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被称为世界四大圣哲之一苏格拉底,人们多有一种“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感觉;被收入小学语文教材之中的《最大的麦穗》,就闪烁出了这位大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的特别的哲思。可是,孙双金老师却要小学生“站着读书”,去“挑战”这个几乎是无法超越的巨人。这,不能不是一个勇敢的尝试。 课堂教学刚一开始,孙双金老师就写出了“站着”两个字,并让学生说出它的反义词。 于是,学生就说出了“坐着”“躺着”“蹲着”“卧着”等一些反义词。从严格意义上说,其中有的词语并不十分准确,可是,孙双金老师为了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话语氛围,却“夸张”地称他们为“具有创造思维的人”。而且,还根据学生不同的名字即兴表扬。对叫徐东启的学生,则称其为“生纵其才”;对叫诗怀月的学生,称其为“诗中怀月”。很快,学生的求异思维被孙双金老师“煽动”起来。 “初战告捷”的孙双金老师又转身在黑板上在已有的“站着”后面写了“读书”两个字,并让学生再次天马行空地去想象何谓“站着读书”。他还语出惊人地说:“大家尽管说,说对了我表扬,说错了我更表扬。”这无异于给被激发起来的学生的挑战性思维再一次“火上加油”。于是,学生的思维大门被打开,跃跃欲试者成了学生的主体。 这与教学《最大的麦穗》有什么内在的逻辑联系吗?有,而且非常重要。因为孙双金老师旨在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心理安全的创造思维场。在这个场域里,学生可以毫无顾忌的驰骋想象,去构建各自的思维大厦。学生有着令大人匪夷所思的潜能,只不过有的时候被深爱着他们的老师无意间扼杀了而已。更可怕的是,扼杀的还不止于当下的创造性思维,还有其生命的灵动,以及走向未来人生的积极思维。 孙双金老师对同学们说:“‘站着读书’还是一种姿态,读出自己不一般的读法。今天与大家试着‘站着读书’——《最大的麦穗》。”这个时候,不少学生已经认为自己是一个可以向权威挑战的“勇士”了。所以,当孙双金老师要求学生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故事内容与课文揭示了什么哲理的时候,有些学生已经有些按捺不住了。 概述故事内容是相对简单的问题,板书出“摘、最大的麦穗、两手空空”之后,孙老师便让学生直奔课文的核心要义,即内涵的哲理是什么。 学生的回答可谓异彩纷呈—— “把握机会,不能错失良机。” “把握住眼前的机会,不能错失良机。” “追求真理是最大的,可是,将眼前的东西拿到手里才是实实在在的。” “世界上永远没有最大的麦穗,最大的就是你眼前的麦穗。” “不要总以为好的机会在后面,要抓住眼前的机会。” 这个时候,孙老师水到渠成地板书了8个字:“追求最大,把握眼前。” 教学进行到这里,已经让人感到很有韵味了。可是,孙双金老师却并不满足,他接着说:“我们刚才是从整体上把握的,这样读得还比较粗。第二步要深入的理解,要细细地读。苏格拉底是大学者,他的弟子也一定怎么样?” “跟他一样伟大!”学生回答。 是的,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都是世界一流的大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可孙双金老师话锋一转,问道:“这么聪明的弟子,为什么都是两手空空,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呢?把书打开,到书中去找原因。”他鼓励学生:“在课文里,是一定可以找到原因的。” 为此,他还让四个学生,扮演苏格拉底弟子找麦穗的样子,东寻西觅,空手而归。 然后,再让学生读,再让学生想。于是,学生谈了一些看法之后,有的学生就从课文最后找到了答案。 孙双金老师对同学们说,苏格拉底在课文中说了两层意思,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一定有一个最大的,可是,你们不一定碰得到;第二层意思,碰到也不一定确定它是最大的。” 孙双金启发学生说,最大的只有一束,如果我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下麦地了,这一束不错,摘下来了;这一束也不错,摘下来了;这一束也不错嘛,摘下来了。从三束中选出一个最大的,对老师说,这是我摘的最大的麦穗。这符合老师的要求吗? 他说,这里面有个问题,苏格拉底还有一个最最重要的要求,什么要求呢?肯定还有一个条件。 于是,又为苏格拉底预设了一个条件,那就是每个弟子只准摘一束。由此,让学生在这种条件下猜想苏格拉底弟子们会是如何的。 一时间,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课堂上形成了争鸣的景象。 于是,就有了改课文这一“胆大妄为”之举,以及师生之间一系列的对话。 孙老师会心地笑了,他说:“这就是‘站着读书’,就是对文本提出自己的挑战。哲理性最大的挑战,是对原文观点进行挑战。我们来看,文章最后揭示的哲理是什么呢?” 孙老师再一次让学生阅读课文并让他们谈出其中的要义之后,说:“你同意苏格拉底的观点吗?同意的举手,不同意的也举手。” 旋即,形成观点不同的两个“派别”,各自言说各自的理由。 “开始说最大的,可是,后来就不能把握了。” “比如今天,我们有几个同学没来,他们就少了这个良机。” “看到好的一定要拿过来,以后就没有了。” “眼前就可能是最大的。即使不是最大的,也可以成为最大的麦穗 。” “即使是最小的,努力也可以变成最大的。” “即使不是最大的,你也不能空着手去见老师。” …… 孙老师总结道:“如果是一次的话,就要选择,选最适合自己的。如果人生中有好几次选择,就要善于抓住眼前的机会。要看前提,关键是一次,还是有好几次。” 他鼓励学生:“把最后一句话再加几个词,就更完美了。把最后一句话再改一改。” 于是,学生在“一穗”之前加上了“你认为最大的”“你认为最好的”等。 这种当堂“篡改”教材,特别是“篡改”苏格拉底原意的做法,却在孙老师的“怂恿”下,由小学生即兴完成了。 孙老师还不无得意地说:“谁说小学生不能挑战教科书!”他说,大家给文章加了“只能摘一次”,最后针对作者的观点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读书,就是“站着读书”,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思想。 教学至此,可以说,学生已经有了相当的思维密度与厚度了,也已经起到了开启学生思维的目的。 其实,孙双金老师并没有收尾,而是说道:“看看你们能不能站着读书,给你们一篇课外的文章——《闭上眼睛》。” 对于这篇“外加”的文章,阅读它的内容,学生已经变得非常简单。而孙老师的目的,也是让大家透过文章故事,来剖析约琴这个死里逃生者的观点与方法的正误。 很快,又分成了观点相反的两个阵营。 有趣的是,还有中立观点者,而且不无道理。 这个时候,孙老师一语道破“天机”:有了自己的思考,提出自己观点的时候,才是“站着读书”。如果大家都敢于“站着读书”,就一定可以成为思想者,就可以与苏格拉底平等地对话。 孙老师延伸教学内容的目的,是检验学生在学了《最大的麦穗》之后,是不是能有同样的勇气,能有同样的创造性思维,去阅读其他课外的文章。而且,再学《闭上眼睛》文章的时候,学生解读文章只用了很少时间,几乎是直奔质疑与挑战这个方位的。学生的表现给了我们一个巨大的惊喜。看来,他们本然就具备创造性思维的,是敢于挑战权威的。这恰恰符合苏格拉底的本意。历史上的苏格拉底一直在教他的学生在挑战,以至于有了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经典名言。这与孔子所说的“当仁不让于师”有异曲同工之妙。看来,古今中外的大思想家,之所以拥有超越常人的智慧,一个重要的系数就是,他们本人就是敢于挑战前人者,就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者。教师如果真想让我们的孩子成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就要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向孙老师一样拥有这样的思维,设计这样的教学内容。 孙老师的教学,不但教学密度大,而且有着很强的层次感。第一个大层次,是他创造性地提出“站着读书”,揭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序幕,让学生感到,可以想一,也可以想二,想三,甚至更多;可以有固定的答案,更可以有不固定的答案。而学生,就是创造这些答案的主人。解读课文与质疑课文及“挑战”苏格拉底,则是这次教学的主体内容,属于第二大层次。在这个层次中,又有三个节点:一是解读课文,二是修改课文,三是“挑战”苏格拉底。其实,在这三个节点中,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其中一直弥散着浓浓的“火药味”。学生大都有了属于自己的解读,有了属于自己的思想,有了超越往常的活跃思维。第三个大的层次,是延伸与拓展,即挑战《闭上眼睛》这篇“外加”的文章。这篇文章与课文的结构与内容有某些相似之处。学生再行学习的时候,就有了似曾相识的感觉,理解起来就变得比较简易。对于约瑟的观点,或赞成,或反对,且有了言之成理的解说。 遗憾的是,当今不少老师,还是唯教参书是说。视教科书为圣贤书,不敢动其分毫;对于教参呢,则奉若神明地当成了教学的唯一参考。教学的时候,纯然的“拿来主义”,没有一点儿自己的创造。而没有创造思维的老师,就不可能鼓励学生进行超越教科书与教参书之上的思维创造。于是,悲剧就发生了:原本有着巨大创造潜能的学生,一个个在缺失创造力的老师的“教导”下,也与创造力渐行渐远。创新本来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系,即使我们的古人,也一直主张创新,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而我们的一些教师是今天一个样,明天一个样,后来还是那个样。看来,孙老师这节课的意义,还不止于其教学的成功,它还向我们昭示一个道理:扬起创造性思维的风帆,让学生也在敢于挑战的大海里乘风破浪,去开创一个属于他们的世界。只有这样,教学才回归到了它本然的位置,才有可能教育出有生命张力的孩子来。 孙双金老师则是一位很有创造性思维的老师。但是,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对于这篇思想内蕴丰厚的课文,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即使有意进行创造性的思维,也多是“非不为也,势不能也”。孙双金老师对课文以至苏格拉底有着深入的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的名师,都应当具备两个要件:一是厚重的文化积淀,二是创造性的思维。 孙双金老师教学即将结束的时候,由于时间关系,有点细节还需处理。他对学生说,学到这里,大家对怎么站着读书一定有了自己的看法了吧。可是,两个学生的回答却是这样的—— “思考着文章的错的地方。” “提出文章错误的地方。” 这不能说不正确;可是,如果仅仅有这样一种思考,就有问题了。学生学习,对于课文,特别是那些经典文本,还是要学习内蕴其中的思想与智慧的。而不是着意去找它们的错误。这并不是说不让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了。相反,敬畏智慧,与挑战权威,是一个人生命成长必不可少的两个要件。所以,孙双金老师如果在这里再多言几句,在学生的心里就可能形成一个更加完善与正确的认识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