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悦读·第478期】头条 | 江苏沛县郭世明:母校食堂

 当代文摘 2020-09-09

《中外文艺》公众平台
ID:
zhongwaiwenyi

重名家,力扶新人


母校食堂

作者:郭世明(江苏)

我的懵懂初中生活和快乐的高中时光都是在我的母校——一所偏僻的乡镇学校——朱寨中学度过的。在我心里,朱寨中学永远是我魂牵梦绕的母校。

学校东侧,当年住校同学住过的平房宿舍区也改建成了今天的教职工食堂区。每每看到学校办公楼东边新改建的食堂,就会勾起我对学生时代母校食堂生活的回忆。

我们学生时代的食堂现在早已不见了任何踪迹。记得当时食堂的西南角有一口老井,井水清冽,从未见干涸过。食堂师傅总是用打上来的井水为我们一遍遍地舂米、淘菜。东南角是一片开阔的田地,一年四季青菜不断,食堂师傅用自己种出来的萝卜、白菜、土豆、南瓜、辣椒等为住校师生做出来的饭菜非常可口,吃起来和现在的学校食堂饭食的感觉就是不一样。食堂正前方,有几颗核桃树,一到夏天就枝繁叶茂,还会引来无数小鸟,叽叽喳喳叫个不停。秋天打核桃的场面也很是热闹,核桃树下乱滚的核桃和师生的欢声笑语连成了一片。很是可惜,现在,不,30年前,那一排核桃树已不复存在了。

记忆中的教室里总会飘荡着淡淡的清香味。起先,没人知道它的香味是从哪里来的,但香味又似乎是一直存在的。后来,我们的教室远离了食堂,那熟悉的清香味也就烟消云散了。



初中的时候,住宿的学生吃的是 “大伙”。食堂师傅总是及时地把做好的饭菜盛到盆里,放到固定的就餐地点。每个班级的学生都有自己固定的就餐位置,男生和女生往往是分开“桌子”吃的。所谓“桌子”,就是在简易棚子下凳起来的楼板,四十公分高,三十公分宽。没有凳子坐,就餐时,或站或蹲,调皮的学生有时还会把一只脚放在“桌子”上,一手拿馒头,一手把筷子伸向“桌子”上的菜盆。同学们总是津津有味地就着菜吃着馒头喝着汤,很少有怨言。不像现在的学生,总是挑剔学校的食堂,甚至还让父母每天送菜饭。吃饭前后,同学们或畅谈人生,或互相交流刚刚学到的课堂知识,或八卦男女同学间的新闻旧事,从未见过他们在吃饭时有大声说话的,或追逐打闹的。饭后的“桌子”上从来都是干干静静的!

高中的时候,学校开始实行“小伙”制了。食堂菜的花色品种多了,可供选择的余地多了。但随之而来的就是要在窗口排队打饭了。当然,随之而来的插队、争吵乃至打架的事情也时会发生。

相信那个时候所有在学校吃食堂的同学都会有过这样的经历:每天上午第四节,在离下课还有几分钟的时候,心里就开始盘算着今天食堂会有什么饭菜,默默乞求着老师千万不要津津有味地拖堂,要不然就可能只有残羹冷炙或菜汤拌饭了。人还在教室,心早已飞到食堂去了。这时候,几个心慌的男同学们会从课桌里拿出碗筷,或将后门轻轻打开,或将凳子移向门口。如果发现哪位没有脾气的老师有任何企图拖堂的迹象,教室就会响起“当”、“当当”地敲打碗、锤击桌子的声响,直到老师崩溃为止。


看吧,下课铃声一响,男同学们就手拿碗筷,争先恐后、如离弦之箭般冲向食堂;大部分女同学尽管不会飞跑,但也会看出脚步明显地比平时加快了许多。那时候,为了节约时间,尽快打到饭菜,往往是两个同学结合在一起,一个排队买菜和馒头,一个要排队打稀饭。买菜的同学,抬头看看饭菜牌上的菜名和价格,低头看看手里还有多少钱的菜票,算算口袋里的饭票是否还能挨到月底。有时还会左右看看窗口卖菜的师傅,希望能遇上那个胖胖的郭师傅。他心好人善良、手脚又麻利,饭菜给的也足。等菜买好,打稀饭的同学早已占好了地盘等着呢。

为了给高三毕业学生补充营养,激发干劲,每年的高考前1—2个月,学校都会拿出资金贴补食堂,让食堂师傅做出真正是物美价廉的菜肴卖给毕业生。有段时间,晚上9点左右,食堂还提供过免费的面条呢。尽管同学们平时也会抱怨学校食堂的伙食有点差,但临近毕业,记忆中的食堂美味却又成了同学们“才下舌尖,又上心间”的独特情结。

我爱我的母校食堂!

爱,无需理由。


END

美文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郭世明,男。江苏沛县人。中学高级教师。曾在《扬子晚报》《现代快报》《江南时报》《徐州日报》《学习报》《语文周报》等全国几十家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近百篇。

©2016

©2016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授权)
主编:黄山松(中国)
微信:rocola201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