况不好时,戏园就接外地剧团,或出高价聘请外地名角来演。如曾接新沂季良奎班子主角王玉凤来演,还接过官湖京剧团、土山京剧团来演,也接安徽等地剧团来演过。这个园子当时演出照明均是汽灯。这个戏园到1 95 6年逐渐萧条,至1 95 8年“大跃进”年代,就改为旅馆了,后来被轮船公司因建筑需要而完全拆除。 戏班成立之初,因为许多都是很有影响的演员,所以观众趋之若鹜,收入也很好。当时这个家庭混合班的分红采取股份拆账制,一股是十厘。有影响的主要演员占股份多一些,戏箱打成股份参与分账,家属和孩子也折合三至九厘参与分账。人民剧团成立后,人员进出自由,例如李春生、尹桂霞夫妇一家,仅在此团不到半年就去新沂剧团了,最后落脚在临沂柳琴剧团。其中也有一部分人基本固定不动的,保持了剧团的基本稳定。 1952年间,因为剧团负责人之间闹分裂,致使该团两度频临垮台,后经镇政府分管领导做工作才没有解散。到了1953年上半年,团长姚树仁在分账问题上引起团内部分人员不满,加之邳睢县大部分划归邳县,包括运河镇,而他的老家古邳镇划归睢宁县,又听传言剧团登记后私人戏箱充公等等,于是他便带领全家拉着他的戏箱回他的老家古邳镇了,后来他又发起成立了古邳柳琴剧团。至此,邳县人民剧团彻底垮台。许多演员各奔前程,如邵瑞武、张金兰夫妇一家去了郯城,后来也落脚在临沂柳琴剧团;孔宪云、孔春兰父女去了临沂;刘立中、刘红云父女一家和王继伦一家以及吴泰山一家结伴去皂河、宿迁等地“跑坡”演出去了,宋先福、于彩婷夫妇一家也外出演出了。剧团还有十来个人没走,但是也无法进行演出活动。 1953年夏,邳县文教科为了恢复这个剧团,就责成副团长郑学传重新招聘艺人,戏园经理杨君益也外出聘请演员,于是从新沂、郯城、苍山、睢宁、徐州等地邀集来一批艺人,重新组成了邳县人民剧团。由于没有戏箱,郑学传跑到东海扒山子租来业余京剧团的旧戏箱,同时跟来四五个业余京剧艺人和箱管;郑学传也去新沂季良奎戏班租来一个戏箱,同时请来较有影响的演员王玉凤、王桂银夫妇及其父亲王开祥一家和徐茂银、周桂珍夫妇一家。此次邀请来的艺人还有李久红夫妇一家;高利梅、丁艳玲夫妇一家;王松林一家;徐之俊、徐玉萍父女一家;刘富春、王桂兰夫妇一家;王广军、王广卫弟俩;刘立中、刘红云父女一家;王继伦一家以及郑学传、王春举、孙成仁、石大方、孙长林、陈春生、孟昭元、沈学信、沈道青等共29人(男18人,女11人)。这些艺人的籍贯有邳县、新沂、郯城、东海、泗县、泗洪、灵璧等地。 1953年夏收以后,剧团正式恢复演出了,当然还是占住在运河人民戏园,也叫小戏园。这次恢复的剧团仍是私营混合班,由前任副团长郑学传任团长,王玉凤父亲王开祥和其夫王桂银任业务教员,其实就是说戏、导戏,戏园经理杨君益也参与剧团管理。全团分三个组:男子组、女子组、文武场组(即乐队),各组都有组长。财经收入没有建立财务管理制度,主要靠在戏园日夜两场的演出收入,一般票价为1千元(1角),每天收入大概四五十万元(四五十元),戏园提取后剩下的劈份分红。当时有20人拿1股,1人拿8厘,1人拿7厘,1人拿5厘,4人拿1厘(学员),还有2人每天固定3千元(3角)。除此,聘请来的主演王玉凤出场补贴每场50万元(50元),负责说戏的老师每天3千元香烟费,戏箱则按3股打入分红。演职员病了不影响分红,但是旷工者不参加分红。全团吃大锅饭,专门请来炊事员做饭,伙食账单独从演出收入中支出。 运河镇工会和文化站分管剧团,1953年下半年还在剧团内发展了部分工会会员和“中苏友好协会会员”,都正式发有会员证。运河镇属于邳睢县时曾派1人去淮阴专区学习,运河镇属于邳县时曾派1人去临沂专区学习(当时邳县隶属山东)。但是平时他们很少过问,偶尔来团带领大家政治学习。剧团的业务排演主要沿袭“说戏”制度,基本是古装传统戏,也曾经配合中心工作编演过20多个新节目,但是排演起来很困难。 徐州专署文教科曾于1953年12月间抽调人员对私营职业剧团进行调查,对邳县运河人民剧团的结论是,属于能进行正常演出,并能维持正常收支的一类剧团,只是机构制度不健全,财务制度没建立。 1954年春天,原从新沂来的王玉凤、王桂银夫妇及其父王开祥一家被临沂柳琴剧团挖走了,后来他们又回到新沂柳琴剧团;徐茂银、周桂珍夫妇一家被苍山柳琴剧团挖走了,邳县运河人民剧团急忙又招聘一些流散艺人进团,重新对剧团组织加以整顿,人员相对固定了下来,除郑学传任团长外,又选举高利梅为副团长。 正是这年春天,江苏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艾宣带领华东戏曲研究院蒋星煜教授和编剧宋词等一行人,来徐州及各县选拔参加华东戏曲汇演剧目,到邳县后先在八义集观看了新生剧团的演出,然后又到运河镇观看了运河人民剧团的演出,接着沿陇海路向东去新沂看戏。正是这次看戏后选中了小戏《喝面叶》,由宋词改编,立意翻新,徐州市文化局抽调邳县运河人民剧团丑角演员李久红和睢宁古邳柳琴剧团旦角演员姚秀云(姚树仁侄女)排演,同年9月参加华东地区戏曲观摩大会,获剧本二等奖,优秀演出奖,姚秀云获演员二等奖,李久红获演员三等奖,同年11月,全剧由中国唱片社上海分社灌制唱片。这也是拉魂腔第一次登上上海大舞台,第一次灌制唱片,从此《喝面叶》唱腔一直流传至今,成为柳琴戏典型的代表剧目。也正是参加这次汇演,使李久红成为柳琴戏名人,后被选为邳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4月邳县人民政府正式组建邳县柳琴剧团他是第一任团长。 1954年8月,邳县文教科为加强对职业剧团的管理,就将八义集镇新生剧团命名为邳县柳琴一团,将运河镇运河人民剧团命名为邳县柳琴二团。两团管理取消家庭混合班制,正式施行共和班制,实行民主管理。仍然是私营性质,分配制度仍然是劈账按股分红。 邳县运河人民剧团自建团后就逐步走向职业剧团的舞台化、正规化,业务大幅度提高。无论从表演、服饰、化妆到舞台设置等,均摈弃了以往“跑坡”时地摊演出的陈规陋俗,把演出艺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虽然都是用汽灯照明,但也租用了“硬景片子”营造舞台环境,乐队文武场人员增加,也大大烘托了演出气氛。 1954年底,邳县文教科遵照省文化局关于组织专业剧团春节下乡巡回演出的指示,派遣邳县柳琴二团(即运河人民剧团),从1954年1月30日至3月18日,历时48天,赴邳县、新沂、东海三县15个演出点共演出56场,观众达5万1千多人。他们自带背包行李,用牛车装运服装、道具,全体演职员一律步行,不畏寒冷,不惧艰苦,不顾劳累,每到一地,都受到当地政府和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和接待。这也是邳县专业剧团第一次有组织的、大规模的下乡巡回演出。此次巡回演出前,认真排练了徐州文教科指定的6个剧目,即:现代戏《走上新路》、《海上渔歌》及传统戏《喝面叶》、《小姑贤》、《挑女婿》、《八姐打店》,另外他们还准备了《仇深似海》、《寒桥弃母》、《郑巧娇》、《怒除耶律红》、《李慧娘》、《樊梨花点兵》、《武家坡》、《临江驿》等剧目。 1955年3月底4月初,邳县人民政府决定正式成立邳县柳琴剧团,就由县文教科组织邳县柳琴一团(即八义集新生剧团)和邳县柳琴二团(即运河人民剧团)来县城统一学习近20天,把两团合并整顿,人员精简为44人。同年5月参加职业剧团登记,7月20日获江苏省文化局正式批准。从此邳县柳琴剧团取消私营性质,变为集体事业单位,正式纳入邳县的机构编制,成为县文教科下属的专业文艺团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