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胜利大街小学连年喜获丰收,让人“眼馋”。同行们惊讶它!看似平常,为何竟如此辉煌?这篇对话从五个方面,阐述出它的硬功,解开了它的谜底——不同观念,不同做法,不同结果。“宽基”一竿子插到底,把教育的真谛、教育的特色、教师的发展……打捞而出,亮在人们面前——“爱是教育的前提,是教育的支撑”。如此同时,让我们体会到陶继新先生感人至深的话语:“宽基是让人过得更加幸福的一种教育,因为它关注了人的心灵自由和身体健康及其审美追求。” 一、如何面对困难,解决困难 【王念强】您刚才的一席话让我想起了这样一个故事:成长是一种蜕变,经历了磨难才能破茧而出。一天,一个农民的驴子掉到了枯井里。那可怜的驴子在井里凄惨地叫了好几个钟头。农民在井口急得团团转,就是没办法把它就起来。最后,他断然认定:驴子已经老了,这口枯井也该填了,不值得花这么大的精力去就驴子。 农民把所有的邻居都请来帮他填井。大家抓起铁锹,开始往井里填土。驴子很快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起初,他只是在井里恐慌的大声哭叫。不一会儿,令大家很不解的是,它居然安静下来。几锹土过后,农民终于忍不住朝井下看,眼前的情景让他惊呆了。每一铲砸到驴子身上的土,它都做了出人意料的处理:迅速的抖落下来,然后狠狠地用脚踩紧。就这样,没过多久,驴子竟把自己升到了井口。它纵身跳了出来,快步跑开了。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惊诧不已。 其实,生活也是如此。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会如尘土般地落到我们的头上,要想从这苦难的枯井里脱身逃出来,走向人生的成功与辉煌,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将它们统统都抖落在第,种种地踩在脚下。因为,生活中我们每遇到一个困难,每一次失败,其实都是人生历程中的一块垫脚石。 我们遇到过无数的困难,现在回想一下,每解决一个困难,都是对个人的能力、视野的有效提升。一个人如果总是一帆风顺,这个人的能力发展肯定会遇到问题的。多年以来,我挑战困难的第一大法宝是学会寻找新的突破口;第二大法宝便是坚持不懈;第三大法宝便是凝聚集体的智慧攻克一个个难关。是这三大法宝让我拥有了信心和力量,多年的坚持,也让我逐渐成长成熟起来。 【陶继新】这个故事太有哲理了!不过,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想,这个驴子不是迅速将土抖落下来,然后狠狠地用脚踩紧,而是任凭土掉在自己的身上,不用多久,它就会被活活埋死。世间的人,有的和这只驴子一样聪明,有的比这只驴子还要聪明,可有的,则比这只驴子愚蠢得多。其实,只要是人,只要生在世上,就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对困难,有的束手无策,怨天尤人,裹足不前,结果,被困难吓倒了,自己成了困难的俘虏。一次如此,次次如此,就会在心里栽种下一种消极的思维种子:困难是可怕的,我是解决不了的,我的人生就是如此惨淡,甚至一生都是痛苦的。可是,有的人不是这样,遭遇困难的时候,感到这是自然的事情,以至将其作为锻炼自己的一次机会,积极智慧地解决困难,并享受破解困难的心灵愉悦。一次如此,次次如此,结果,所有的困难,都成了自己人生飞跃的一种砝码。当然,在这种心里也会栽种下一种思维,那就是困难非但不是可怕的,而且是有用的,解决困难不但是有趣的,而且是可以提升自己心灵指数与智慧能量的。 和您一样,我也遇到过很多困难,有的甚至在一般人看来无法逾越的困难,甚至是极其不可忍受的苦难。可是,一次又一次,我安然地度过去了,它不但让我有了破解困难的勇气与智慧,也让我在死里逃生中感受到人生的变幻莫测。有的,是人力不能改变的;可是,大凡人力可以改变的,即使非常难非常苦,只要去改变它,就一定会有收益。苦与甜是相克相生的,难与易也是相克相生的。孔子说:“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没有难哪有获,没有难哪有仁? 二、“三个研究会” 【王念强】这样的对话就是人生的洗礼!梅花香自苦寒来,我深有体会。工作中不乏这样的事,比如对教师在学校中的定位就是很好的例子。实事求是的说充分意识到了教师在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中的灵魂作用也是不断践行的结果。 您多次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对学校的三个研究会不陌生,他们对学校的发展可是功不可没。这是我们团队达成的共识之一“教师第一,适性发展”。“宽基教育”需要宽宏的胜利之师作为发展保障,3个研究会是老师们自发成立,即青年教师致远会、胜利名师研究会、班主任工作艺术研究会三大教师学研型组织。效果非常好。他们不定期举行青年教师读书论坛、胜利名师行知论坛、党员行政人员先锋发展论坛。这支队伍有着自己的标志:坚持举行“读名篇、读名师、读学生、读自己”活动,面对发展难题创新举措、克难攻坚,辛苦忙碌但仍然意气风发;面对社会变革所带来的纷繁矛盾,踏实前行又牢记教育理念。 【陶继新】三个研究会至少有两大特点:一是自发性,二是有品位。之所以自发组织,说明老师们有了自我发展的强烈意识。校长要老师发展,与教师自己主动的发展,结果是大相径庭的。我认为,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可是,有的时候,这种潜能被压抑甚至扼杀了而已。这自然与学校及有关教育生态环境有关,而更重要的是与老师自身有关。当自己想方设法发展的时候,什么也阻挡不住这种发展的潮流。从这个意义上说,三个研究会就有了强劲的发展态势,就有了不断飞跃的可能。“读名篇、读名师、读学生、读自己”活动则体现了他们的高品位。读书是不是一定会有益呢?回答是不尽然。读坏书,人是会变坏的。这种例子不胜枚举。而读好书呢,则可以让人不断地走向真善美。因为好书之中,不断摇曳着智慧的光华,而且也流泻着思想的要义。读得多了,不但有了文化品位,也有了人格力量。所以,不是读一般的书,而应当读名篇。读名师更多在实践层面,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至少要有三个要件,一是要对教学有研究,甚至是独特的研究,二是要有一定的文化品格,三是要有思想厚度。可见,读名师,既可以读出他们的文品,也可以读出他们的人品;既可以读出他们的理论水平,也可以读出他们的实践能力。读学生则要求老师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与“教学相长”。不但要读学生的知识水平,也要读他们的心理与习惯,这样,再进行教育教学的时候,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产生较大的作用。读自己同样重要,多少年来,是天天在原地徘徊,还是每天都有一个新的进步?是比别人落伍了,还是超越他人了?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难道是重复固有的既我吗?不是,如果从深层次观照地话,你就会发现,每一天都有一个崭新的太阳在起落。个人亦然,每天去上课,可是,每天都应当有一个新我诞生。这样,就会在不断超越中,完善自身,走向更有意义的未来。 三、应试教育的现象 【王念强】陶老师我想与您分享他们在一次论坛上片段:当今世界是一个繁华与灾难同比增长的世界,价值观多元,物化选择庞杂,人很容易随波逐流、藐视危机,教育也往往以一种技术的实用主义在培养生命。在社会急于求成心态的烘托和不愿意输在起跑线的压力下,教育逐渐变得心浮气躁,也存在一些急于求成、跟风功利的现象:教育质量俗化为“分数”和“升学率”;家长追风“提前教育”,制造出一大批“反季节儿童”;更有将道德教育简化为“加减法教育”,使得文明习惯变成“搞运动”、喊口号、琴棋书画是为艺考,不知道这些与自己的气质、内心关联,对人冷漠世故没有爱心感恩,对事没有激情审美,一切追求“速成”…… 如今大部分家长,都在让自己孩子这匹千里马在拉磨:拉望子成龙的磨:因为龙的标准都是家长和社会来制定的;拉应试的磨:将形状各异的孩子都塞在统一规格的模具里; 拉灵魂的磨:主动配合酱缸文化积极腌制孩子的心灵。中国不是缺千里马,而是都在磨坊里。法国作家安德烈.莫罗阿有一段话很适合描述目前素质教育所面对的窘境:“什么事情都好似由于众人犯了一桩巨大的谬误,而这个谬误却是大家都参与着的,且大家都想阻止,而实际上终于莫名其妙地受着谬误的行为的影响。”也就是说,这根魔杖受到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控制,一切围着考试转,千人一面,千校一面。它遏制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发展,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足。教育是每时每刻的浸润化育,长期不懈的启迪,没有一劳永逸的点金术。 正是这样的深入学习与反思才有了宽基教育的不断践行。 【陶继新】素质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可是,“应试教育”依然暗流涌动,甚至有不可阻挡之势。关键是您说的已经形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这是极其可怕的!分数至上,唯分数是举的结果,害了我们的孩子,也害了我们的老师!想想孔子时代,哪里有什么分数?哪里有什么考试?孔子在实践中教,学生在实践中学。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弟子三千,贤者七十有二”的奇观。任何教育教学,如果只是在课堂上,只是在分数上,不但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还会不断的扼杀他们的灵性。更加可怕的是,从老师到家长,都在无意中充当了“刽子手”的角色。我到一个县的新华书店一看,大吃一惊,80%以上的是学生辅导材料,想找几本名著,难之又难。问书店里的员工何以如此?他们回答是“这样的书最好卖”。可悲啊!为什么好卖?还不是学校里的老师及其家长在要求学生买吗?于是,更多的学生白天自习要做作业,晚上也要做作业,甚至做到夜里十点多,以至十一二点。必要的作业是应当做的,可是,过量的作业,无效的作业,有害的作业,滚滚而来,让学生不堪重负啊!在这点上,我非常欣赏河北衡水中学,从来不允许学生买现成的辅导材料,每天的作业都是教师自己研究出来的,那是根据自己学生需要而出的。2012年,衡水中学竟然有96个学生考上清华北大,让全国震惊不已。十八大前夕,刘延东、袁贵仁等领导到衡水中学考察,给予了充分肯定。另一个就是陈琴,她之所以从广州华南师范大学附小调到浙江富阳教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她可以用自己编的教材《中华经典素读本》教学生,凡12本,每个学期一本,小学毕业的时候,每个学生至少可以背诵10万字以上的经典。这套读本已经由中华书局出版,且成为全国畅销书。陈琴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她不再用一个学期教那二三十篇课文,更不用布置那些扼杀学生心灵的作业了。而她的学生呢,个个神采飞扬,而且天天都是大有收益啊! 【王念强】去年现代教育报记者来学校采访,他说我几次来学校不仅希望亲眼目睹学校教师的风采,更希望解开一个秘密,那就是:胜利大街小学的“教师第一”到底是怎样炼成的?他介绍了几位老师的所思所想:语文宋老师说,学校开展宽基教育以来,语文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字、词、句、篇,宽基语文引导师生到生活的源头活水中去学语文,为生活而学语文,使学生达到“读生活之书、行生活之路,做生活之事、明生活之理”的目标。读生活之书,是指读有字的书和读生活这本无字的大书;行生活之路,是让学生打破语文的时空界限,把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运用,在生活中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做生活之事,是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去实践;明生活之理,是让学生在做事中、在实践中学会做事的方法,领悟做人的真谛。课堂上致力于对“宽基课堂”的探索,每节课找一个宽基着力点,在这个点上反复训练,技能夯实基础,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和眼界。 【陶继新】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没有生活就没有语文;没有语文,生活则少了色彩。一个不识字的老农民,讲起话来头头是道,逻辑性很强,甚至还很幽默;可是,我们的学生有的不会说话,甚至有的老师说起话来都罗罗嗦嗦。这真是一个天大的笑话!语文教学不是强调“听说读写”吗?而且有的还专门开了听的课程。为什么会这样?我们的教学是脱离实践的,是没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剥夺了学生说话的权力,一天不说,两天不说,长年累月地不说,所以,有的说高中毕业后的学生,不少犯了“失语症”。不是他不想说,不是教不会他说,而是老师从小学到高中没有让他说。所以,传统的语文教学,老师的一节课提问只有寥寥几个学生回答问题,而且有的还不是自然化的,生态化的,更多的学生只是听客,怎么可能让他们会说话呢?其他听与读写呢?也是可悲的!语文学习,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是不可能学好的,可是,就那二三十篇课文,能让学生学好语文吗?老师讲过来讲过去,练习反复作,有意义吗?语文学习水平的提高,不是靠作业训练来提升的,而要靠大量的阅读乃至背诵才能提升的。写作训练也是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学生能写几篇作文?有的更可笑,是让学生背诵范文以应付考试。这不但不可能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而且也违背写作的干什么。如果出题就出这个背诵的范围里面,这还算教育教学吗?从这个意义上说,宋老师的“读生活之书、行生活之路,做生活之事、明生活之理”太值得提倡与推广了! 四、“宽基”教育特色 (一)一种模式 【王念强】体育孙老师说,她理解的宽基课堂模式就是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针对不同学生不同内容的一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一个个的知识点并将它们拓宽联结在一起并不断延伸过程。模式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千篇一律的,它需要在实践中慢慢摸索,需要各种因素的必备,因素具备了,模式也就自然形成。宽基教育同样是培养好习惯的教育,给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就会向宽基教育迈近一点点让宽基教育丰满一点点,无数的好习惯必然会让宽基教育茁壮成长。 【陶继新】习惯养成应当融入平时的教学之中。学生学习,包括体育训练,是要教方法,可是,如果形不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不可能让学生学好的。而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老师有意培养,慢慢培养。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就可以受益终生。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孙老师是很懂教育教学的。 (二)一种关爱 【王念强】美术常老师说,爱是教育的前提,是教育的支撑,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个道理现在人人皆知。但我们通常会把师爱当做一种单纯的师德问题,其实爱也是一种能力,是一种艺术。高尔基有一句话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爱孩子,那是连母鸡也会做的事情,而真正要教育他们则是一件大事。”所以,作为老师,要想成长为优秀教师,不但要懂得爱,更要学会爱,要不断修炼爱的能力。修炼爱的能力,就是要修炼欣赏的眼光,修炼赞美的能力,修炼宽容的胸襟,修炼豁达的情怀,修炼心灵对话的艺术! 【陶继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心的老师,非但不是合格的老师,而且是非常可怕的人。有爱心的老师,他会在有意无意中将这种爱传递给学生,如果有这个时段为心灵纯净的孩子种下爱的种子,就让他们会未来拥有爱而打下基础。相反,如果为他们栽种下不爱的种子,未来也会结出不爱的果子。不过,有爱心还是不够的,还要会爱,还要有爱的艺术。家长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可是,有的孩子却感受不到家长之爱,甚至会有逆反心理,有抗拒行动。原因就是家长不会爱。所以,老师还要研究如何去爱,如何让孩子感受到爱。常老师说要修炼爱的能力,是很有见地的。 (三)一种耐心 【王念强】数学刘老师说,还要修炼一种耐心。他讲了他班上一个男孩的故事,这位学生上课时特别活跃,经常提一些与教学内容不搭界的问题来难为老师。但他发现他非常聪明,思维既有深度又很开阔。但和他在课堂上讨论这些与数学不搭界的问题,其他同学都很反感。有一次,实在没办法,他就说,把问题放到课后咱们在一起讨论吧。11点半下课后,与他讨论,他在黑板上写写算算的讲。黑板写了擦,擦了写,一直写了三黑板。时间到了下午1点半,我们都没吃饭。我听得似是而非,迷迷糊糊。但看到他兴奋的眼神,我实在不忍心打断他,直到下午上课前才结束。这样一连讲了好几天,但我仍然耐心听。一天上午上完课,他又跟着我出来了。“今天讲什么呢?”我问。没想到他羞涩的站在我面前,脸红红的,好半天才说:“老师,您辛苦了,我以为您会烦,同学老师都烦我,可您一直没有烦我。今天是教师节,祝您节日快乐!我再也不故意难为您了!”。不仅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有价值还做起了小助手,主动承担辅导几个潜能生的任务,由此我想到,爱要学会沟通,要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来传递爱,很多时候,耐心就是一种爱! 【陶继新】刘老师的耐心修炼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他为什么拥有如此的耐心呢?因为他太爱学生了,他将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同时,他是懂教育心理学的,他知道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不然,就不能让他感到老师的拳拳之心,不能让他知道自己以前的行为是不妥的,更不可能让他以后“不故意难为您了”。孩子从本质上来说是可爱的,可是,有的时候,他会以另外一种方式,甚至是让老师感到不愉快的方式承载出来。所以,老师不但不能生气,还要冷静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说,老师首先要相信学生,要静下心来,然后再寻求方法,巧妙地解决问题。 五、注重教师发展 (一)教师第一 【王念强】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说过:“大学者,非大楼也,乃大师也。”大学如此,中小学其实也是如此,教师才是学校的第一资源。一个学校发展的最高境界是自主发展,适性发展,凸现的是文化领导力的价值。“教师第一”,就是要让学校的每一位教师在学校文化的引领下独立思考、自由表达,学校把教师发展摆在学校优先发展的高度,为教师创设宽松、和谐、科学的发展环境,使教师在教学相长中成就学生的进步并收获实现自我价值的幸福。对学校管理而言,如果学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充分尊重教师,给教师足够的自主权,发展权,激发教师的教育激情,教师也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 幸福是人生追寻的恒久主题。作为教师,他们同样对职业幸福的追求怀有虔诚的期待。“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和“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赞美,也透露出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界定,应该是快乐和幸福的。 【陶继新】“教师第一”是从学校管理来看教师的。比如当年的西南联大,中国教育史上的丰碑,可谓大师云集,群星灿烂。杨振宁的评价可以说明这一点:“西南联大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我在那里受到了良好的大学本科教育,也在那里受到了同样良好的研究生教育,直到1944年取得硕士学位。”文科教授中,有国学根底很深的学者,有学贯中西的大师,有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政治家,如陈寅恪、钱钟书、王力、朱自清、沈从文、张奚若、陈岱孙、潘光旦、钱端升、金岳霖、冯友兰、闻一多等。1948年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共61人,其中西南联大教师有27人。可是,西南联大的校舍显然是非常一般的。这说明一个问题,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由于老师好,学校声誉好,优秀学生趋之若骛。不仅新生质量高,还会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转入联大。西南联大学生中后来成为院士的就有9人是转学生,如朱光亚是从中央大学转来的。李政道原来是浙江大学学生,1943-1944年是浙大物理系一年级学生。1944年因车祸受伤,1945年初持吴大猷在密歇根大学时的朋友梁大鹏的介绍信到昆明找吴先生。时值学年中间,不能转学。吴先生即让他随物理系二年级听课,暑假通过转学考试取得学籍,入学后通过考试即可免修这些课程。李应付课程绰绰有余,于课后请吴先生指定更多读物和习题,李每次均能很快完成。吴先生发现他思维敏捷异乎常人。李又用一年时间基本学完物理系数理方面的必修课。1946年吴大猷奉命出国考察,可以带两个年青人出去,于是他选择了朱光亚和李政道。李政道因无大学毕业文凭,一般大学的研究生院不收,只有芝加哥大学通过考试就可以接收,李政道顺利地被录取。吴大猷慧眼识人才,终于使这颗明珠得以充分展示其夺目的光彩。这正应当中国一句古话:“名师出高徒。” 其实,这些名师之所称之为名师,还有一个关键性的因素,他们都是人格高尚者;这些学生之所以成为大才,也无一不是人格高尚者。所以,在说“教师第一”的时候,首要的条件还是人格为上。因为真正走到高层境界的时候,没有了人格的支撑,就绝对不可能了。 “学生第一”是从教师视角来看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所以,要将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这并不是说教师无需发展了,相反,越是要求学生发展,就越是需要教师的发展。因为教师发展了,才能持续地提升教育教学的水平。同时,“学生第一”里也有一个理念,那就是要培养人,而不是培养只有知识技能的怪物或危险者。 (二)评价教师标准 【王念强】学校评价一位教师看的是实力、能力、潜力、活力、魅力、定力。实力指由学习经历、工作经历和生活经历的积淀形成的整体素质。能力指表现出来的胜任职务和解决问题的水平,能力的最好体现是实绩。潜力指尚未表现出来的,经过学习或实践可以发展起来的能力。活力指蓬勃的朝气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魅力由自身的才智、风度和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态度等因素形成的吸引力、亲和力、感召力。定力指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冷静、防止浮躁。 【陶继新】您说的这六“力”真好,它确实是评价教师的一个很好的标尺。这里,我重点谈两“力”。一是实力。我有一个座右铭:“实力说话,民间认可。”我发现,不管你当下有多高的位置,你有多大的名气,最终都要经得住上面八下字的考量。我有一位熟人,在位的时候有一定的权势,也有一定的名气,特别是获奖证书比较多。可是,退休之后,不但权势没有了,名气也跑了,结果是“泯然众人矣”。相反,我的另一个熟人,当领导的时候不以之为重,而是不断地提升自己,退休之后,反而越来越有底气,越来越有名气。因为他一直默默无闻地积蓄生命的能量,到了一定的时节,不想出名也出名了。而且这个出名是持久的,越来越有名的。再一个就是定力。现在社会上浮躁之见盛行,功利之心蔓延,本应当有一个宁静心态的校园,也因了这浮躁与功利之心的浸染,有的老师的心灵也喧嚣起来了。结果,非但不会为自己的生命成长积淀思想与文化,反而去追索一些浮华的名声,去贪图一些营营小利。非但不能很好地发展了,连原有的教师本色也自我褪去了。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有一个定心,不管外面的风吹得多么大,也要认清方向,也要依仁而行。 (三)“适性发展” 【王念强】“适性发展”,就是结合学校的实际是指教师发展要适应教师群体的层次结构,适应教师个体的个性需求,融合(尊重)教师个体的文化背景,搭建教师才智的施展舞台,优化教师个人的成长空间,简言之就是让教师在最适合个人、个性发展的空间里成长为既具有胜利风格又个性鲜明的教育“良师”,即形成“和而不同”的大教育观。木桶理论指出:一个团队的发展,成绩的取得是由团队中每一个成员的专业素质的发展和成长作为前提的。所以,学校领导把打造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引领教师自主发展作为推动学校发展的第一要务。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来说既是一种理论认识,更是一种不断“创生”的过程,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实施宽基教育,争做风格教师”的自觉追求,其最终的目的是让胜利的每个人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陶继新】每个教师的思想文化底色不一样,发展走向也会有所不同。对学生教学要“因材施教”,对老师培养亦应让其“适性发展”。这里面有一个问题要注意,那就是往往会有发展比较慢的老师,发展不太好的老师,学校领导除了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推助其发展之外,也要有足够的耐心,也要学会等待。同时,要让他们的同伴帮助他们,甚至让他们的学生帮助他们。对于那些发展比较快的教师,在鼓励的同时,尽可能地为其提供“更上一层楼”的平台,从而让其感受到学校是其发展的一片沃土,从而更好地发展起来。 【王念强】全校老师共谋愿景,每位教师都制订了《教师自主发展的三年规划》,确立了教师自主发展的三级标准:初级标准是“做人才”,即做技能型教师;中级标准是“变人才”,即做研究型教师;高级标准是“成人才”,即作智慧型教师。每个老师在规划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在实施宽基教育的实践中,从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出发,构建了教师宽基发展文化体系,推进教师个性发展的校本研修体系。 【陶继新】每一个教师的生命状态都应当是积极的,可是,有的时候,有的老师则是止步不前的,甚至是倦怠的。制订了《教师自主发展的三年规划》,则可以较好地阻止这种倦怠情绪的产生,激活他们上进的心理。每个人都有三年发展目标,为此努力,且抵达目标后,就会感到自己前进了,发展了。这会在他们的心里形成一种积极的推动力。当面,有的会发展快一些,有的慢一些,这是正常的。只要发展了,学校也就发展了,学生也就受益了。 (详见《宽基教育纵横谈》,陶继新、王念强 著;福建教育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