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生长寿与重振根基

 杨氏中医推拿中 2020-09-09

关于养生长寿与重振根基”的思想探讨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归仁医院: 杨步权:电话:13815761104,邮编:223953

                                                 邮箱:13815761104@163.

    我国明代的著名医学家张介宾,是温病补学的主要代表之一。近年来,对他的学说研讨颇多。事实表明,他的许多论文和见解往往很有价值。笔者学习他的著作,觉得他的天年、先天后天、治形、中兴诸论,比较深刻地阐明了人体生命的过程和规律,提出了中年修复,重振根基以防早衰,和治形养生、滋补精血以固元本的学术主张;对中医的临床治疗和养生学说,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本人就他这一部分论述,谈谈它的重要意义和学术价值。

中年求复再振元气

我们都知道,对人所具有的天然寿命,古人称之为“天年认为是与先天元气相关。当然,人的寿命是有限的,且往往取决于元气强弱;从这一角度言,显然人是处于被动的地位,(景岳全书)云;”此人之制命于天也”.但是,另一方面,又很少有人能尽其天年.这与后天是否很好的调摄养生有很大关系;先天虽强,不加惜护,仍可夭折;而先天强弱,但勤于慎节,有时反得长寿..从这一角度而言,人对自己的寿命在一定程度上又有某些主动权;古人云;“此天之制命于人也”通过这样的分析,突出了人在掌握自身的寿命上的动能作用,得出了“后天之养,其为在人”,“若后天之道,则参赞有权,人力居多矣”的结论,确实有其说服力。这些强调后天摄护的观点,基本上是与祖国医学中一贯的养生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但是。我们不能停留于此。应进一步对“预防早衰”进行探讨,对“中年求复”进行追溯。

我们都知道,中年时期是人体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我国古代对此早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如(素向.阴阳应象大论)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且认为女子七七而男子七八则天葵竭,即标志着人体由此逐步进入了老年期。但是由于后天的不慎,在中年至老年前期,已可出现早衰和种种老年病。所谓“四十以上,即顿觉气力一时衰退,衰退既至,众病蜂起,久而不治,遂至不救”面对早衰现象和渐入老年,前贤反复强调了摄生的重要意义,认为决不可在衰老之后再注重保养。因为衰老之体,元气大虚,精血枯竭,脏腑亏弱,欲求复壮、延年、其亦难矣。这也就是古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之经旨也。认为早衰的产生是由于不知摄生,耗损精气;所谓“残伤有因,为人自作”既然“所丧由人,而挽回之道有不仍由人者乎说明通过努力可能挽回衰老。因为人生命过程是有规律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经历着生长壮老,故早衰本身就是一种不正常的病态现象,而挽回早衰使之复常才是遵循了生命的规律。讲到这里关键在于元气,早衰即是元气大伤的表现。而挽回早衰,即在重振元气。这就是“求复”之道,说明了应当抓住中年时期元气尚未大虚之机,认真的加以调理,使元气得以复常,而人身之本得固。若以天年为百岁而言,中年时期的元气,难道不是还应保持着大部分吗?现代资料证明,人在四十岁以后,某些生理机能开始下降,开始出现某些老化的征象。许多老年性疾病并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在中年后逐渐演变而成的。同时,人的生命储备,也正是在中年到初老这个时期中建立起来的。因此,在中年期加强调养,对于避免早衰、预防老年性疾病,无疑具有极大的意义。

二,滋补精血 治形为先

   生命首在于形体,因此所谓摄生,实质上就是保养这一形体。《景岳全书》强调了“吾之所赖者,唯形耳”由此可见,重振元气的思想,应与重视养形的观点联系起来加以理解。治形的重点在精血。因为形体属阴,而又以精血为主。这里不能以为不重视气或阳。因为精血原是阳气的物质基础,两者有着互根、相生的内在关系。所以指出“水中有真气,火中有真液,不从精血,何以使之升降;脾为五脏之根本,肾为五脏之化源,不从精血,何以使之灌溉”。可以体会到,唯其精血,为阳气之依归,而有升降之运行;唯其精血,脾肾所化生,而有百骸之营养,这就精辟地阐明了滋补精血即能“治形”的道理。

    同时,从精血的另一个重要性加以论述,道家之言:谓命门即为丹田;在男为精室,在女为胞宫。认为“当关元气海之间,男精女血皆存在乎此”,“先天真一之气藏乎此”。这里也就是元气(肾间动气)的所在,且也正是“后天之我生者,由此而栽”。这些论述说明,脐下是一人身根蒂之处,固是元气的生发之所,亦是精血的贮藏之地。所言之“男精女血”,不能作狭隘的理解,而是一种互文;无论男女,精血总是与元气一起组成了生命的根本。这样,我们就进一步懂得了滋补精血,在实质上是与元气、固根基联系在一起的。

    对于如何滋补精血,主要使用药饵。这是对前人的“服食药物者,因血以益血”论点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可以从某些方药的记载中得到启发。比如,在“(景岳全书)中”,好些都是具有培补精血的功用,它们的药方组成反映了一些学术经验。其中有;大补元煎主治精血大坏、精神失守,被誉为回天赞化、救本培元第一要方;右归丸功在壮水之主,以培元阴而精血自充;又如三阴煎治肝脾虚损、精血不足;大营煎治真阴精血亏损;地黄醴治男妇精血不足,营卫不充;归肾丸治肾水真阴不足,精衰血少;还有两仪膏、赞化血余丹等等可作为参照。这些b补精血、滋真阴、固本元之诸方,我们可以列出它们的配伍;不难发现,其主要药物确实只集中在几味;熟地、山萸、山药、枸杞、菟丝子、杜仲、人参、当归。对于它们的性味功用,如熟地味甘微苦,大补血衰、滋培肾水,填骨髓,益真阴,宜于阴虚而精血俱损、脂膏薄弱者;山萸酸平微温,固阴精,益髓收血,但脾气大弱者暂止,或和以草姜;山药微甘微涩,补虚涩精,健脾固肾,但性味柔弱,只可用为佐使;枸杞甘温微辛,滋阴补气,添精固髓,助熟地最妙;菟丝子甘辛微温,补髓添精,续绝肥肌;杜仲甘温性平、补中添精,但火盛者缓用;人参味甘而纯,固气补血,且有补阴之能,唯火盛者暂忌;当归则甘辛温,专能补血,补气生精,但火盛、肠滑者当避之。

通过这些方药的功能和运用的论述,显然有助于我们对“治形”理论和实践的理解。应当指出,这些用药的方法和治疗思想,被后代医家广泛吸收而影响深远。如清初叶天士以滋培精血而通补奇经、固本扶元;张锡纯善重用,熟地、山萸、山药、枸杞等固摄元气、培补根基等。于此可知,滋补精血以“治形”的理论,为中医扶正补虚、回天救脱等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确实包含着丰富的值得发掘的宝贵经验。

本文的“求复与治形”的思想,是对祖国医学养生延年学说的重大补充。本文的求复论述强调了挽回早衰在于再振元气,并有力地论证了中年修复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而治形论述则强调了生命的基础在于形体精血,滋补精血乃是养生延年的主要方法。侧重论述元气与精血,却正阐明阴阳相生、互根之理的具体体现。这一思想,对于我们今后探讨避免早衰,防治老年性疾病的临床需要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应该进行更为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