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军民】在学校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引领教师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解放学生的作业改革、解放教师的备课改革、解放课堂的课堂教学改革以及发展个性的评价改革等。
【陶继新】有好的理念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能将这些理论付诸实践,理念就失去了它应有的光华。您的可贵之处在于,理念产生于实践之中,又有效地作用于实践,所以才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徐军民】关于作业改革,是受我的孩子的启发。给您讲一件事:我的女儿徐蕾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感冒了,在学校卫生室打针,我去看她,她说:“爸爸,打针真好!”我一愣,对于孩子来说,打针应该是一件让他们很痛苦的事啊?我问她为什么,她说:“打针就可以不用写作业了!”面对孩子天真无邪的话,我震惊之余,竟无言以对,陷入了长久的沉默!对于正在成长的孩子来说,“作业猛于虎也”!过重的作业负担对孩子的成长会造成多大的伤害啊!我们现在的作业对孩子的学习有多大益处?所以,我大胆进行了作业改革。
【陶继新】学生的作业负担过重,已经成了学生心里一个难以挥去的痛。您讲的这件事让我想到了一首《作业歌》——“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作业滚滚来。君子坦荡荡,小人写作业。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尤在写作业。举头望明月,低头写作业。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写作业。少壮不努力,老大写作业。垂死病中惊坐起,今天还没写作业。生当作人杰,死亦写作业。人生自古谁无死,来生继续写作业。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还在灯下写作业。”在我们称道创作这首《作业歌》的学生有才的同时,更多的是对此情形的无奈!教师不是不爱学生,可是作业太多的时候,爱就变成了严重的伤害!所以,您的作业改革,是势在必行的教育大事。
【徐军民】我们都知道,学生的作业负担过重不是一所学校、一个地区的现象,而是存在于我国整个教育界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但是到目前为止,一直没有探索出一套科学有效的解决策略。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安丘实验小学已经做了长时间的探索,可以说走过了一个不曾间断的探索历程:首先,在第一阶段,我们实行了“弹性家庭作业”。教师每天给学生布置一定量的不同层次的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家里完成。通过调查分析得知,平时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主要是些机械重复的作业,对学优生来说,几乎没有作用。虽然没有作用,学生每天也必须完成。于是,我们在第二阶段实施了“学优生不布置家庭作业”的做法。第三阶段,为了给更多的学生创造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学校又实行了“无作业日”的作业改革。因为周三是一周中学生最疲劳的一天,学校规定每周三,全校一律不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
【陶继新】我为您的作业改革叫好!“弹性家庭作业”其实也是因材施教,作业的量少了,学生的负担减轻了,自然能提高学习质量。“学优生不布置家庭作业”是一个大胆的尝试,而且很有道理。为什么要做作业?是为了巩固没有学好对知识,已经学得很好了,再巩固意义就不大了,还不如把这个时间用来学习更有价值的知识。我尤其要为“无作业日”的作业改革鼓掌,这种做法在全国很少见,它符合教育规律,是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本啊!
【徐军民】以上采取的几项减负措施,可以说在刚开始实施的一段时间里,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都没有从根本上有效解决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如设置“弹性家庭作业”,一开始效果很好,时间久了,很多学生便开始回避有难度、有挑战性的作业,只选择容易完成的作业去写。发现这个问题以后,学校又采取了分层布置作业的补救措施——就是教师把每天布置的“弹性作业”中有挑战性且难度大一点儿的作业,直接指定学优生去完成,其他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完成。尽管这样,还是有一些人为的因素直接决定了“弹性家庭作业”的局限性,例如,不具备可操作性,因为没有哪一位教师能每天都能研究出层次性的作业让学生去选择,设计这类作业不仅需要足够时间,还需要教师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专业素质。再如,实施“无作业日”,我们只能在周三这一天把学生解放出来,但是其他的时间呢?教师还照样给学生布置大量的家庭作业。虽然以上作业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作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但是却坚定了我们进行作业改革的信心。我认为,要彻底解决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的问题,最好是直接切断它的根源——家庭作业。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实施的比较彻底的作业改革——减负增效的发展性作业改革。
【陶继新】教师中有一种固化了的思维,认为作业布置得越多,学生学得越好。所以,作业改革之初,他们并没有从固化的思维中跳出来,依然想方设法多布置家庭作业,这是可以理解的。其实,任何改革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时候还会有反复。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校长不进行深入的思考,丧失了改革的信心,停止了改革的步伐。您非但没有消减改革的决心,甚至更加坚定了,而且认真分析了出现这些问题的结症所在,着力从根源上寻原因,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这是很值得其他校长借鉴的。
【徐军民】自2005春天开始,我们就开始了这项改革,不再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从行动上断绝了造成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的根源。但是,我们都明白一个道理:减负并不等于抛弃,取消原来的家庭作业,并不是说学生再也不用写作业。我们把作业负担过重的原因归纳为三类:(1)多余的作业(已经会了还要天天写);(2)过多的作业(不关注学生完成作业所需要的时间而布置了大量的作业);(3)没有兴趣做但又必须完成的作业(机械重复,学生不愿意做)。立足这些原因,我们的作业改革主要遵循了以下三项基本原则:(1)减多余的;(2)改过重的;(3)布置有趣的。
【陶继新】布置多余的作业,不但是让学生重复劳动,而且会使学生对作业产生抵触情绪。减去多余的作业,不但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而且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让学生感到做作业是在“温故而知新”,而不再是一种负担。布置有趣的作业,会让学生在快乐中完成作业,让他们有一种乐此不疲的快乐感。而快乐状态下的学习不但是高效的,还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让他们的心理更加健康。
【徐军民】在这些基本原则的指导下,我们相应做出了以下决策并付诸了实践。
1.减负——取消以往的家庭作业。
就是所有教师一律不准布置家庭作业,包括周末和节假日。
2.增效——设置有效的巩固性作业。
巩固性作业是为巩固新学知识,让所学知识转化为技能而布置的作业,此作业只能在校内完成。
这类作业要求教师随堂布置,作业时间一般控制在30~40分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研究巩固性作业的质量和数量。这一措施的实施,有效地控制了学生作业的数量,提升了教师布置的作业的质量,把学生从机械重复的作业中解放了出来。
3.发展——主动完成研究性作业和放学回家必做的养成性作业。
(1)研究性作业。这类作业指的是小课题研究。我们通过引领学生做小课题研究,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类作业是学生利用周末或者节假日自主完成的。
(2)养成性作业。取消家庭作业后,是不是孩子回家就无事可做了呢?不是的。作为学校,我们还要行使教育的职能。在这项改革中,我们更加关注学生的习惯养成。会给学生布置一些养成性作业。所谓养成性作业,是指学生放学回家后必须做的几件事情。之所以把它称为养成性作业,其目的是以作业的方式,要求学生每天必须完成,进而帮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或学习习惯,让这些好习惯帮助学生成就成功的人生。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主要设置了四个“半小时”的活动性作业,即半个小时健身、半个小时读书、半个小时家务、半个小时看电视等。
【陶继新】你们作业改革的力度非常大,这不但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因为没有作业的学习很难实现高效,可是传统意义上的作业对学习的作用很小。你们让学生把一般学科知识的作业在学校完成,这当是一个明智的决定。教学的课时真的需要那么多吗?韩兴娥可以两周教完一本教材,我们的老师是不是可以一个月或者两个月的时间教完一本教材?二三十篇以白话文为主体的课文的作业难道都要让学生一一去做吗?我的意见是,作业不是不可以布置,但一定要少而精,一定要有的放矢。
你们布置的研究性作业与养成性作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作业,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不要认为小学生没有研究的能力,如果适当地引导,他们就会兴趣盎然地在研究中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果。这样的作业不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打开了他们的思路,还能引领他们走向自然与社会。而这方面的学习与研究,恰恰是孩子一生的必修课。
每天四个“半小时”的活动性作业,“量”与“时”真的不少,却不会造成学生的负担,因为它不是课堂学习的延续,而是生命成长的必须。锻炼身体会让学生更加健康,有了健康的身体也就有了成长的基础;读书,特别是读好书,增长的不只是知识与智慧,还可以提升思想境界与净化心灵;做家务可以减轻家长的负担,孩子能从中体会到父母的艰辛,无形中增强了爱父母的感情,并由此学会了一些终生受用的技能;看电视一定要引导,好的电视节目对于孩子来说既有吸引力,也有生命必需的营养。
你们的作业改革让作业回归到它本来的位置,让学生有了更加全面的发展。这一探索成果,有着很大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