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坛春秋】搭建通向生活的桥梁——张晓梅老师及其大语文教学圈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0-09-09

采写济南市十九中语文老师张晓梅之前,就已闻知她的“大名”。其主要原因并非从2000年以来她在全国、省、市语文教学比赛中先后五次获得一等奖,也不主要因为她所主持的“构建大语文教学圈”研究成为省十五规划重点课题;而最主要的是她的教育理念的超前性与教学行为的争议性。

“冰凌花”激起学生强烈的诉求欲望

张晓梅老师认为,语文是最富灵性的一门学科,需要真情投入与个性张扬。她从不以一个一本正经的布道者自居,而是将本真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教课时,她不是一个匠气十足的“释疑解惑”者,而是一个激情的初读者。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层面解读文本,共同讨论。有时甚至会泪流满面,语断意连。

张晓梅老师认为,率真与随意是她的教学品格,也是她教学出彩的源泉所在。她所上的最为精彩的课,都没有游离这一“天然去雕饰”的率真状态。

2002年冬季的一天,她出家门时的心情很坏,但走至腊山脚下时,她为雪后的腊山美景陶醉了,心境也变得一片明丽。她想,今天《向沙漠进军》一课的教学一定非常精彩。

走进教室里,阳光已经洒在南面三个窗子的玻璃上,并自然生成绚丽多彩的冰凌花。张晓梅老师不由得惊讶地叫道:“同学们,快看!多美的冰凌花呀!”同学们也争先恐后地呼喊起来:“老师,看这儿多像一大片森林。”“老师,这里像尼亚加拉大瀑布。”“犹如满天繁星。”“恰似高山林立。”……同学们指点着、谈笑着,不由自主地进入到忘我、忘物、忘情的审美境界里。

突然,一个学生大叫一声:“老师,那里开始化成水了。”从这个学生的声音和眼神里,流溢出一种挥之不去的惋惜之情。真的是情随景迁,意随情移,教学灵感突如其来地闪现在张晓梅老师的脑海里,随之便是摇曳着美感体验的脱口而出的提问:“同学们,这像不像一件宝贵的艺术品,在我们面前一点一点地破碎?”

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冰凌花正一点点地融化,滴滴嗒嗒的流水声敲击着每一个学生的心弦。此时张晓梅老师又追问一句:“面对这一美景破碎的过程,你想到了什么?”

一位有些伤感的同学站起来说:“自然界很多美的事物都不是永恒的,有的是那么短暂,犹如昙花一现。如果我们不及时捕捉、发现,它只能在远离人们视野的地方,孤单的呈现着美丽,结束其短暂的生命。”

又一位同学站了起来:“它令我想到我的童年,那么快乐,那么自由。但童年的纯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量,却像冰凌花一样渐渐消失了。我多么渴望回到童年时代,但这正如冰凌花的失去一样,只能是一种美好的回忆了。”

有的同学也开始伤感起来,列举了许多美在不经意间破碎的实景实情。于是,悲怜情怀在同学们心间流转回旋起来。

不料,一个同学却突然发表了一段“另类”的话语:“我没有大家这么忧郁。我看此时的冰凌花又呈现出另一种美。它在流动,它在变化。冰凌花的生命并没有结束,而是变成了更具生命力的水。”于是,学生的激情议论又有了新的指向。

高潮迭起之时,张晓梅老师话锋一转,让学生就以《冰凌花》为题,作文一篇。

刘勰说:“情动而辞发。”一篇篇美文就在激情漾溢中沛然而出。

既定的《向沙漠进军》课堂教学目标没有实现。从传统的观点看,张晓梅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但她随景随情随人随事为自然流动的课堂之水添了一线生机。而生机盎然处,恰是特定情景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倾诉欲望,丰富的联想和玫丽的想象拓展了他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单亚飞、郎梦盼同学对记者说,张老师的课和她本人一样,率真而自然。听她讲课,如饮甘泉,如沐春风,同学们往往不同自主地同她一起投入课文意境之中,悲其所悲,乐其所乐。

有专家指出:我们的课堂缺少阳光、缺少空气、缺少生命。张晓梅老师就是让灿烂的阳光照耀课堂,让清新的空气吹进教室,让生命的活力还原学生。从而让语文课,特别是中学生,生机勃发,生命璨然。

《登山有感》引发争议

2002年12月,临沂。

山东省创新教育课堂教学专题研讨会上,张晓梅老师执教的一节语文活动课《登山有感》,在与会者中引起争议:有人称其背离了语文教学的轨道,有人说其步入到教学改革的深层领域。

登山实有其事,发生在这次活动的前两周的一个周四下午——

当时正值语文活动课的时间,张老师带领她实验班的学生去爬马鞍山。行至山下,张老师简明扼要地交待之后,各小组开始自由爬山。同学们一边爬山,一边欣赏沿途美景,最后“会师”于山顶。看着一个个兴味正酣的孩子们,张老师突然提出一个问题:“下山的时候,我们是原路返回,还是另辟蹊径,来一次探险活动呢?”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地高呼着:“探险!探险!”“OK!”张老师话声未落,同学们便已开始探险之旅了。几乎是在没有人走过的山路上披荆斩荆而行,而也正是这种全新的尝试,同学们有了特殊的兴致。此路不通,另寻他途;摔倒在地,重新爬起。时间悄然从身边过去,夜色渐渐笼罩了山野。遥望泉城,早已灯光闪烁。仍在迷宫似的山道上艰难行进的同学们已没有欢歌笑语,紧张、惶恐、不安向每一个同学袭来,求援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张晓梅老师。此时的张老师成了稳定“军”心的核心人物,她冷静地分析之后,确定了下山路线,带领着大家,手拉着手,唱着歌向山下走去。

当张老师把学生安全送回家的时候,已是晚上8点多了。此前一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她家的电话就已成了爆打不断的热线电话。校长和一些家长已经“兴师问罪”,向她要人了。

第二天语文课上,张老师让学生就下山迷路晚归一事展开讨论。同学们争先恐后而又真情告白地谈了当时丰富的心理历程,以及回家后与家长的特殊对话。女生王湲对记者说,迷路延长了归途的时间,但却显示了同学之间的团结与友爱。一个女生摔倒了,马上就会有几个男生伸出援助之手。她说,这个活动将同学们的心连在了一起,称得上是一次精神之旅,将永远珍藏在同学们的心里。

这次专题研讨会上张老师执教时面对的虽是没有登山经历的临沂六中学生,但她那简要而生动的精典“回放”,却将同学们带进了那个特定的情境之中。随后,张老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一、带领学生走崎岖小路,错了吗?是否太冲动了?二、探险的经历带给学生的是什么?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三、为确保安全,怎样才能把危险因素降到0?

张老师要求学生分组合作深入探究以上问题,并有明确分工:主持讨论者一人,书记员一人,中心发言者一人。由于命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他们的讨论异常热烈。加之教师的适时点拨,激情的发言中内蕴的是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张晓梅老师认为,母语的学习过程,首先是一个丰富语言学习者的精神体验和形成个性生命的过程,是走向大自然、深入大社会的大教育活动。而封闭的语文程式与语文知识本位,牢牢地将学生的视野框在了教科书和课堂里,最富生命意义的情感体验、观察社会的特殊感受、塑造完美人格的精神培育都被切断了根系,枯竭了源泉,所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学生思想的贫乏苍白,情感的贫弱无力。张老师说,她教学的目的就是将困居笼中的小鸟放归到无垠的天空,令它们自由洒脱地翱翔,让其拥有饱满的生活激情和崇高的责任感,从而使语文教育返璞归真,恢复自然。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她的这节课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生命活动过程,在个性飞扬和激情喷涌之时,同时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而师生双方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更加凸显了对于生活的认知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更广阔的时空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电脑公司招聘大会”登堂入室

张晓梅老师认为,生活犹如浩瀚无垠的海洋,蕴藏着丰富的智慧和宝藏。所以语文教学没有理由把生活拒之门外。学习主体富于想象和情感,是集生活、学习、审美为一体的完整的活生生的人。语文教师就是经由语文教育去实现学生人生价值的富有创造性的专业实践者,语文教学则是这一个个生命个体所进行的具体而又丰富的生命活动。而生命的本源就是生活,语文教学的生命力也来源于生活。因此,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应该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语文活动课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张晓梅语文教学的大雅之堂。

《电脑公司招聘大会》便是张晓梅老师上的一堂颇具特色的语文活动课,她的学生赵磊和宋禄楷同学向记者叙说的“招聘”的整个过程----

黑板上写着赫然入目的“电脑公司招聘大会”八个大字,墙壁上则贴着充满创意的各种电脑公司的宣传海报。张晓梅老师“摇身一变”,竟成了一个多栖之人:一会儿是沉着冷静的招聘大会的总负责人“张总”,一会儿是“狡猾世故”的冷饮摊小贩,一会儿又成了笑容可掬的主持人。学生角色也有了新的定位,5人系应聘人员,4人为负责打分的评审团代表,1人为负责协调的人力部长,其余均为来自各大电脑公司的董事长和经理。就是课桌椅的排列也一改常规,分两行呈马蹄状围绕着中心发言席。

招聘活动拉开帷幕之后,先是进行“一分钟陈述”:“应聘者”言简意赅地介绍个人简历、特长、业绩等情况。对于语言新颖、富有创意的应聘者,评审团不但打了高分,还进行了精典的评点。

第二是两分钟演讲。主持人首先提出要求:“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说,人才、机遇、财富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你是电脑公司的总裁,你将把哪个因素放在首位?”对于观点明确、有理有据且仪表大方、表达清晰的应聘者,评审团在打了高分和作了评点的同时,淘汰了两名略逊一筹的应聘者。

第三是问题情境。三位脱颖而出的应聘者在冷饮摊买了一瓶饮料,但刚喝了两口,就发现里面有一根头发。他们在维护自己的权益方面,与扮演冷饮摊摊主的张晓梅老师进行了口枪舌剑的较量。摊主的随机应变,学生的机智敏锐,将应聘活动推向了高潮。

第四是评审团宣布决定。聘请何人作为员工,适合哪种岗位,理由充分,令人信服。

第五是四人一组拟写聘用启事。

第六是宣读聘用启事。

张老师把常规教学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巧妙地渗透在应聘程序的六个环节中,训练了同学们当众的演讲能力,发表观点、意见的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等。同时,同学们更感受到迎接挑战的快乐以及师生间、生生间民主交流的娱乐,体验到竞争与合作解决问题的乐趣,以及对充满机遇、充满挑战的未来社会的心理向往。在整个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变了,职能也变了,同学们的地位变了,知识的呈现方式变了,学习的环境、氛围变了。

体验才是语文教学最具潜隐功能的教学方法

在张晓梅老师看来,体验才是语文教学最具潜隐功能的教学方法。在特定的生活情境里,它会“于无声处”在心灵深处养育学生的人文精神。于是,语文活动课就成了通向生活的桥梁。张晓梅老师将这一体验分解成三个阶段目标,进而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融合。

第一阶段:把生活的内容纳入课堂 

模拟现代生活的特定情境。有《电脑公司的招聘大会》剑拔弩张式的现场感;也有《激情创业》的创意飞采----有人要开一家以中学生为服务对象的摄影棚,就请同学们谈谈各自的高见:怎样实现个性化服务?怎样展现青少年风采?学生话语中折射的是一种全新的消费理念,经历的是一个展示我的激情创业机会。

将亲历的体验、困惑、矛盾变成话题展开讨论。有《登山有感》的心理勾画,也有《冰凌花》的神思飞扬;有以课本为题材学生自编自演的《小桔灯》《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小品、课本剧,也有以学习生活为题材的《我们手中的纸和笔》;有学生自己出题,自己组织,旨在挑战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的《超级新闻联播》,也有将社会各界人士请进课堂的《心连心,面对面》式的现场主持活动——

《我们手中的纸和笔》是由学生自己组织策划的一次成功的语文活动课。同学们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聘请曾获全国书法奖的高云龙同学为嘉宾,为同学们讲述了书法的历史、书法艺术赏析、书法历史故事等等,使全班同学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一活动的开展,也使高云龙同学成了十九中无人不知的书法“名人”。

《心连心,面对面》是师生共同策划、组织的一次大型语文活动课,以认识社会、面向生活为主题。全班同学组成八个小组,分别请到抗美援朝老战士、推销员、电影演员、公安交警、校长、大学生等社会各界人士,来到学校班级,参与同学们的活动。他们围绕自己的工作经历确立栏目,组织话题,以做电视栏目展播等具有创意的表现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话题讨论。在活动中,同学们敞开心扉,与这些大朋友真诚面对。说至动情处,同学们甚至流下了激动得眼泪。

这些活动虽由老师引路,但培养的是学生自己主持、设计、组织活动的多方面的能力。

第二阶段:从课堂走向生活

开展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课,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等教育资源,让学生们在生活中感受、体验、学习,如“观察社会,体验人生——亲历农贸市场”,“泉城广场听老济南的故事”,“卖报的甘与苦”,“从古文化市场看历史文化”,“细雨中,植物园里觅诗请”,到济南市图书馆聆听老专家作“济南泉文化”讲座……

这一阶段的活动与体验性作文改革联系起来,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据杨娟同学讲,张晓梅老师同学们走进自然,认识生活,认识社会,改善了学生思维的苍白、贫乏,情感的贫弱无力;引导学生捕捉亲身体验和情感体验中的闪光点,使大家具备了感受生活的能力。于是,充满真情的佳作纷涌迭出,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俯拾即是——

“她年轻漂亮,乌黑的秀发上别着一枚精致的发卡,上面蒙着一层尘土……”(《站在白色大棚下》:亲历农贸市场语文实践活动中对人物的刻画。)

“那张纸上布满了尘土,不知被多少人踩了多少脚,从那堆叠的鞋印就可以明显分析出来。我望了望滕菲菲她的脸上呈现出少见的无奈与反感,我也何尝不是……”(《对面的女孩看过来》:我做环卫工人实践活动中的心理刻画。)

“她用了好几次的一个词始终让我铭记在心,那就是------根本,的确,济南的变化根源来自于人民的发愤图强,济南的“根本”也永远让老一辈人铭记在心 ……”(《走进老济南》:泉城广场听老济南的故事活动课中学生的所思所想。)

“我一下一下为妈妈揉着脚,我感觉有水滴滴落在水盆里,荡起了一圈一圈的涟漪。我抬起头,迎住了妈妈含笑的泪光……”(《妈妈的眼睛》:我为妈妈洗脚活动中的真情实感。)

体验性作文让同学们具有了接触自然、社会、人生的更多机会,拥有了写好作文的丰富素材。赵宏伟同学将同班的一些作文交给记者,令我感到这一改革已经让学生作文走出了“言之无物”、“言之无情”、“言之无义”的尴尬之地,步入到文采蜚然、情理俱下的天然境界。

第三个阶段:研究性学习

这一阶段重在激发学生探索深层问题的兴趣。“狮子文化研究”、“舜文化”、“济南泉文化研究”、“四川多名士之现象研究”等课题研究,对于初中生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对这些问题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老师的指导,确立为研究课题,并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究。在“狮子文化研究”过程中,同学们对中国的图腾文化、中国的发展历史、中国的民族精神都有了新的认识,并受到了中国文化的陶染。学生学习了郭沫若先生的诗歌,由崇拜先生到追寻先生成长的足迹,进而发现了在四川大地涌现出的从古至今许多的名人。在查找资料、潜心研究的过程中,与四川这片神奇的土地也结下了深深地文化情结。于是,水到渠成了确立了“四川多名士之现象研究”这一课题研究。

研究性学习没有硬性的成果指标,研究本身就是目的。所追求的是研究过程中学生智慧的燃烧、精神的拓展和心灵的飞翔。

创设生活情境,走进生活现场,享受语文与生活融合之美,感受教师与学生自由对话的愉悦,陶醉于精神、情感与审美的交汇碰撞之间,使张晓梅和她的学生拥有了一种幸福莫名的语文情结。

经典名著阅读走进正式课堂

张晓梅老师非常认同朱永新教授的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所以,她极为重视学生的阅读,特意开设了经典名著阅读课。

经典名著包括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以及在中外文学发展史上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名家名作。具体设计是利用两周一次的经典名著阅读课,师生互动,就自主阅读中感兴趣的人物、情节、语言或疑难展开百家争鸣式的讨论。

张老师为学生规定了阅读的进程,保障每天一小时的读书时间,并帮助学生制定了阅读计划。她非常欣赏陶渊明“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读书方式,并称其是读书的至高境界。为了提高阅读速度,扩大阅读范围,拓展阅读视野,她教会了学生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欣赏文学作品不要求面面俱到,而是注重体验、感悟,初步让学生领悟作品的内涵,并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以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进行审美评价,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同时,邀请资深专家就作品所涉及的主要问题作专题讲座,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爱因斯坦说过,不能光读现代作品,还要读古典作品,人才能深厚。张晓梅认为,《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并点亮了她审美的眼睛。为此,她规定《红楼梦》为这一学期的阅读书目。每周阅读十回左右,预计5月中旬读完。她还邀请山东大学教授为学生开设红学讲座,让学生从一个更高的层面窥到了这一名著人性的多维的世界。

她的阅读课的设计着意于体现大语文、大阅读的观念。在阅读名家名作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并进而形成初步的历史文化观。

张老师说,精典名著阅读未必能对学生未来选择职业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他们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情感、语文能力却是长久的、稳定的。学生将由此爱上读书,学会审美,形成对灿烂文化深深的依恋,并具备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终身语文学习的能力。李梦卓、高梦影等同学们在接受采访时,记者已经充分感受到她们对于精典阅读的一往情深,诗化语言的表述携着真情与激动,表达了对于老师的深深敬意。

张晓梅老师在“构建大语文教学圈”的省级十五规划课题研究中,已将经典名著阅读课、语文活动课和国家规定的阅读课一样,正式作为语文课程编入课表。三足鼎立之势已经形成,并各自焕发出了卓然的光彩。

张晓梅老师如是说:“撩开语文的面纱,她是那么生动可人!”

(原载于《教坛春秋——20位中学教师的境界与智慧》,陶继新 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5月第1版。)

陶继新

taojixin6789

点击上方“xxx”关注我们
读书在没有充分的知识作为前提的情况下,即使行了万里路也不过是邮差而已
戳上面的蓝字关注我们哦!

请输入标题

请输入标题

↑ 点击上方“xxx”关注我们
↑ 点击上方“xxx”关注我们
↑ 点击上方“xxx”关注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