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校之道】演绎着三年巨变的神奇故事 ——江西桑海中学(金太阳实验学校)探秘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0-09-09

说起江西桑海中学(以下简称桑海中学)的变化,很多人都用了“翻天覆地”这个成语。是的,今天的桑海中学与三年前相比,何止于巨变?甚至称得上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这令人瞩目、让人惊喜且惊异的巨变中不但蕴涵着一个又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更有着其之所以发生如此“沧海桑田”般巨变的内在生命规律。

为此,笔者专程前去采访。先后访谈了三十多位学生、家长和老师,拉开了让我感动至深的采访之旅,也终于解开了其改写历史、创造奇迹的内在密码。

学生:精彩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幸福的成长

第一次来到桑海中学是2015年,那时就听说在2014年之前桑海中学的高中部几乎形同虚设,只剩几名高中老师守着每个年级仅有的十几名“托管”学生。2014年金太阳教育集团介入,在集团的全力支持与帮助下,桑海中学才破天荒第一次招收到了160名学生,办起了4个高一班。但是,在当时几乎所有的人都不看好,因为底子实在太差了,不仅师资力量严重缺乏,而且招生分数线在南昌市各高中是最低的档次。然而,就是在这样一种举步维艰的状态下,仅仅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却让我们看到了别样的精彩,这些精彩就是发生在孩子身上的神采飞扬的故事和幸福健康的成长历程。这一次来到桑海中学,我不由得深深地被这些可爱的孩子们所吸引。

第一个让我记住名字的同学叫徐杰,2014年他的中考成绩是430分,这样的成绩连家长也不抱什么希望,然而就在不久前南昌市连续几次高考摸底考试中,他却都取得了620分以上的优异成绩。惊讶之余,谢莉香校长却告诉我说,徐杰同学并非个案,在桑海中学有一大批学生在这三年都发生了像徐杰一样的巨大变化。

第一眼看到童蕊,感到这是一位阳光自信的姑娘,落落大方,侃侃而谈,言谈话语间流露出内心的坚韧不拔,明媚的笑脸上充满了新鲜的阳光的神彩。让我没有想到的是,童蕊原本是个非常娇气的女孩子,她是家里的独生女,被父母视若明珠,捧若珍宝。2014年刚从南昌市区来到位于偏远郊区的桑海中学时,内心极度失落,担心自己适应不了这里的环境,吃不了这里的苦。可是一个学期后,童蕊不但原有的娇气没有了,还喜欢上了这里。她说,桑海中学让人感到最温暖的就是从校长到老师,都特别关心每一名学生,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照顾得无微不至,让我们时时刻刻感受到一种家的温馨。童蕊的父母每次来看女儿,总是能看到孩子身上明显的变化,也很受感动,内心的担忧与牵挂越来越少,对老师辛勤付出的感恩却越来越多。

童蕊告诉我说:在这里不仅改变了她的性格,更改变了她的观念,在高中上学三年,不是来享受的,而是来吃苦的;吃苦不是坏事,而是好事。人的一生,其实很公平,小时候不吃苦,将来有一天总会要吃苦。付出、奋斗、努力,是人生必然的经历,谁都回避不了,这种吃苦对自己的一生成长至关重要。有了这样一种正确的阳光心态,平时学习再苦、再累,也不感到辛苦了,而是觉得苦中有乐。孩子超乎常人的成熟和豁达让我刮目相看,深深感动。童蕾又说,我现在是享受高中生活;而未来,也会勇敢地直面生活中所有的风风雨雨,学会享受生命!

 改变人的口味不容易,改变人的习惯、性格更难。可是,桑海中学却把这两样都做到了。

杜思慧同学是个比较娇小有些害羞的姑娘。她说自己初来桑海中学的时候学习成绩比较差。可是老师们并没有因为成绩差而漠视她。她说,老师对所有的学生都温和可亲,一视同仁,让她与同学们都感到一种全新、踏实、敢“交实底”的快感。老师们在教学上的循循善诱,也把她引进了愿意学习和善于学习的大门。她说,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考出好成绩,所以,同学之间无形之中也有了一种竞争。可是,它是一种良性的竞争,是美丽与温暖的相伴和激励。大家在学习的“赛跑”中,都保持一种相互仰望、彼此欣赏的姿态。不会因为你考得好心怀嫉妒,而是有“成人之美”的君子之风。如果考得不好,其他同学则会主动帮助你,希望你能在以后的考试中“更上一层楼”。她说,这种真诚、坦率、彼此成全的同学关系,让她有了一个宁静、淡然、和谐的心境,特别是有了一颗善良、包容的心。

在竞争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高人一筹,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可桑海中学的师生在相互竞争的同时,还能主动帮助他人,希望一起取得优异成绩。这样的胸襟,这样的境界,让我不由得想起了《论语》中的一句话“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我非常欣赏,并终身恪守为信条的一句话,桑海中学的孩子们,小小年纪就能够领悟并践行,怎能不让我们为此点赞!

高三学生王尧天从外地而来,开始总有一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之感。可是,不长时间,他就融入到了班集体这个大家庭之中。因为每一个同学都对他那么友好,大家就像兄弟姊妹,相亲相爱,真诚互助。即使自己哪个方面做得不够好,大家也会非常友善地提醒他,理解他,帮他打开一个个心结,以愉悦、舒畅的心情投入学习、生活,进而不断的进步。端午节期间,班主任老师还专门送来粽子,给予他节日的祝福。心与心的对接让他拥有了一个良好的心境,进而转化成学习的动力。他说,从考试成绩来看,虽然只进步了30多分,可对于他来说,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更重要的是,在这里结识了那么多可以称为“知己”的同学们。孔子说:“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而王尧天正是结交了这三种益友。他说,这将是他一辈子的精神财富。

说这些话的时候,王尧天始终都在腼腆地笑着,小小年纪,异乡求学,却在极短的时间内感到学校就像家,老师就像父母,同学就像兄弟姐妹,这不能不说是桑海独特的魅力之所在。这其中,学校付出了多少,老师们付出了多少,早起的太阳知道,晚归的月亮知道,孩子们心里,也知道。

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的是程莉萍同学。她一直很优雅地笑着,落落大方中透露出一份特殊的自信。她心怀敬意地谈起老师们在周末与暑假免费为同学们上课的事儿,这孩子用了一个很形象的词儿,她说,老师们一个个都“拼”出去了,而目的只有一个——最大限度地挖掘同学们的潜能,让同学们都能有更大的进步。她说,每每想到这里,心里总是热乎乎的,情绪非常激动,自己不努力学习都觉得对不起老师。她认为,也许这就是更多同学自觉积极学习的原因之一吧。一个“拼”字,也让我深深感动,老师们“拼”的是什么?往小处说,是时间,是精力;往大处说,是透支健康,是生命。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人动容。令人欣慰的是,这种“拼”,能够得到孩子们的理解和敬重,珍惜和热爱。这大约也是桑海中学风生水起,发展势头越来越好的密码之一吧?

有趣的是,程莉萍不但主动谈论学校的事情,回答我提出的问题,还反客为主地对我进行了“采访”。她很“刁钻”地向我提出三个问题,而且还对我的回答进行了恰到好处的点评。这让我对坐在面前的这个女孩顿生敬意,她在学校里学到的并非只有固化了的知识,还活化了思维,变成了属于自己的精神营养,并在其当下尤其是未来的生命中,滋养自己,照亮他人。

在和几个同学交谈完后,笔者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桑海中学,一所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中学。但是,这里却阳光如潮,直照“人心”。这里的教师胸怀无疆,温暖如春;这里的学生心态健康,积极向上。上下一条心,师生一家人。环境、条件、平台、生活、精神……一切都“养心养神”,这不正是我们所要追寻的理想学校吗?

家长:质朴的感恩,让我们看到更大的希望

一所学校办的怎么样,学生家长的评价和态度也是一把非常重要的标尺。所以,这次采访,我特意与学生的家长们进行了一些单独的沟通和交流,想听一听来自家长的发自肺腑的真心话。

在采访高一学生余超凡的父亲余家录的时候,这位在七里岗中学担任语文老师的家长,自始至终一直激动着。他说,孩子上初中的时候,由于学习成绩与行为习惯不好等问题,他们父子常常发生矛盾。见到儿子,多是横鼻子竖眼地数落与批评,平时不是阴云密布,就是电闪雷鸣。儿子虽然敢怒不敢言,可心里的抵触却毫不掩饰地写在脸上。作为一名教师,却管理不好自己的孩子,这让他深深地苦恼。可自从孩子到了桑海中学之后 ,情况就完全变了。尽管他考入这所学校时不到500分,可现在每次考试成绩,都稳居班级前三名。更重要的是,他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前是督促他学习,而他不但不好好学习,反而心怀抵触“别愣”着头,让大人又气又恼又无可奈何。现在恰恰相反,不用“动嘴”,走进家门,只要一学习,就马上进入状态。学习起来,简直像着迷了一样,不知时光之流逝,完全到了“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地步。余家录说,有一个成语叫“乐此不疲”,用到我儿子余超凡身上再恰当不过了。据余家录讲,有一天,儿子很认真地对父亲说:“我在为考取清华大学作准备!”余家录先是一愣,兴奋旋即从心中升涌,随之坚定地对儿子说:“爸爸坚信你能考上清华!”平时喜欢书法的余家录,极其认真地为儿子写了两幅“考清华”的字,分别贴在他教室与家里的书桌上。他说,当年鲁迅在桌子上刻下一个“早”字,用以激励自己努力学习;我则用这幅字,调出儿子的“黄金”本色,激励他天天奋发向上。余家录说,更让他高兴与感动的是,以前身体不太好的儿子,到桑海中学后越来越健康了,而且还懂得了感恩,再也没有和自己冲突顶撞过。这些,甚至比考出好的成绩更重要,因为这会让孩子受益一辈子。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余家录一直掩饰不住内心的幸福,笑容也一直荡漾在他的脸上。他说,现在只要儿子一到家,我脸上就不由自主地绽开了笑容,甚至一想到儿子,就情不自禁地笑起来。这一脸满意、欣慰的笑容,显示出余家录的自豪和骄傲,更展示出学校教育得“法”,育人得“道”,办学有路子。

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他很自得地对笔者说:“您知道我一生中最得意的一件事是什么?”没有等我回答,他就兴奋不已地说:“为我儿子选对了桑海中学。”

人生有无数条路可走,尤其是在孩子生命的关节点上,为其选择了正确的道路,会让孩子灿烂一生!

高三学生冷梅的母亲余招红在接受笔者采访的时候,也一直微笑着,脸上写满了喜悦。她说女儿从小就喜欢艺术表演,目前,已经通过了暨南大学戏剧影视文学的专业考试。对于未来,充满了希望。她说,这个学校的老师和别的学校的老师不一样,他们的心从不设防,个个都像父母一样关心着我们的孩子。

有一种光明来自太阳,有一种温暖来自老师。这种光明,洒遍桑海中学的每一个角落;这种温暖,抚慰着桑海每一个孩子的心田。

高一学生黄寒的母亲胡燕燕也说,她很庆幸自己为孩子选择了这所学校。来桑海之前,儿子已经考进了市区二类重点高中,桑海中学当时还毫无名气,又这么偏僻。孩子的性格又有点小内向,如果适应不了怎么办?最初胡燕燕心里十分纠结,甚至还有点后悔。可过了不太长的时间,她发现原来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孩子的成绩提高了很多,而且性格也变得阳光开朗起来。以前什么事都“闷”在心里,不愿意与家长沟通。可现在完全不一样了,她到学校看儿子的时候,他会开心地笑着喊着“老妈来了”,并热烈地来一个拥抱。得意十足的劲头,如同鼓起的风帆,充满了生命的张力。回到家里,也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以前不会干家务的他,现在变得特别勤快,常常帮助妈妈收拾碗筷等。每一个人,都渴望被理解,被认同,关键是找到打开其心灵之门的神奇的钥匙。孩子的巨大变化,告诉我们:蹲下来,静下心来,聆听孩子心灵的声音,敲击他心灵的鼓点,就会让孩子敞开心门。是学校的阳光教育让他敞开心扉,找到了人生前进的正确轨迹。

胡燕燕让笔者向校长与老师们转达她的感激之情。她说:家长没有想到的,学校想到了;家长关心不到的,学校关心到了;家长教育不好的,学校教育好了。这其中不知要付出多少心血,可老师们却是那样无怨无悔。她还说,桑海中学有一个看不见的阳光磁场——以心暖心,用情化情。孩子在这里上学,当父母的一百个放心啊!

从农村来到城里打工的郝银连有四个孩子,都在桑海中学上学,三个高中生,一个初中生。她说,以前父母关心孩子,孩子认为那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很少有感恩之心。可到了学校之后,四个孩子都从 “心里只有自己,没有他人”的意念中走出来,他们都懂得了感恩父母。每逢母亲节,孩子们就会用节约下来的钱买了礼物,送给母亲,并由衷地向母亲表达祝福。说至此处,郝银连眼里溢出了幸福的泪水。她说,桑海中学给人的感觉是真心实意的亲近,孩子们在这里上学三年,不但学到很多知识,更学会了做人。而做人是一辈子的事。有人说,人的一生有“三做”,做人、做局和做事。要成就一生的事业首先离不开做人。在桑海,孩子们学会了做人,她这个做母亲的真的放心了。

学会感恩是孩子人生中必修的一课,桑海中学,则将这一课上到了学生的心里,进而又延伸到他们自觉的行动中。

高三同学殷伟强的母亲吴荷萍对笔者说,孩子在学校里不但培养了礼仪,有了爱心,还懂得了感恩。她坦言,没有到这所学校上学之前,孩子比较自私,是桑海中学改变了他。现在,他不但懂得了爱自己的父母,也在真诚地爱其他人。端午节那天,孩子主动给家在外地的学生带了粽子,并且到学校里和他们一起过节。这让做妈妈的感到特别欣慰。其实,孩子们并非生来是自私的,正如王阳明所说的都有一个良知在;可是,如果良知长期被遮蔽,就有可能变成一个不受大家欢迎的人,也就难以更好地立足于社会,更遑论成为有用人才了。而桑海中学恰恰就有激活人善良本性的“神力”,“吹尽黄沙始到金”,他们拥有一批敬业、忘我、心怀大爱的灵魂的工程师,帮助孩子们拨开迷雾,让金子重新焕发璀璨的光彩!

高二学生张济的姑妈张艳,对这所学校了如指掌,也充满希望,正是在她的极力推荐下,张济的母亲才同意将孩子送到这里来上学。这一来,就再也没有了“回头路”。因为张济的妈妈发现,这里不但校舍好,住的吃的好,老师更好。不要说班主任,就是其他任课老师对孩子同样格外上心,她没有一个不认识,也没有一个没打过电话,甚至是无数次通话。不管孩子在哪个方面有了进步,或出点问题,老师都会在第一时间与她电话联系,从而让孩子更好更快的成长。而孩子的学习成绩也不负所望,一直在全班名列前三名。

张艳对笔者说,从张济的成长中,我看到了桑海中学的发展前景。所以,她动员十几位亲戚,在学校就近买了房,目的就是让孩子们都能在这所学校里上学,享受到最好的教育。她说,我没有钱帮助亲戚买房,可我有这份真诚与热心。好学校就是好学校,不能让孩子们错过机会,遗憾终生。而亲戚们则说,张艳帮的忙是天大的忙,是有益于孩子一生发展的最重要的忙。

高三一班任建雄的母亲冯绍萍,高三零班万常昌和万玉霜的母亲陈庚英,见面后,都自称自己是农村妇女没什么见识;可她们的价值取向却是意想不到的“前卫”。她们说,我们希望孩子学习好,可更希望他们做好人。而孩子们在这里正是学会了做人,在家孝顺父母,在外关心他人。她们认为,这是学校送给她们最有价值的礼物。因为人做好了,事就一定能做好。朴素的话语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我忽然冒出一个念头,让这两位农村妇女,给那些只知让孩子有个好成绩的城里的所谓“有钱之人”开个讲座,也许会语惊四座的。

余招红的女儿与儿子都在桑海中学上学,虽然家校之间的距离比较近,可是,她还是让两个孩子晚上住在学校。她说,自己的孩子喜欢与同学们在一起,不只是因为他们有共同语言,更因为他们相处得和谐。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丰富了他们的心灵世界,也给他们的学生时代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幸福记忆。

美丽遥感美丽,幸福传递幸福。寥寥数语,我们看到了对生存意义的解构和阐释。

家长们的“道白”,自然而真诚,让笔者感动不已;同时也让我看到,学校是在以爱育爱,用心育人,抓住了灵魂的根“施肥”;到了一定的生命节点上,定然会枝繁叶茂,以至长成参天大树。

教师:一群筑梦人,他们让我心生敬意

桑海中学之所以能够三年巨变,因为这里有一群着实让我心生敬意的筑梦人,这就是桑海中学的教师们。由于金太阳教育集团的鼎力支持,一大批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和年轻有为的青年教师陆续来到这里,桑海中学再也不是从前那个“缺人少枪”的学校了。用人才济济、梦想团队来形容这支教师队伍一点都不为过。

这是一群在辛苦工作中,享受教育快乐的人

沈洪老师担任高一与高二物理课,从早到晚,天天忙碌不停。在一般人看来,一定是苦不堪言,而他却忙得不亦乐乎。他说,确实有些苦和累,可是看着孩子们一天天的成长,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欣慰。

刘霞是从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后被招聘来的年轻老师,现在担任高一教学与高二的化学课。她说,这里工作节奏比较紧张,也比较累,可是身累心不累。因为不管是学校领导,还是老教师,对他们年轻老师都特别关心。舒适的教学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她心情很舒畅,不仅缓解了日常的劳苦,甚至觉得不多干点,就好像亏欠了学校、亏欠了孩子们一样。尤其是看着学生每天都有收获,陪伴着他们一天天健康快乐地成长,一种幸福的暖流就会不由自主地在心间流淌。

在采访高一语文老师焦淑杰、高一数学老师石深敏、高三英语老师冯杏莉、初三语文老师余国梅等的时候,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累并快乐着。他们说,如果说只有劳累,却感受不到学生的进步,那是真累,而且是很痛苦的累。可我们的累不是这样,我们在付出着,辛苦着的时候,看到了孩子们青春洋溢的笑脸,聆听到了孩子们快乐成长的拔节声,所以这是一种幸福的累,一种卓有成效的累。我们甘愿这样累,也享受这种富有价值的累!

高三语文老师幸兴是与另外八位同事一起从金太阳教育集团委派到桑海中学教学的。他们深知,金太阳教育集团为了让当地老百姓的孩子能像城市孩子一样享受优质教育,不仅先期一次性投资一千多万,而且还在持续性的投资。作为从集团委派来的老师,肩负着集团领导的信任与重托,任重而道远。幸兴老师说,在桑海中学工作的老师主要有四部分组成,一是本地老师,二是金太阳教育集团派来的,三是面向全国聘请来的,四是刚毕业的师范大学生。这四类人组合在一起,如果人心不齐,将一事无成。所以,来到桑海中学,首要的工作就是要凝心聚力,“四海归心”,把这四类人的心都凝聚到桑海中学发展的宏伟目标和蓝图中来。然而,在一所底子差、正处于动荡和变化的学校,要做到凝聚人心谈何容易!幸兴老师坦言,刚开始的时候,桑海中学原有的一些老师并不理解,甚至有的还骂娘,个人也受了很多委屈。可是个人受委屈、吃苦受累事小,学校发展事大。就这样咬着牙坚持下来。三年的奋斗,学校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观,而人心的变化则是最大的变化。所谓的“四类”老师,沟壑抹平了,大家都成了“一类人”,那就是为桑海中学谋求发展的人,为桑海的莘莘学子谋求幸福的人!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现在老师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合力、殚精竭虑地工作,学校变了,学生变了,社会上对桑海中学的看法也变了。当人人都看着桑海中学持续发展,越变越好的时候,自己突然感到,所有的委屈都不过是过眼云烟,所有曾经的痛苦都变成了一笔最宝贵的财富。现在想来,人生,反而因为拥有了这样一份不平凡的经历,彰显出了生命最深层的意义。

这是一个追求发展、快速成长的群体

吴花萍是2015年华中师大毕业后应聘来到桑海中学的,现在担任高二化学和初二数学的教学任务,还当着初二一个班的班主任。跨年段教学,又是两个不同的学科,工作强度不可谓不大。可是,她说,对于年轻人来说,这恰恰是锻炼自己的机会。况且,为了提升老师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学校经常派大家外出学习,她来这里刚刚两年时间,仅去衡水中学就有四次之多。去年一次在那里一气儿学习了15天。收获之大,远远超出自己的想象。有时候与同时毕业到其他学校教学的同学聊天,他们都很羡慕她有这么多这么好的学习机会。

大学毕业,刚刚走出校门的时候,同学之间的差距并不太大;可是,几年之后,则大不一样了。除了个人的勤奋与努力,更重要的是单位是否为其提供了更好更快发展的平台。吴花萍充满感恩地对笔者说,在这里工作,几乎每天都能感觉到自己在成长,甚至可以听到生命拔节的声响。如果说一年有六七万元的经济收入让她衣食无忧的话,学校为其搭建的发展平台,则让她拥有了更加广阔的精神生命的前程。

高二英语老师李梦雅曾经在新东方工作了六年,2015年来到桑海中学。之所以改换门庭,最重要的是她看到在金太阳教育集团的支持下,桑海中学正在成为一个能够助她更好成长与发展的舞台。来到桑海中学不到半年,她就以专家的身份应邀到云南讲学。两次到衡水中学的学习与培训,让她学到的不只是衡水中学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更让她看到了衡水中学老师超越想象的责任意识与奉献精神。她说,每次前去学习,都是一场精神的洗礼。如果没有金太阳教育集团的支持和桑海中学的名校梦,自己很难有这种学习与讲学的机会。所以,她表示一定要珍惜桑海中学这个好的平台,努力学习和提升自己,争取尽快成为一名真正的名师。

教务主任潘文斌和政教后勤主任姜宗兵对笔者说,这两三年里,学校从全国各地招聘来了近40名优秀教师。他们工作充满激情,又有高度的责任感,为学校原来的老教师树立了榜样,激发起了大家的工作热情。相互的欣赏与激励,彼此的理解与信任,大大提升了教师整体的精神境界。境界高了,眼界宽了,心胸也更开阔了。学校大事小事人人讲奉献,业务提升既互帮互助,又人人争先,整个学校涌动着一股积极向上的清流。有这样好的教师群体,就一定会教出优秀的好学生。他们说,高考在即,希望就在前方。承诺让当地老百姓享受优质教育的梦想逐步变为现实的时候,老师们所有的付出,都化作了一份溢满心怀的幸福。

这是一群在爱的付出中,享受教育幸福的人

物理老师施晓洪曾经从高一到高三带了一届学生,亲身经历了学生三年来的点滴变化。刚一入学时,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成绩与习惯都不理想。但是,老师们认为,当下显现出来的诸多不理想的现象,都有其初中学校与家庭教育的烙印,从本质上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纯真且希望进步的。只要对他们持之以恒施以“走心”的教育,就一定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事实确实如此,三年下来,很多学生都有了脱胎换骨般的变化。有一位从吉安大山里来的学生,过去父母对他的学习、生活基本不闻不问,学习成绩非常不好,身体也比较瘦弱。来桑海半年之后,不仅学习成绩一路飙升,而且身体变得非常强壮,性格也格外开朗。现在各方面都相当优秀,如无意外,考取一本,毫无问题。看到孩子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父母觉得不可思议,又高兴不已。

高三政治老师韦景颖说,关心学生成长,已经形成一种学校文化,不管是学校领导,还是一般老师,甚至食堂的师傅,都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如果发现有的学生与家长关系不好时,老师们不但会及时家访,还会通过有针对性的家长会等形式,即时化解学生与家长之间的矛盾。

高三二班有一个女孩,由于父母对她要求过于苛刻,加上态度粗暴,造成与家长关系非常紧张,以致影响到在校的情绪与学习。老师很敏感地捕捉到了学生的情绪,在召开家长会的时候,专门播放了衡水中学学生自编自演的心理剧。当看到其中有家长不理解孩子,因为态度不好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影响到学习成绩与身心理健康发展的时候,这位家长震惊不已。如果不是观看了这个短片,他永远也意识不到,自己的好心,由于态度不好、方法不当,竟然如此严重地挫伤了女儿的自尊心与自信心。随后,他坦诚地与女儿进行心理沟通,甚至向女儿承认错误。结果,女儿也被感动了。不长时间,这个女孩走出了心理阴影,重新变得阳光开朗起来,学习成绩,自然也有了持续提升。

“德之不修,行之不远。”学生固然需要良好的学习成绩,同时,也需要优秀的品质与良好的心态。为此,学校在初一年级两个班开设了幸福课程,对学生进行以坚毅品质为主题的修身做人的培养。除了邀请南大肖荣三博士亲自来校讲课之外,金太阳教育集团的杨昊坤、柏成刚以及谢莉香校长等,也都开设了幸福教育讲座。初一年级主任兼数学老师阮立勇和高二数学老师陈文贤说,课程开设以来,学生有了明显的变化,脸上的笑容多了,彼此的关系融洽了。人的能量遵循着守恒定律,闲事儿少了,在老师的引导下,精力便慢慢倾注到学习上来,这些看似与学习成绩风马牛不相及的课程,让孩子们拥有了更多的幸福感,也让他们的学习成绩有了持续不断的提升。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学校还在初一年级开设了每周一节的武术课,让中华民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尚武精神潜移默化进学生的血液。一个没有脊梁的民族势必会被外族所侵犯,武术课不但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也锤炼了他们的意志,培养了他们高尚的爱国情操。

初三数学教师兼班主任董小凤所教学生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班级管理工作也做得有声有色。问其原因何在?她说,关键是要用爱心与智慧和学生交流。她说,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双火眼金睛,不管教师伪装得多么巧妙,如果不爱学生,都会被学生一一识破。真心爱学生,学生不但看在眼里,也会记在心里。记得有一次,细心的董老师察觉班里有位女生脸色很不好,她就把女孩单独找来,巧妙地、不露声色的和学生“闲聊”。这种温暖、温和的交流方式,使学生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家长,毫无保留地向她诉说自己的“遭遇”。能够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她们,又深得破解学生心理障碍妙招的她,经过耐心的疏导,很快就让女孩走出了心理阴影,重又变得开朗活泼起来。正因为她对学生母亲一般的关爱,所以,学生很少叫她董老师,而是亲切地叫她妈妈。

她说,她很享受与学生一起读书的时光,中午,她可以回家,也可以在学校提供的宿舍里休息,可是,她哪里也不去,就在教室陪伴着学生。下午最后一节课结束,学生并不立即回家,因为董老师没回家,她留下来陪学生读书,而孩子们也乐于在她的陪伴下,共同享受阅读。每天,总是到晚上七点多了,她才和学生依依不舍地离开教室。即使如此,书墨翰香并没有散去,而是追随着她和学生,浸润进了他们的心田。

每届毕业生离校的最后一天,董小凤老师都要为他们上《最后一课》。她讲她与孩子们难忘的故事,也谈离开他们的依依不舍之情。结果,她哭了,学生也哭了。分离,分开的仅仅是距离,师生的心反而贴得更紧,更近。

每年春节,是董小凤老师最忙碌,也是最幸福的时候。有些已经离开学校,上了高中与大学,甚至工作的学生,会络绎不绝地来给她拜年,向她汇报现在的情况,而她,也像当年当班主任时一样,热心地为“孩子们”规划人生或指点迷津——是的,在她心里,无论长到多大,这些学生,都是她永远的最亲的孩子。

有时,夜很深了,学生们才逐渐离去,她也才能拖着疲惫的身子躺到床上。可她并不能入眠,而是久久地回味、享受着与学生相逢、交流的每一个幸福的瞬间。

校长:学校的灵魂,一位坚韧不拔的攀登者

对于谢莉香校长,她在白银十中任校长时我就做过采访。但是,她用两年时间让桑海中学能够发生巨变,再一次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采访桑海中学办公室主任朱俊的时候,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谢校长是一位追求卓越品位的人,也是对工作极其负责任的人。她不但自己时时处处以身作则,而且对副校长、中层干部与老师要求也极其严格。因为在她看来,学生只有一个中学时代,必须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之中,才能让每一个在桑海中学的学生都能有所发展,不然,就对不起这一届届的孩子们。

朱俊坦言,刚开始的时候,对于谢校长的严格、严厉,甚至严苛,还真有点不适应,可是,不长时间,不但适应了,而且心甘情愿、心服口服。工作再苦再累,不但不抱怨,还觉得特别幸福。他感慨地说,怎么也没有想到,一位女校长,竟然有这样大的人格魅力,会让他们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在谢校长身上,大家感受到的是她对学生的大爱,对事业的大爱,这种大爱深深地感动并影响着每一个人。

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谢祎在桑海中学工作了三十三年,对学校有着深厚的感情。看着学校一天天地步入低谷,他很心疼,可又无能为力。而金太阳教育集团的支持和谢莉香校长的到来,让他对学校燃起了新的希望。说起谢莉香校长,他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敬畏。他说,为了做好工作,谢校长的“较真”程度堪称六亲不认,即使对于他这位副校长,批评起来也是丝毫不留情面。可他说,他不但不怨恨谢校长,反而对她越来越敬重。因为她所有生气与发火的原因,无一与她个人的事情有关,全是关系到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的事情。他说,他几乎每天都被谢校长的精神人格感动着,感染着,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工作辛苦并快乐着。

再过五六年就要退休的谢祎告诉我,他只有一个愿望,就是在退休之前,看到桑海中学跻身全国名校的行列。这是一个高远的目标,可他坚信,有谢莉香校长这么好的领导,有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这个目标的实现绝对不是空想。听着他朴实、真诚的心愿,我内心涌起深深的感动。

分管政教的副校长顾雪文则说,谢莉香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有了她,他与老师们才有了主心骨,有了精神的归依。他在这所学校工作了二十多年,常常为学校的江河日下而心怀不安,可谢校长来了之后,这种不安逐渐地转化成了兴奋,让他的心变得踏实而坚定,因为他真切地看到了学校一天天向着好的方面发展,一天天在进步着,完善着。他坚信,几年之后,桑海中学成为名校的梦想一定能够实现。

分管后勤工作的毛翰哲主任谈起谢莉香校长,更是感慨不已。他说,有生以来,从来没有遇到过对工作要求如此严厉的校长,她的责任担当意识,是从她的血管里流淌出来的。尽管开始极其艰难,有人认为学校不可能起死回生,可是,谢校长却立志要让学校三年大变样。为此,她与领导班子成员曾经立下誓言:“如果办不好这所学校,我们一起跳赣江!”

这句铮铮誓言让人动容,不由得想起孔子的高足曾子说过的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分管行政工作的杨英珉副校长在这所学校工作也三十年了,可以说是桑海中学历史的见证人,经历了学校的低谷,又亲历学校的崛起,让他佩服之至的,当然非谢莉香校长莫属了。他说,谢校长的精细化管理,让所有管理没有了死角。比如对卫生的要求,不但不能随手扔垃圾,就是办公桌上东西的摆放都要整整齐齐,且有一定的文化品位。为此,全校还进行了办公室文化评比活动,学生宿舍文化评比活动等。她来到不长时间,学校的环境焕然一新;更重要的是,师生的精神面貌更是有了很大的变化。杨校长真诚地说,他已经成了谢校长的粉丝,敬而仰之,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

教高二语文的何绍兰老师是2015年从四川来到这所学校的,刚来的时候,她感到学校与自己想象得有不小的差距,萌生了离开学校的念头。可待了不长时间,她就坚定了在这所学校扎根一辈子的信念。她说,是谢校长的人格魅力起了决定性作用。谢校长的一身正气,给予了她无穷的力量。很少见到像谢校长那样秉性坚定的人,无论遇到再大的困难和挫折,不言苦,不言败,始终充满了阳光一样的正能量。她感到,在这样的校长领导下工作,不但能不断丰富自己的学养,更能丰富自己的精神能量,让身处异乡的她,精神有皈依,内心有底气。唯其内心强大,生命才真正有意义。

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

桑海中学“三”年的

众志成城、披肝沥胆、背水一战,

换来了沧海巨变,

生发出蓬勃发展的无穷朝气。

相信未来的“三”年,“三”十年,

桑海中学一定会持续、稳定、跨越发展,

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原载于《中国教育报》,2017年6月17日,第4版。)

陶继新

taojixin678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