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作指导(一)

 虹72 2020-09-09


学生喜欢模仿优秀作文,看到好的词句或章法写进作文里,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有了这种方法,作文时就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但是模仿不是依样画葫芦,照搬照抄,也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呕心沥血地创造”。

  请看下面一段话:

  我看过波涛汹涌的长江,玩赏过水平如镜的昆明湖,却从没看见过家乡的溪水。家乡的溪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家乡的溪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沙石;家乡的溪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碧玉。微风吹过,水面上泛起一阵阵涟漪,让你感觉像是一条条小鱼在游动。(《家乡的小溪》)

  这是学完《桂林山水》后,老师要求学生模仿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要求写出事物的特点。跳跳同学写了上面这段话。也许他们读了之后会说,这不是和课文写的一样吗?是的,这确实和课文写的没有什么区别,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是课文内容的复制和翻版。

  我们来看看兔兔同学是怎样写的:

  我看见过红艳艳的山茶花,观赏过亭亭玉立的荷花,却从没看见过乡村的野花。乡村的野花真多啊,多得就像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清;乡村的野花真艳啊,艳得就像天边升起的朝霞;乡村的野花真美啊,美得就像出嫁的新娘。走在乡村的原野上仿佛走进了花的世界,我的整个身心被花包裹着。(习作《乡村野花遍地美》)

  兔兔写的跟跳跳写的可不一样,他没有把课文的内容搬到作文上,而是另辟蹊径,描写乡村的野花多、艳、美,让人读了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就叫模仿,也叫借鉴,叫创新。

  学生模仿别人的优秀作文时,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像跳跳同学那样依样画瓢,照搬照抄,因而写出来的作文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没有新意。那么,作文如何摆脱模仿的桎梏,写出新的东西?我们可以采用下面方法:

  借鸡生蛋。就是借用课文的写法,改变内容,不改变形式。如果模仿的课例是写“山”就改成“水”,写“树”就改成“花或草”。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就不会步入后尘,落入窠臼。比如,学了《美丽的小兴安岭》,我们可以让学生模仿课文,写一写《校园里的梧桐树》,再借用学过的课文中的一些优美词句,效果会很好。如:

  夏天,梧桐树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遮住了太阳。阳光透过树梢洒下斑斑点点的光影。同学们常常来到梧桐树下读书、乘凉。梧桐树就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它那肥大的手掌给我们扇风。它扇呀扇,扇走了炎热,送来了凉爽。

  上面这段话中加粗的部分,就是学生张潇借用学过的课文中一些优美的词句,把梧桐树的特点写的形象生动。

  移花接木。就是借助必要的方法或手段,把描写对象赋予新的含义。如:陈星霖同学写的作文《爸爸在左,妈妈在右》:

  从小到大,我是在爸爸妈妈的关心、呵护下长大的。他们每天陪伴着我,与我寸步不离。

  记得我上三年级时,写了一篇作文,得到了老师的好评。我拿着“杰作”得意地跑回家:“爸,妈,快来看,我的作文得了一百分!”

  妈妈看了之后,大加赞赏:“霖霖,这是你写的吗?我的宝贝,真是太棒了!”

  我把作文给爸爸看,可是爸爸看了之后,却说:“这哪里是作文?这简直就是一块土疙瘩。句子不通,内容不具体,错别字又多,标点符号也不会用,这样的作文还能得一百分?依我看70分就很不错了。”

  爸爸的话像一盆冷水,把我从头到脚浇了个透。我生气地跑到房间,扑在床上大哭起来……

  晚上,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突然,隔壁房间里传来爸爸妈妈的争吵声。“你怎么能这样对待孩子?孩子还小,只是初学作文,我们需要鼓励。”这是妈妈声音。

  “她还小吗?今年已经8岁了,偶然得到老师一次表扬,就沾沾自喜。这以后还要不要学习了?”这是爸爸的声音。这两种声音就像两股风,不断地吹进我的耳朵里,提醒我要小心、注意、提高、不骄傲。

  现在我才知道那篇作文的确写的很糟糕,可是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我。不管是爸爸严厉的批评,还是妈妈热情的鼓励,这两种极端的教育方式都有一个共同地出发点,那就是——爱。

  几年来,在爸爸妈妈的教育、鼓励下,我一直努力地向前驶去,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航船,以致它不迷失方向。

  读了这篇习作,我们就知道,这是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内容的“翻版”,但它不是抄袭,是仿写。小作者把作家的写作方法“移植”到自己的作文中,从而开出一朵鲜艳美丽的花朵。这就是“移花接木”术。

  反弹琵琶。就是打破常规思维,反其道而行之,这样模仿出来的文章就能给人以新鲜感。如学了《少年闰土》,老师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描写一个人的外貌,不少同学喜欢从正面入手,表现人物的某个特点。而笑笑同学则独辟蹊径,从反面入手,写《“丑陋”的妈妈》:“妈妈常年在外面干活,风吹雨打日晒,她脸颊上红润的色彩渐渐地褪去,变得又黑又瘦,暗淡无关。妈妈原本苗条的身材也变得臃肿肥大。最让我觉得妈妈'丑陋’的是她的那双手,那是一双怎样的手呀:那双手由于整天忙碌田间、灶台,已经裂开了口子,上面缠了好几处胶带,手掌上到处都是裂痕,看着就让人害怕。”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勤劳吃苦的农村妇女形象。

 变换角度。就是从另外一个方面去思考。比如,学完《开国大典》(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老师要求学生模仿课文的写法,描写一个场景。有的同学变换叙述角度,用倒叙的写法,先写事情的结果,然后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写运动会的精彩场面。这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又如,学了张籍的《秋思》(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我们可以采用散文的形式,把它改写成小故事。这样改变文章的结构或者叙述方式,有助于模仿出新意。

模仿切忌“东施效颦”

学完《走遍天下书为侣》(人教版上册五年级),笑老师让同学们进行小练笔:假如你独自旅行,你会带上什么东西呢?仿照课文,写一写你自己的想法。同学们纷纷拿起笔写起来,不一会儿,跳跳就写完了。他兴致勃勃地走到老师跟前说:“老师,我写完了。”笑老师接过他的作文本看了后不由地皱起了眉头。跳跳疑惑不解地问:“老师,有问题吗?”笑老师指着他的作文说:“你再去读读,看能否发现什么问题。”跳跳接过老师递回的作文本,回到座位上,仔细地阅读起来——

  走遍天下书为侣

  假如你独自一人环绕世界旅行,如果你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哪一样?一部游戏机,一只小狗,还是一本书……

  这似乎很难做出选择。

  如果你问我,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会选择一本书。”

  一本书?也许你会说:一本书有什么意思?难道你还嫌没有读够、读烦吗?

  是的。我还是会选择一本书。我的理由很简单,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既然是“营养品”,我们就应该多去品尝。你可能会说:“哎呀,这种'营养品’我已经吃腻了,不想再吃了。”也许我的理由不能说服你,但我知道,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因为是粮食,你总不可能吃了一餐就不想再吃第二餐了吧?

  我会读上一百遍,也不厌其烦。首先我会看书名,然后关上书想想书中将会发生一个怎样的动人故事,再回过头来认真地读一遍,把文中的内容与自己的想象进行比较,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我会接着读第二遍,第三遍,直至脑子里的人物形象变得清晰,故事内容变得完整起来。读完后,我会试着分析书中哪些语言写得好,找出来读读,学习学习,这样你就不会觉得读书是件枯燥无味的事了。

  跳跳读完后,老师问他:“你发现什么问题了吗?”跳跳摇了摇头说:“没有。”因为在跳跳看来,这篇作文已经写得很不错了,他完全是按照课文的章法来写的,而且文中许多句子和段落都是课文的,这样的作文还能有什么问题?要说有,就是不如课文。

  笑老师看出了跳跳的心思,笑着对他说:“如果不看课文,你这篇作文确实写得不错,内容具体,语句通顺,理由充分,写出了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把你的作文拿来与课文比照,就不能发现,你的作文与原文相差无几,只是文字稍作了些改动,内容基本没有改变。”

  跳跳听了把嘴巴张得大大的,半晌没有说一句话。后来他对老师说:“我回去重写吧。”笑老师摸着他的头说:“好,老师为你加油!”

  跳跳回到座位上,埋着头,重新写起来——

  走遍天下琴为侣

  在没有进入这个话题之前,我们首先来做个简单的游戏。在我面前放着两样东西,供你外出旅游娱乐:一部智能手机,一把普通口琴,你会选择哪一样?

  不容分说,你肯定会选择一部手机。

  是的。手机是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通讯工具,它可以打电话、发短信、拍照片、听音乐……尽管如此,我还是会舍其熊掌而选择“鱼”!

也许你认为我很脑残,一把口琴有什么好玩的?这个你就不知道了。口琴是一种乐器,它虽不及钢琴雍荣华贵,但它同样能演奏出美妙的乐章。每当旅途中、闲暇之际,掏出口琴,吹上一曲,那是一件多么赏心悦耳的事情。吹口琴有益身心。权威专家分析说,由于口琴的发音要靠气流配合,故而吹口琴时人们的口腔、胸腔、胃肠都会参与,并得到锻炼。吹口琴时必须身心投入,不但身体参与运动,脑子也得想着旋律。它对平衡人的心理,调节人的情绪都有很好的帮助。因为吹口琴时,整个人就沉浸在快乐的旋律中,忘记烦恼,宣泄出不良情绪。这样一来,旅途的疲劳和困顿就被抛到九霄云外,何乐而不为?

所以,我愿意坐在一块岩石上,或着倚着一棵大树,一遍一遍地吹奏自己喜爱的曲子。首先,我会回忆,想想这首曲子的旋律。然后,我会联想画面:是翠绿的竹林,还是欢快的牧童……做完这些,我会把这首曲子的作者回忆起来,猜猜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曲子的。最后,我会将这首曲子的所有感情发挥到极致,使人听起来能浮想联翩……

  一把口琴就是你的良师益友,也是一个人生旋转的舞台。它能给你美得享受。

  写完后,跳跳再次走到老师跟前,请老师批改。笑老师看了后不住地点头说:“写得好!写得好!写出了新意。”说着,笑老师坐下来和他一起分析。他指着跳跳的作文说:“这次重作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做了一次彻底颠覆。首先,我们来看命题,你把'书’改成'琴’,这和课文没有什么区别,但一字之差,意思不同,是模仿;再看作文的结构,课文先提出假设,引出作者的观点。你用游戏起兴,引出要写的主题,表现的角度不同,但方法一样;中间,课文写了作者选择书的理由,而你是写了自己舍去熊掌而选择'鱼’的理由,还援引了权威专家的分析,为自己的观点提供有力地佐证;最后点明中心,两者一致。全文没有抄袭一个句子,模仿的天衣无痕。跳跳听了老师的分析,心里总算拨开迷雾见晴天。

  事后,笑老师针对跳跳的作文在全班作了指导。他告诉同学们仿写作文的一些基本方法和要领。他说,仿写作文:

  首先要读懂例文,弄清文章的结构或章法。比如,《走遍天下书为侣》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作者独自环游世界,选择书为侣的理由。课文按总分关系安排层次,先提出假设,表明自己的观点:“我”选择书为侣;接着阐释“我”选择书的理由,介绍读书的方法,号召人们都来多读书。在写法上,作者通过层层递进的假设和设问、反问,灵动鲜活的比喻,以推理的方式层层剥笋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的东西,不管你看多少遍。课文篇幅短小,语言浅显易懂,角度新颖,表达独特。理解了这些,模仿就有了蓝本。

  其次,要找准模仿点。一篇文章值得模仿的东西很多,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我们仔细分析,找准模仿点,这个模仿点可以是某个词某个句,或某个段落,某种方法等。比如: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学校里,有,也有;有,也有。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的故地。

  一本你喜爱的好书就是,也是。

  例是仿词,例是仿句。仿写之前,我们先要弄清词句的意思和前后关系,寻找仿句和例句在内容和结构上的相同点;然后把例句中的“相同点”迁移到仿句中,对例句中的“不同点”加以拓展和创新,形成新的句子,直至完全符合结构相同、意思相关、语意衔接的仿写要求。比如上面两个句子,从内容上看,例是写圆明园的建筑特点;例是写作者对书的浓郁感情,对一本书的喜爱到百读不厌的程度;从句式上看,这两个句子都是并列关系的复句,关联词“有……也有……”“是……也是……”;从表达方法上看,例是一个描写句,例是一个比喻句,本体是“一本你喜爱的书”,喻体是“一位朋友”、“一处你随时想去的故地”,比喻词“是”。

  下面以为例,看看同学们是怎样仿写的。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亲密伙伴,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的地方。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良师,也是一位诤友。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尊长,也是一处旅游胜地,置身其间,流连忘返。

  例,把书改成“亲密伙伴”,把“故地”换成“地方”,没有什么变化,是例句的复制和粘贴;例,是“良师”,“也是一位诤友”,看似两个结构不同的事物,实则是同一内容的拆分,只有“朋友”,没有“故地”的意思。例,“尊长”是对地位或辈分高的人的敬称,他可以像朋友一样和你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可以倾听你的心事,与你同悲同喜,同哭同乐,然而他又不同于一般的朋友,他年长,经历的事情比你多,内心藏着许多动人的故事,有着“迷人的风景”,自然让人百看不厌,常看常新。这是模仿,是创造。

  第三,仿写不要受原作的思维限制和禁锢,要敢于打破陈规陋习,条条框框,创造出属于自己风格和特色的作文。只有这样,模仿才能到位,才不会落入“东施效颦”的窠臼。

同学们听了,醍醐灌顶。每个人都写出了属于自己的仿写作文。

动静结合写景物

动静结合是一种以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为主的写景作文方法。景物存在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静止的,一种是运动着的,我们把静止不动的景物叫静景,如高山、田野、房屋、村庄等;把运动着的景物叫动景,如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等。作文时,两者有机结合,交相映衬,就能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创造出灵动、唯美的文字。

  我们来看看王维的《鸟鸣涧》(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这首诗是怎样写的: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是王维题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描绘了春山月夜幽静的美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山中春景的喜爱。全诗紧扣一“静”字着笔,写了花落、山空、月出、鸟鸣等动景,衬托出春涧幽静的自然景色。首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描写的是一种静谧恬美的意境:静寂的山谷中,人迹罕至,只有桂花在无声的飘落;夜半更深,万籁俱寂,好似空无一物。而末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则是另一种情境:月亮从云层中钻了出来,静静的月光流泻下来,几只鸟儿从睡梦中醒了过来,不时地呢喃几声,和着春天山涧小溪细细的水流声,更是将这座寂静山林的整体意境烘托在读者眼前。

  全诗以静写动,以动写静,动静结合,生动地勾勒出一幅“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图,创造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

  这种写法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比比皆是,如《观潮》《鸟的天堂》《火烧云》等课文,它们就像一幅风景画,一部动画片,令人赏心悦目。

  常见的方式有:

  1.以静写动。就是把运动的事物当作静止的事物来写。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个“绿”字,化静为动,把“江南岸”的动态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2.以动写静。就是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来写。如王维《鸟鸣涧》这首手诗,就是以花落、山空、月出、鸟鸣的动态,来表现春山幽静的月夜景色。一“惊”一“鸣”,更表现出春山的静谧。

  3.动静结合。就是同时描写静态的事物和动态的事物,让静景和动景相辅相成,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如《鸟的天堂》,写了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看到的不同景象。第一次是傍晚,鸟儿都栖息了,没有看到鸟,只看到大榕树,描写了大榕树的静态美;第二次是早晨,鸟儿都出来活动,看到了群鸟纷飞的景象,描写了鸟的天堂的动态美。这样一静一动,两相对照,动静之中蕴藏着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怎样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写景物?

  1.抓住特点。所谓特点,就是人和事物具有的独特的地方,比如泰山之雄、华山之险、黄山之奇、庐山之秀,描写时,我们要抓住景物的形状、大小、颜色、气味、质地以及变化等,仔细观察,写出它的动态美或静态美。如,《火烧云》: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办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有见过的颜色。

  作者抓住火烧云的颜色,突出它的变化之快,变化之多的特点,表现了火烧云的静态美。

  再如:

  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匹马变模糊了。

  这里描写火烧云的动态变化,作者把它想象成一匹马,随着火烧云的不断变幻,马的形状也随之发生不断变幻,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它的变化过程,表现了火烧云的动态美。

  2.描写有序。描写景物要有顺序,或从早到晚,或从上到下,或由远及近,或从整体到部分,有条理、有层次的描写,写出景物的全貌。如:《雨》

  我透过玻璃窗向外望去,天地间像挂着无比宽大的珠帘,迷蒙蒙的一片(静态)。雨落在对面屋顶的瓦片上,溅起一朵朵水花,像一层薄烟笼罩在屋顶上。雨水顺着房檐流下来,开始像断了线的珠子,渐渐地连成一条线。地上的水越来越多,汇成一条条小溪(动态)。

  这一段景物描写,作者是按照从天空到地面的顺序写的,即由“天地间”到“屋顶的瓦片上”,到“房檐下”,最后到“地上”。有动态也有静态,动静结合,把下雨的情景写得十分完整细致。

  3.展开想象。描写景物的静态和动态都需要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运用恰当的比喻,鲜明准确的语言和拟人的手法,把景物的静态和动态描写得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如,《火烧云》这篇课文,作者根据火烧云的各种形状,联想到它们像“马”、像“狗”、像“狮子”,这样就写出了景物的静态特征。然而随着火烧云的形状不断变化,写马站起来,伸开腿和脖子,最后变模糊了;写狗跑着跑着,大狗小狗不知去向了;写刚刚还威武地蹲着狮子,一转眼不见了。这样描写,写出了景物处于动态的特征。

    运用动静结合方法写景时,我们既要描写静止相对的景物,又要抓住变换的动景,由静至动,或由动至静,写出景物的发展和变化,同时还要有选择,有重点地写出特色,这样才能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