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忆海翻波:港务局食堂(作者:王以太)

 文化佳园 2020-09-09

     重阳节的饭桌上,看到几块久违的又白、又大、胖乎乎的大馒头,我忙问那来的?“外边没有,是托人从港务局食堂买的。”孩子们的回答让我惊喜。没想到几十年过去了,港务局食堂的美食还没有失传,而且继承的还如此好,不由得打开了我对港务局食堂的美好回忆。

原来港务局食堂有2个,一区、二区各一个。主要是保障邳州港一千多名职工干部一日三餐的伙食供应,可谓责任重大。在邳州市各单位的食堂中应是较大的,供应的花色品种也齐全,味香古城、名满邳州。这话说的并不大,而是实事求是的恰如其分,因为我在二区食堂就餐少说也有10多个年头,有着深切的体会和感受,因此也和食堂结下了深深的感情。
二区食堂座落在二区家属大院中,在局机关的左后方几十米的地方。以铁路前一排平房为主,前面又盖起几间屋,支起锅灶,外面搭上大棚,前面是一口水井,便成了二区食堂。早期与其说是食堂,不如说是灶房,因为没有吃饭的地方。东边两个窗口卖菜,南边两个窗口卖饭,特别是中餐吃饭的人特别多,工人们排着两个长队,打好饭菜后,随便端到自已认为合适的地方,坐着或蹲着就吃起来了,没有固定现成的饭桌,都是各取其便,四面开花。有的在台阶上,有的在球场边,有的在大树下,有的在小路旁,有的独立一人,有的几个围在一起,边吃边啦家常,或边吃边说笑话,热热闹闹,热气腾腾。酒瘾大的还弄上一口,没人意识到应该有个集体吃饭的场所,里面放上整齐的桌凳,因为习以为常、也就见怪不怪了。直到80年代闫西久同志任二区书记时,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就是改善职工就餐环境,制作了饭桌和板凳,从此才有了像模像样的饭堂。
我们的办公室就在食堂边上,因吃饭认识并熟悉了许多职工。他们都有着极其朴素的阶级感情和政治觉悟,他们热爱党、热爱国家,容不得有人说政府不好,他们再苦再累从没有怨言。不管是有文化的还是”大老粗”,都是埋头苦干、任劳任怨。表面上你看不出谁的文化怎么样,大家都是你老张我老李、嘻嘻哈哈,不亦乐乎。其实哪怕在普通职工中许多人还是有墨水、有学问的。有一天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年纪较大的老工人,靠着厦檐廊柱吃完饭,饭碗一推,忽然心血来潮诵起了诗经:”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接着又念了儿段。真是人不可貎相,成天不显山不露水的这位老工人,居然腹藏锦秀文章呢。后来听说他过去念过私塾,而现在是一位埋头苦干的好工人,能不敬佩吗?
轮船站的刘老兄,慈眉善目胖胖的,操着一口宿迁活,成天默声大发财,那天忽然诗兴大发,而且要考我们航道站里的几个“秀才”,他说我出一个对子的上句,看谁能对下句,出句是:”月明星稀庚子夜,”他停了下来,并把这句写在一块黑板上,航道站里几个技术员面面相觑,没了下文。他把臉转向我,我也没底他的对句是什么,但忽然想到《春日偶成》里的首句”云淡风轻近午天,”有点相近,我说出来后他仍卖关子笑而不答,我们没辙了,他才说你这样对也行。但他理想的对句是什么却没告诉我们,一时成了秘密。在这个大群体里,真是藏龙卧虎啊。这也只是在吃饭时偶然看到的,真正的整个群体就可想而知了。邳州港务局之所以大名鼎鼎,人才是第一要素。有人才,工作才能做好,食堂也才能搞好,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所以港务局食堂成了一流食堂,饭菜花样多,质量好,味道香、价不高。他们的口号是:一日三餐有特色,一周之内不重复。确实也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最具特色的就是”港务局大馒头”,半斤一个或2.5两一个,半斤一个的许多中间还弄一条痕印,以便于掰开,想的可谓周道。馒头个大、色白,吃起来有柔、绵、甘、醇、香、软的口感;早晚小菜有酱拌萝卜条、酱黄瓜、咸鸡蛋、炸菜、豆干等。大量的莱肴主要放在中午饭,两个窗口打开,荤素菜皆有,色香味具全。炒肉丝、炒肥肠、炒肉片、炒苞菜,豆腐、豆芽、黄瓜、蒜台;青菜汤、排骨汤、萝卜汤、鸡蛋汤等等,不一而足,看的眼花瞭乱,吃的赞不绝口。
食堂 想职工所想,每到节日就做一些附有节日持色的饭菜。春节饺子元宵面,端午还吃粽子饭。因为不可能包粽子,于是就做一大锅糯米饭,里面放上大枣,吃起来又甜又粘又香,与棕子味道无异,这不就是端午节的味道吗?重要的是给职工一种家的感觉。
文化大革命中的1970年吧,为了加强政治教育,提高思想觉悟,让职工忆苦思甜,为配合落实局里的部署,食堂别出心裁的烀了一大锅豆腐渣,里面放上萝卜条,加上葱花油盐,吃起来喷香,哪里有什么苦?但比起大米白面来还是差些嘛。食堂同志的良苦用心和做法,还是值得称道的。
食堂的菜饭都不贵,仅仅收取成本,没有盈利思想。以中餐为例,平常素菜一份1毛钱,花2毛就可吃到荤菜,如炒肉片、红烧肉、猪脊骨、炒肉丝等。那时工资低,30、40多块钱一月,不可能天天吃肉。我一般中午多是素菜,加半斤一个馒头,有时也奢侈的花2毛钱吃一份肉,早晚各一个2.5两的馒头,已经很不错了,量入而出呀。
李金凤、李金宝师傅是兄弟俩,食堂里的技术骨干,做菜的手艺好,责任心强;面点师傅张X和同志身强力壮,合面、发面、揉面,一丝不苟,步步到位,每个馒头都饱含了对港口的热爱,对工人的关心,对技术的敬畏,对岗位的敬业,是占城人吧?他退休后,我有一次去准安开会的长途客车上见到过他,还亲热的互致问喉,他说是去准安卖牛肉的。
李师傅(原谅我一时想不起大名),年轻力壮,干劲十足,技术好、多面手,人和气,好说笑话,人缘极好,我们都愿意接近他,大约是邳北某公社的人。记得他退休后有一次回来,大家见后仍问长问短,亲热着呢。小牛师傅是接班来的年轻人,有热情、有干劲,也受到大家的欢迎。
食堂里的后勤人员也不逊色,个头高高的白会计好说笑活,专心卖他的饭票、菜票,态度和蔼,待人诚恳;他退休后,接班的刘明远同志,仪堂刘桥人,退伍军人,工作认真,待人热情,退休后还在人民广场北一条街上做纸品生意,见面仍像老朋友一样的热呼。
曹班长,食堂的管理人员,是个头目吧,负责安排、协调等全面工作,整天事务性的忙忙录录。
食堂菜买杨师傅,铜山人,可以说是个风里来雨里去的很辛苦的人,个头不高很结实,常戴一顶稍微塌沿的帽子,好穿一身黑色的衣服,天天骑着他的三轮车,到菜市场、到肉联厂、河涯码头,精心的挑选购买各色菜蔬,长年累月,不急不燥,慢条斯理的登着他心爱的三轮车,走街串巷,很少见他有闲下来的时候。别看他性子慢,但总给人一种坚毅、有信心的样子,好象在他面前没有什么困难,没有什么办不到的。无怪食堂里的的饭菜如此丰富多彩呢。
几十年过去了,在饭桌上仍能见到并吃上和当年一模一样的港务局食堂的大馒头,是一种意外惊喜和享受,当然也给了我许多感慨和遐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