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云于恢复高考后第一年考入临沂师专物理系,毕业后被分配到苍山县教研室做物理教研员。在一般人看来,这是一个“有地位、有待遇”的职位,可随我而行的教育局的同志说,他是“不顾同事们的劝阻和家人的反对,毅然要到乡镇中学教学一线工作的”。但他对记者说,他是感到“不称职”才到乡下来的;再说,家在农村,三个孩子,妻子一个人忙不过来,1984年,就主动到这所学校来了。
在采访中,我感到李希云确实有些“忙不过来”,但所忙的都是他所钟爱的工作。
自从1995年物理实验室建成之后,他就与它建立了分解不开的感情。他拒绝了学校在教学区后面给他分配的宿舍,直接把家安在了实验楼四层的阁楼里。阁楼只有30多平方米,冬冷夏热,连个卫生间都没有。但他认为上楼就回家(4楼),下楼就是实验室(3楼),工作起来方便,是一块独一无二的“风水宝地”。
每天早上起来,李希云先到三楼卫生间洗漱,再回到阁楼吃饭,然后就下楼开始工作。首先,他要把整个三楼打扫清洗一遍,包括两个大教室、两大间器材陈列室,还有几间办公室。之后,他才到自己的办公室工作,或者看书、写教案,准备给学生们上课,或者在敲敲打打,设计或制作新的实验仪器。
记者在三楼的物理实验室里看到,从实验桌上钉的保护膜,桌下用来放置板凳的三角铁支架,到自制的窗帘自动开关,从来没有修理却依然完好整洁如故的门窗和上百套桌椅,还有那一排排整齐安放的实验仪器,都是那么井井有条而又富有特色。可想而知,这其间凝聚了李希云多少的汗水和心血。
据校长姜成龙讲,一旦工作起来,李希云往往连续几个星期不出实验楼。在寒暑假里,除了吃饭睡觉,他便一头扎在实验室里,忙于桌椅板凳修理,实验仪器改进等。有时还把老伴、女儿、女婿叫来一起帮忙。有人说他“与世隔绝”“不谙世事”;也有人不解地问他为什么这样不图报酬没日没夜地忙?他很少回答人们的质疑,如果实在没有办法,他就憨厚笑笑:“一天天的千万别闲着,闲着会得病的。”
夏天,李希云家里的小阁楼热气腾腾,实验室里也是如蒸笼一样。白天黑夜身处其中,没有空调,没有电扇,怎能受得了?可他说:“夏天多出汗,是身体排毒;一天洗上七八次澡,又可以清理毒素。人们看着我天天‘无私’地劳作,岂不知我是强身健体啊!”
冬天呢?农村的寒风经由破旧的门窗,只吹得屋里外面一样冷,又怎能受得了这份寒?可他还有自己的理由:“干起活来全身暖暖的;干完活往被窝里一钻,又暖暖的。谁说我这里冷?”原来,在最冷的季节,他一直拿着工具,忙他各种各样永远干不完的既需智慧又要体力的“活”呢!
他称自己是一个合格的“木匠和铁匠”
在参观实验室的时候,人们都惊诧于那琳琅满目的实验器具是何以制造出来的?
记者发现,李希云的办公桌上不仅放着课本与教案,还放着他的工具箱,里面有手钻、锯、大大小小的钳子,等等。拉开他的抽屉,里面分别是各种零部件,木质的一抽屉,铁质的两抽屉,还有其他的能用的各种工具零件。这些东西,有些是李希云老师买来的,有些是跟别人要的,还有些是他捡回来的。他称自己是一个合格的“木匠和铁匠”,“身怀绝技”,所有的实验设备和器材几乎都可以自己制造。如果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他就跑去向乡镇上的木匠、铁匠请教。在“如何测量铜丝直径”这一实验课上,因为铜丝价格较贵而又不耐用,为了寻找替代品,李希云试验了十几种材料,从铁丝到棉线,最后才选中了最细的那一种塑料绳。为了制造磁铁黑板,他求人要来小块磁铁,然后在铁板上反复地拆装;仅仅为了黑板上的挂钩,他就整整忙了半个月。从改进实验器材到发明实验仪器,李希云从来没有向学校要过一分钱。
记者发现,实验教室里面的桌子,四条腿下都有一个钉子,地面相应还有四个深浅一致的细洞。钉子插入洞中,桌子上的任何实验仪器都会“稳如泰山”。问及何以能有如此的创造,二庙乡教委主任杨传国感慨万千:“固定实验教室里的这些课桌,用了李希云整整一个寒假的时间。他要先测量距离,在地上反钉4个钉子,然后慢慢将四条桌子腿对准钉子放下。这样,做起来非常困难。学校没有人要求他这么做,但为了学生的实验,他不认为这是自讨苦吃,而是追求人生的乐趣和生活的目的。”
不过,李希云太过木讷,很多素材是记者从他的“牙缝”里“挖”出来的。但如果让他介绍他所创造的产品,就会让你感受到另一个李希云的风采。大凡这个时候,他就会如数家珍般侃侃而谈起来——

用塑料泡沫和彩纸做成的风车,讲述的是蒸汽机作用于螺旋桨工作的原理;旧轴承为轮、两层木工板做成的滑板,溜起来一点都不比真正的滑板差,讲的是“力的作用和反作用”那一课;用蜡粘在溢水杯的杯口处,可以增强实验效果;搅拌水温的玻璃棒换成了塑胶棒,因为玻璃棒易碎;用来测量铜丝直径的铜丝,被改成了细细的塑料丝,因为塑料丝可以多次使用,而铜丝缠绕后会变形,影响下一次的实验;还有万能挂钩,磁铁黑板,光线反映图,凸透镜成像,如此等等,简直令人目不暇接。
李希云之所以改进以及制造这些仪器,一方面是因为乡镇中学比较穷,负担不起这么多次的实验器材消耗;另一方面,那些教学仪器厂生产的很多仪器在实验中的效果并不是很好,这样就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果;还有一点就是很多实验没有仪器,无法做实验。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困难,知识点不理解,成绩也无法提高。只有学生动手去做实验,才能更好地学习、理解课堂知识。李希云老师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乡村的孩子。
陪同前去采访的苍山县教育局王彦锋局长对记者说,二庙乡中学的物理中考成绩在全县一直名列前茅;在前几年的初中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中,二庙乡中学有4名学生获得二等奖。到今天,这个物理实验室已经发展成为了全县第一实验室,在全市也打响了名气。李希云老师成了“市级优秀实验员”,获得了市优秀教学成绩奖,2006年他被评为“苍山县劳动模范”“苍山县师德十佳标兵”,2007年荣获苍山县教育系统“解放思想大讨论”先进个人。但李希云说,这些荣誉可有可无,只有一项——他的物理课被学生们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也许还有一点价值。
“那个老头有点严厉,不过蛮‘可爱’的”
加班没有加班费,发明没有发明奖,购买制作用品自掏腰包,有了成绩怕人表扬。于是,在物理实验里默默无闻工作了12年的李希云,就被有些人看成了一个市场经济中的“落伍者”。但二庙乡中学老师们却说,他绝对是教学改革的一个先行者。
早在1997年,他就个人购买了电脑、打印机等。在学校办公室的书橱里,放着他的《教学用工导用》《物理学习》等教学类、物理知识类等最新版本的书。而且对现在物理教科书的更新换代更是随时关注,他研究的“新时期的物理教学、实验改革”课题,也颇有价值。为总结自己几十年的教学经验,同时也为年轻老师搭建较高的发展平台,以诱思探究教学理论为指导,编写了一套高水平的物理教案。
据张常伟副校长讲,为以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要求,李希云带着几个青年教师,还自费到临沂参加培训。但当记者褒奖这种精神的时候,他却笑笑:“自费是花的自己的钱,学起来会更认真;如果是公费,往往不珍惜。”
对于求教的本校老师、外地老师,他都是“诲人不倦”地给予指导。就连他制作的实验器材,也被外校老师借去了很多。刘宗梅刚刚大学毕业到二庙中学教学物理课时,由于所学的专业不对口,不熟悉物理教学,心里很不踏实。可是,她说:“来到学校后,李希云老师教了我很多,从课上应该讲解的知识点,实验中应当注意的细节,还有学生的提问、反应等等,他都不厌其烦地教给我,使我尽快进入了物理教师的角色。而且,现在我读的书大部分都是李老师借给我的。”
李希云始终把培养青年教师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多年来,他带出的多批年轻物理教师多次获得县级讲课一等奖,全部考入县城中学任教。李希云的理想就是把二庙中学实验室搞成在仪器管理和使用方面都称得上全国最好的实验室。
前不久,因为九年级安排实验操作考试,很多学生没能熟悉要领,经常在吃饭的时间跑到实验室补习,李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予以耐心指导。很多初三的学生说:“那个老头有点严厉,不过蛮‘可爱’的。”
现在,李希云老师虽然不代课了,可是很多学生还是经常带着教材到实验室问题。用他们的话说,老头严肃了些,但是讲解步骤非常严密,有条不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