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教学之“学习动机的延续与维持”

 乔乃强阅览 2013-02-15

对一堂课来说,刚上课的时候,学生都是精神抖擞的;过了大约十来分钟,学生的精神状态就显得疲惫不堪了;在三十分钟左右,只有少数学生还能够和教师一起兴奋;到了四十分钟时学生开始苏醒过来,不过他们此时的清醒并不是为了听课,而是督促教师按时下课,并开始为下节课做准备了。其实每堂课如此,每天也是如此,每周也是如此,每学期也是如此,刚开始的时候不管是信心还是兴趣都非常浓厚,但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与学习时间的加长,越来越多的学生会先失去学习兴趣,然后失去学习信心,最终被教师或者学校的各项规律制度或者纪律逼着走,最后彻底退出学习的舞台。如果学生能够坚持到最后,还能够体面地毕业;如果学生坚持不到最后,就会被教师或者学校贴上调皮生或者差生的标签。

学生学习动机的弱化现象,是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过程的正常反应,并不完全归责于学生不够勤奋或者学习意志力不坚定。因此,要想让学生在整个课堂中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与足够的学习动力,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学习动机的延续与维持上投入足够的精力与智慧。在教育实践中,有三种延续与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方式:一是课堂分段式教学,也就是把一堂课的内容分成几个片段,在片段之间允许学生有放松的时间,或者在片段之间教师可以插讲一些有乐趣的故事;二是课堂内容趣味化,需要教师把整堂课的教学内容精细加工,通过教学内容的精细加工来保证教学内容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三是在教学过程中维持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关注教学内容,还需要在教学设计与教学语言中注意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由于课堂教学时间太短,很少有教师采取第一种方式,即使采取第一种方式也是智者见智,并没有统一的做法可以遵循;因此我们将重心将在后面两种方式上。

【学习动机的强化策略】

当人获得了成绩,他就希望得到他人的表扬;当人做了好事,他就希望得到他人的赞誉。尽管有人能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境界,但绝大多数的人还是喜欢把成绩与表扬、好事与赞誉放在一起。如果你总是获得成绩,却没有人来表扬你,不但你会弱化获得成绩的动机,甚至连成绩本身有没有价值都会产生怀疑;如果你在做了好事后,没有人赞誉里,哪怕你在做好事前并不希望有人来赞誉你,你也会对自己做好事的行为感到怀疑,觉得这件事是不是不值得去做。这就是强化对人行为动机的影响,强化并不一定可以激发行为动机,但却可以维持甚至放大学习动机。尽管对于成绩差的同学,随便你怎么表扬他的成绩也不见得好;但对于成绩好的同学,你不表扬他,他的成绩却有可能下滑,如果你表扬了他,他的成绩却有可能上升得更快。

1、给学生有进步的表现以正强化。

正强化是指当值得期待的行为出现后给予奖励,以增加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学进程是有着预期与设计的,而学生却始终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教师的反馈来印证或者激励自己的学习行为。对教师来说,当学生的学习行为在不断进步时,有可能他的进步没有达到你的预期,但的确是有了进步,你就需要给予学生正向的反馈,因为这是方向性问题,而不是程度问题。有的学生上课喜欢和同学聊天,有一次上课尽管他仍然与同学聊天了,但聊天的次数少了,这时候教师是应该批评他的聊天行为,还是表扬他聊天次数减少了的现象呢?尽管聊天行为仍然是教师在课堂中的禁止行为,但对这位学生来说,减少了聊天次数也的确是一种进步,所以此时对学生的表扬应该胜过对学生的批评。相信课后教师对学生的一个笑脸或者一句善意的提醒:“你今天虽然聊天了,但次数少了,也算是有进步哦”,这也会增大出现学生减少聊天次数现象的概率。

2、给学生有进步的表现以负强化。

负强化是指在值得期待的行为出现后停止或者移开那些令行为人不愉快的刺激,从而增大值得期待行为出现的概率。当值得期待的行为在好学生身上表现出来时,教师的第一反应是给予称赞;当值得期待的行为在差学生身上表现出来时,可能教师的第一反应是表示怀疑。站在教师的角度,要教师给予差学生以称赞或者奖励等正强化,虽然对学生成长来说是理性的,但对教师的确是一种挑战。但是,当在差学生身上出现了值得期待的行为时,虽然教师不一定要非常做作地给予称赞,但却可以采用更多的负强化,比如给予差生和好生同等的回答问题的机会,通过减少过去有意无意让差生承受的不公平等待遇,来激发差生更主动更积极地向好生靠拢。

3、给不理想的学习表现以正惩罚。

正惩罚是指在学生身上出现不理想的学习行为表现时,就为其提供厌恶性的或者令人不愉快的刺激,从而降低产生这些不理想学习行为的概率。让学生维持学习动机,并不意味着只是强化他的良好学习行为表现,也包括对他不理想的学习行为表现给予惩罚。惩罚学生不理想的学习行为,它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而是希望通过惩罚来向学生传递一种信息:他的这种学习行为表现并不利于他的学习,甚至与他的学习目的背道而驰。当学生上课打瞌睡时,可以让学生站起来听课,这样既可以减轻瞌睡的程度,还可以通过站立行为来提醒学生以后要注意休息,不要再在上课时打瞌睡。

在对学生实施正惩罚时,要避免让学生觉得可以用惩罚行为与不理想的学习表现进行交易,这样不但失去了惩罚行为的教育意义,反而成了学生继续出现不理想学习表现的借口。在这儿加上一个关于卢梭的小故事,在卢梭做学徒工的时候,他时常去偷老板家的苹果,一开始他常常为偷了老板家的苹果而提心吊胆,也为此觉得羞愧难当。可直到有一次被老板抓住,并将他偷打一顿之后,卢梭反而觉得踏实了。在以后偷苹果的过程中,他远没有以前慌张,偷吃了苹果也不觉得欠老板什么,因为他觉得可以用老板对他的痛打来换取老板的苹果吃。下面这段话是他在《忏悔录》中对这种心理的真实描写:由于经常挨打,我渐渐对挨打也就满不在乎了。后来我觉得这是抵消偷窃罪行的一种方式,我倒有了继续偷窃的权利了。我并不把眼睛向后看、看我挨打时的情况,而是把眼睛向前看,看我究竟怎样复仇。我心里想,既然按小偷来治我,那就等于认可我做小偷。我发现,偷东西与挨揍是相辅而行的事情,因而构成了一种交易,作为交易的一方,我只要履行我所承担的义务就行了,至于对方的义务,那就让我师傅费心去履行吧。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每当我偷东西的时候,就比以前更加心安理得了。我对自己说:“结果会怎样呢?挨揍吗?管它呢!我生来就是为挨揍的。”所以,教师对学生的惩罚,目的是为了告诉学生学习方向发生了错误,而不是让学生觉得有了教师的惩罚,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延续自己不理想的学习表现。

4、给不理想的学习表现以负惩罚。

负惩罚是指在学生身上出现不理想的学习行为表现时,就将原本让学生觉得愉快的刺激移走,从而降低发生不理想学习行为的概率。在教育实践中,当学生没有做完家庭作业,老师往往会让学生在放学后留下来补作业,这就是通过对学生休息权的剥夺来惩罚他没有完成家庭作业的不理想学习行为。对教师来说,给予学生愉快刺激的机会不多,剥夺或者移走学生愉快刺激的机会更少,于是教师目前给予学生不理想学习行为的负惩罚,往往是对学生正常学习生活权利的剥夺,比如减少学生的休息权、活动权、话语权等等。当教师在实施负惩罚时,要明白实施惩罚的目的并不是真实地惩罚学生,更不是通过惩罚来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与生活,而是提醒学生减少不理想的学习行为。

曾经碰到这样一个学生,他在老师们好心好意的帮助之下,变得越来越差,最终不得不放弃学习。以下描述的还只是他一天的学习生活:由于昨天晚上是他的生日晚宴,所以他没有把家庭作业做完。今天一大早,英语老师就查出他作业没有做完,于是下课后被英语老师拎到办公室补作业,于是后面的数学课就没办法上了;把英语作业补完回到教室,数学课代表就传达数学老师的意思,让他放学后去找数学老师,一是把数学作业补完,二是把今天的数学课补上。于是他只好利用午睡的时间去补数学作业和数学课,这样下午的语文课和物理课在没有午睡的情况下只好做飞机了,下午放学后又被物理课老师叫到办公室批评了一番,一是作业没有做完,二是上课打瞌睡,证明他学习态度不端正。好不容易从物理老师办公室出来,才发现今天又有一堆的作业,可在屡屡缺课的情况下,这些作业就像天书一样,看来只好明天再来过今天这种在不同学科教师办公室游荡的生活了。因此,给予学生负惩罚的前提,是保障学生正常的学习与生活不被破坏,只有这样才可能让学生重新回到理想的学习与生活的轨道上来,否则这种负惩罚反而会加重学生不理想的学习行为表现。

【注意事项】

在使用强化策略来维持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时,要格外注意,不管是因为学生出值得期待的学习行为而给予学生的强化物,还是因为学生出现理想的学习行为而剥夺让学生觉得愉悦的刺激,都只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外物而已。

在实施学习动机的强化策略时,一定要注意如下事项:

第一,在强化学生的可期待学习行为时,要尽可能避免学生将强化物与可期待学习行为进行交易,使得学生的学习动机从提高学习效率转向获得更多的强化物,当强化物不再对学生有吸引力时,反而会让学习动机随着强化物的失势而弱化或丧失;

第二,在惩罚学生的不理想学习行为时,要尽可能避免学生将惩罚行为当作继续实施不理想学习行为的借口,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同时遭遇不理想学习行为和惩罚行为带来的学习障碍;

第三,强化策略是针对学生缺少内在学习动机的情况来实施的,在学生有自己的学习理想和学习动机的时候,要尽可能少地实施强化策略,因为这样反而容易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转变为外在学习动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