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宽基教育纵横谈】人生不能丢失的东西——“宽基”的教育特点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0-09-09

编者按:能力、心理、道德是“宽基”的主要教育特点。人不能没有能力,若没有能力,干啥啥不行,到头来只是“废物”一个。所以“宽基”从人的长远利益着眼,培养学生自学、自律、自我管理。而一个人的能力再大,如果心理不健康,道德低下,这更不能说他是一个健全的人。“宽基”一笔点破,必须从学生的心理出发,狠抓道德教育。他们利用“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在成就别人的同时,也在成就者自己”这两个命题,时时为学生 “充电”。校长王念强和陶继新先生在对话中抓住“宽基”的教育特点,向我们展示出“宽基”教育的亲和力,句句在理,事事通达,感人肺腑。

一、能力培养

【王念强】让“人”成为“人”任重而道远。“地球是平的”,一个属于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时代亦将到来。即使从社会视角来分析,后工业时代的社会背景之下,“人”由工业时代被深深失落的状态下重新找回了自我。香港大学程介明教授曾对这个时代的人的素质与应对社会的能力结构作过如下的分析:

  ◇ 能够有效地交流沟通

  ◇ 有足够的应变能力

  ◇ 能够在团队中工作

  ◇ 灵活的人际关系

  ◇ 乐于解决难题

  ◇ 有分析和概念化的能力

  ◇ 能够承担责任

  ◇ 有自我反思的能力

  ◇ 有自我管理的能力

  ◇ 有创造、革新和批评的能力

  ◇ 有随时随地学习新事物的能力

  ◇ 有跨越不同行业的能力

  ◇ 有跨文化流动的能力

  ◇ 个人必须为不确定的前景与不安全的现状做好充分的准备

  可见,这是一个人与人之间密切相关的时代,不再是人与机器、人与技术非人性存在的时代。如果说,工业社会可以通过一技之长来维持生计,那么,新的后工业时代则要求每一个人都要有复合的能力,而且蕴含其中的道德能力、人格能力也具有了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工业社会曾经将“人”彻底失落了,而后工业时代不仅重新寻回了“人”,而且使“人”成为一种社会发展的“可能”和“必需”。这是一个有了“人”并且依赖于“人”而发展的时代,这是一个更加关注个性的人的时代。道德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也必将更多地具有了人性归属的特质。我们要让学生经历宽阔的学习经历,压缩传统意义的课程,扩大社会责任、创新能力、道德操守、人际交往等丰富的学习生活,培养人生价值观。在学习体验中培养未来需要的有自学、自律意识的人,有责任感、善于自我管理的人,那种有成功欲望的人。

在与港澳台及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各地教育交流考察中,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世界各国都在反思本地的基础教育。如日本提出了“轻松宽裕”的教育改革目标,于2002年4月颁布实施《学习指导要领》,在《要领》中特别强调贯彻“基础”和“基本”,尤其在小学、初中阶段,“基础”和“基本”包括: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学习欲望、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思考力、判断力和表现力等方面。《学习指导要领》作为日本基础教育的规范性纲领,其核心也体现了“宽基”的目标。在法国,中小学教育加强了同企业界的联系,力图改变学校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状况,促进知识与能力的相结合,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体现了其教育改革系统化与整体性的价值追求。纵观世界各国教育改革趋势,迫使我们重新思考“基础”一词的含义。我们的教育应该是直面学生的基础性发展,结合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看“双基”问题,用全新的视野审视“双基”,赋予“双基”更丰富和更具时代特征的内涵。简单说就是通过知识学会,培养会学的技能,进而形成举一反三持续发展的能力。

【陶继新】香港大学程介明教授分析非常精辟,很是值得我们深思。比如“个人必须为不确定的前景与不安全的现状做好充分的准备”就说得特别好。宇宙浩渺无涯,地球在宇宙上只是一个点,而任何人,在地球上只是沧海一粟。这说明了任何人的生命的不确定性。事实上也是如此,任何人,几乎都不可能永远成功,也不可能永远失败。成败缘于个人奋斗与环境等,可是,偶然性也是无处不在的。在美国,有人说,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更多在于或然性,即我们常说的偶然性。当然,这未必完全如此,可却有其可能性。比如我的上小学、中学,我的被批判,我的上大学,到曲阜师范工作,再到山东教育社工作,退休后的更高层次的生命状态,有自我奋斗的原因,可有的时候,也往往因为一个契机,一次偶然的机遇,改变了自己原有的生命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有充足的心理准备,不然,某些或好或坏的情况出现的时候,你就有可能出现问题。当然,有的时候是没有心理准备的,即使出现了,也要积极面对。所以,我取得再大的成功,也绝对不沾沾自喜,而是视之自然;我遭遇再大的打击,也不垂头丧气,而是泰然处之,继续努力。这种优质的心灵状态,恰恰是我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

赵本山退出央视蛇年春晚后,有记者采访他,他说了下面一段话:“说实话,你在这个土地上,随时都等待着一些辉煌和不幸发生,最高贵和最卑贱的事你都会遭遇,光环和屎盆都有可能扣到你的头上。至少我现在很少想象我将来会有什么悲惨的事情,我也有很多心理准备。人生就是这么一个事情,在这样一个时间里,摊上什么都是很自然的。不用去设计和向往哪些事情的发生,真发生了你用愉快的方式去接受就完了,这样才能活。否则你一身光芒,突然一天就蹲牛棚里去了,你怎么办?我至少瞅着这些不陌生,因为这些地方我都呆过。”读了赵本山的这段话里,他的形象突然在我眼前高大起来。是的,他不是说着玩的,这是他几十年生命的感悟,其中有着智慧与哲理。老师,甚至包括学生,可以有美好的理想,也应当为之去奋斗;同时,也应当做好失败甚至是惨败的心理准备。而且,当下的失败,也许正是未来走向成功的一个序曲。所以,我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他们应当像您前面说的那样,心胸要像“大海般的辽阔”。这样,他们就会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就会有一个相对美好的人生。

二、心理素质培养

【王念强】与您对话如同享受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您的现身说法和举的事例,说明了心理育人的重要性。臧晓霞老师就是我们学校心理育人的代表,她自费学习心理咨询课程,取得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资格。从2002年起她就申请在学校开设了团体心理辅导课,从最初的心理游戏,到现在的“心语课”。臧老师现已是全校同学心目中最可依赖的朋友,每周三是学生们盼望的日子,因为这一天的下午心灵小屋定期开放,臧老师会如约在这里倾听来自于每个学生的心灵故事。如今,“心语课”已成为学校固定课程,以心语课程和心灵小屋咨询活动为载体,并逐渐探索形成了“创设情景—心灵感受—自助体验—互助提高—生活实践”的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模式。她自编《心理游戏教材》寓教于乐,在游戏中让学生学会规则,学会合作,学会独立,学会坚强;心理健康教育小报《心灵小屋》每周一期,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帮助学生解决烦恼;通过“心灵绘画”,用专业的角度了解孩子的情绪变化;创立qq群,为学生、家长解惑答疑。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随时疏通心理障碍,为自己创造一个坦荡、豁达、充满爱心的美好心境。

臧老师自己的心理育人做得有声有色,而且不断把她的经验分享给大家。指导老师们解决了不少教育中的大问题。还有在一次班主任论坛上,我们看到了一张特别的奖状,证书的主人杜老师说,这是她所有获奖证书中最最珍贵的一张,因为这张奖状是杜老师的一个学生颁发给她的。这个学生是个身高一米八的大个头,个性强、脾气倔,敢在课堂上拍着桌子大喊老师的名字,欺负起同学来能把人提起来再扔到地上。为此,杜老师经常找他谈话,可他总是把头扭向一边,紧闭嘴巴,一个字也不说。当时杜老师认为自己凭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一定能解决问题,但是当面对他一次又一次出的难题,杜老师真感到束手无策。杜老师把这个问题交给了学校班主任艺术研究会,发现很多老师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论坛中臧晓霞老师说,心理学中有一种心理绘画测验——“房树人心理测试”,就是让学生在一张纸上画房子、树、和人物,通过图画来了解孩子的个性特征,还可以了解孩子行为的动机、孩子与家庭成员的关系,以及孩子对世界的感受和认识。例如有幅图中就表现出这个孩子的攻击性很强,但是很封闭,心理上缺乏安全感,渴望与人交流。在对待脾气暴躁的孩子或不善言谈的孩子时,这种绘画测验就可以作为一种辅助的教育手段,通过他们图画来慢慢走进他们的内心,找到症结所在。之后,杜老师真的采用了这种方法,并验证了这一点。该生就是因为家长不够关注,导致爱的缺失,以欺负同学等行为引起别人的重视。这与杜老师在平时了解到的情况是非常符合的。于是杜老师对症下药,为稼祥量身订做了一套教育方法,从那以后,稼祥还真是发生了很多的转变。原来爱欺负人,现在因为把他推荐到了学校田径队,他把力气都用在了投掷训练上,还经常为班里干一些力气活。现在他已经毕业,而且已经成为山东黄金男篮的三线队员,真的找到了自己的方向。这个案例不但让杜老师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而且研究会还总结归纳出适合这类孩子的教育方法:1、通过画“房、树、人”的心理分析图,找到问题的根源。2、与家长沟通,引导家长与孩子科学交流。3、特设几个服务岗位,进行正确的行为引导。4、与学生深入谈心,及时排解不良情绪。 心理育人为老师提供了很多巧妙地方法,让大家真正找到了一条通向学生心灵的路径。

【陶继新】不少学生出现问题,甚至有的老师认为的思想品质问题,好多都出在心理上。如果误将心理问题当成思想品质问题,不但解决不好问题,还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发展。臧晓霞老师是深得其中奥妙的。她不但学到了心理学的知识,更有了解决问题的智慧。其实,再好的理论,如果不与实践结合,都会成为空中楼阁、天上浮云。相反,如果将理念应用于实践,才能产生解决问题的智慧。臧晓霞老师为很多孩子解除了心理上的问题,同时,她也由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某种程度上说,她也是幸福的。因为她看到了孩子的变化与成长,也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与发展。我认为,臧晓霞老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专家,说不定哪一天,她还会从胜利大街小学走到全区、市里及全省全国。

臧晓霞老师从2002年起她就申请在学校开设了团体心理辅导,肯定会耽误她很多时间,甚至有的时候会是辛苦的。可是,她是自愿的,甚至是以苦为乐的。这说明什么问题?一个教师的良知与责任感。她看到了存在于孩子身上的诸多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有效地解决,就会越积越多,甚至酿成很大的问题。而且,在她的身边,形成了一个团队,于是,更多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则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这令我想到了您的“宽基”教育。臧晓霞老师的这些工作,不是份内之事,可是,她却认为这就是应尽的义务。在她看来,教师的工作,有的可以量化,有的是无法量化的。某个教师一周教6节课,有的教12节课,是有量的不同的。可是,即使如此,如果备课认真程度不一样,爱孩子的程度不一样,教学效果也是不一样的。而再推而广之,做一些人们看得见甚至看不见的份外工作呢?就更难量化了。可是,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是不会考虑有没有量化这个指标的,是不会考虑自己是不是“吃亏”的问题。因为能够更好地尽到自己的责任,不但不是吃亏,还是沾光,多干了,干“宽”了,才能真正有效地提升自己,也才能真正让学生受益。

三、道德品质培养

【王念强】您谈到干“宽”了是“宽基”思想内化到实践中的体现,又使我想起“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在成就别人的同时也在成就着自己。

人在世上,难免都会遇到困难。此时,如果你向身处困境中的人伸出友爱之手,给他善意的帮助,他不但会乐意接受而且会心存感激。当然,要帮助他人,你就要付出一些劳动,或是受到一些损失。但从长远利益来看,这点付出和牺牲是完全值得的。

中国有句俗话:“与人方便,自己方便。”读到过这样一份材料:很多年以前,有两个穷小伙子在斯坦福大学半工半读,非常困难。这时候,大钢琴家伊格纳西·帕德鲁斯基请他们帮忙举办了一场独奏音乐会,并将音乐会所得的1600美元全部作为酬金给了他们。一战结束后,帕德鲁斯基担任了波兰总理。当他为成千上万的饥民四处奔波时,只有一个人,即美国食品与救济署的署长郝伯特·胡佛在第一时间伸出援助之手。一吨吨食品运到了波兰,救了饥民。后来,帕德鲁斯基总理在巴黎见到了胡佛,向他表示感谢。胡佛回答说:“不用谢,完全不用。帕德鲁斯基先生,有件事你可能忘了:早先有两个穷大学生很困难,但您帮助了他们。其中一个,就是我。”这真是“善因出善果”啊!

退一步来说,你帮助了别人,即使他不报答你,也绝不会做与你不利的事情,而这又何尝不是对你的一种帮助呢?哈默在成为美国石油大王之前,曾一度是个不幸的逃难者。有一年冬天,他随同伴流亡到一个名叫沃尔逊的小镇,并认识了善良的镇长杰克逊。一天,冬雨霏霏,镇长门前花圃旁的小路成了一片泥淖。于是行人就从花圃里穿过,弄得花圃一片狼藉。哈默替镇长痛惜,便不顾寒雨淋身,一个人站在雨中看护花圃。这时,出去半天的镇长笑盈盈地挑着一担炉渣回来了,在一头雾水的哈默面前从容地把炉渣铺在泥淖里。结果,再没有人从花圃里穿行了。镇长意味深长地堆哈默说:“你看,关注别人就是关注自己。有什么不好?”从镇长的话中,哈默领悟到:每个人的心都是一个花圃,每个人的人生之旅就如同花圃面前的小路。生活的天空不仅仅是风和日丽,也有风霜雪雨。那些在雨露中前行的人们如果能有一条可以通过的路,谁还愿意去践踏美丽的花圃呢?

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这是人际交往中的一条基本规律。从这一意义上说,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陶继新】“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说得何其好啊!我就有切身体验啊!我也有一个故事与您分享——《一杯牛奶的故事》。

以前,有一个生活贫困的男孩为了积攒学费,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傍晚时,他感到疲惫万分,饥饿难耐,而他推销得却很不顺利,以至有些绝望。这时,他敲开一扇门,希望主人能给他一杯水。开门的是一位美丽的年轻女子,她却给了他一杯浓浓的热牛奶,这令男孩感激万分。许多年后,男孩成了一位著名的外科大夫。一天,有一位患病的妇女病情严重,令当地的大夫束手无策,便被转到了那位著名的外科大夫所在的医院。外科大夫为妇女做完手术后,惊喜地发现她竟然是多年前,在他饥寒交迫时,热情地给过他帮助的女子,当年正是那杯热奶使他又鼓足了信心。结果,当那位妇女正在为昂贵的手术费发愁时,却在手术费单上看到了这样一行字:手术费——一杯牛奶。

这个女人把给这个年轻人一杯牛奶的事早已忘到九霄云外了,她只不过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可是,这个年轻人却一直记挂在心。你对别人做了一点好事,他们也会有回应,即使没有回应,你心里也会因做好事而愉悦、而安然,这是健康的修心养性术,更是人生和美的心灵境界。一个人如果心存感恩,那么在他的世界里一切都是美好的。

其实,我自己也有切身感受。我们村有一个小偷兼乞丐。他曾是一个军人,迫不得已才走到这条路上来的。他一般不在自己村要饭与偷盗,可是,有的时候,迫不得已,也偶然为之。当然,他是在村里最不爱欢迎者。几乎到了所有的家里,都会受到喝斥。不过,他到了我的家里,非但不被歧视,我还会热情地请他坐下与我一同就餐。当时也有近亲告诫我说,小心啊,他会偷你们家里的东西的。我说,不会吧?他真是走投无路才这样啊!

1970年暑期,我被关在村小学里接受批斗,而且一天天升级,几乎每天遭受皮肉之苦。古历七月四日晚上,阴雨已经下了很长时间,大约到了12点的时候,我被一个轻轻的声音唤醒了。睁眼一看,正是我们村里那个小偷兼乞丐,他低声对我说:“继新,他们(指那些批斗与打我的人)都在楼上打牌,让我临时看着你。你赶快跑吧!不然,他们会整死你的!”我紧紧地握住他的手,好久没有放开。后来,在他的催促下,才迅速地跑出屋门。当夜,徒步七八十华里,跑到郓城一个同学家。第二天,就坐小船过黄河,在河南省拉起了排车。大多是从河南省的鹤壁装上煤炭,再拉到郓城西部卖给某些砖瓦厂。这一拉,就是三年。即使春节,也是拉着车子,独自行走在河南与山东的路上。

可是,如果我没有逃跑的话,命运简直不敢想象!正是这位被人们视作小偷兼乞丐的“卑贱”之人救了我。不过,如果平时我对他也是见之如恐不及,甚至喝斥与谩骂的话,他是绝对不会帮我这个大忙的。

经历过这件事后,我的心里就有了一个根深蒂固的想法,就是您所说的“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即使对我恶言相加甚至攻击谄害者,也绝对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还是能帮助的就帮助,不能帮助绝对也不攻击他。这也不是什么高尚,只是悟出一个道理:你攻击别人的时候,其实也在攻击自己。王蒙有一段话说得非常好,他说:“人际关系永远是双向的,学人者人恒学之,助人者人恒助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同时,说人者人恒说之,整人者人恒整之,害人者人恒害之,耍人者人恒耍之,虚伪应付人者人恒虚伪应付之。”看来,即使为了自己,也要“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啊!

详见《宽基教育纵横谈》,陶继新、王念强  著;福建教育出版社。

陶继新

taojixin6789

点击上方“xxx”关注我们
读书在没有充分的知识作为前提的情况下,即使行了万里路也不过是邮差而已
戳上面的蓝字关注我们哦!

请输入标题

请输入标题

↑ 点击上方“xxx”关注我们
↑ 点击上方“xxx”关注我们
↑ 点击上方“xxx”关注我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