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宽基教育纵横谈】追逐春天,幸福人生 ——诠释胜利大街小学教师的完美组合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0-09-09

编者按:境界是一种博大意志的展现,更是一种精神价值完美的契合。胜利大街小学在实际教学中,开采出属于自己的“原矿”。他们在“三重境界”的修行中,让深邃的思想知觉化。让致远会、班主任会、名师研究会走向完美,走向至高无上的境界。而三位李老师、张老师、常老师真实的故事,更具特色。他们用感人的行动,开放成功的花朵。所以,陶继新先生说“在宽基教育的‘词典’里,文本与生活既有宽的外延,也有厚的内涵,还有难分难解的情缘。”而这种“情缘”也许其中的一部分就是境界吧!

(一)第一重境界

【王念强】“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陶老师我们学校提出并践行的这一理念到了收获的季节。

学校从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出发,着力构建教师宽基发展文化体系,致力于形成宽基教师发展的“三重境界”。

胜利教师发展的第一重境界:追求宁静致远的发展之境。

青年教师致远会(简称致远会)是以工作一至五年的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学术性群众团体。“致远会”这一名字来源于诸葛亮的《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致远”之境即静心思考,潜心学习之境。唯有如此,才能高瞻远瞩,明察秋毫。对教育事业而言,要求我们静心做教育。以此为名是青年教师对自己教育生涯的定位和憧憬。致远会通过践行“博闻”“善学”、“健体”三个核心目标,以上课、听课、评课、辩课为主,以读书论坛为依托,以简报、期刊、成长档案为形式来反映会内成员的所思、所得,以期实现青年教师共同学习、共同发展这一宗旨。会内每位青年教师依据自身个性发展和学科特点,在发展愿景、发展定位及方法与途径、发展局限与绩效评价方面做了适合自身专业发展的个人规划,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成长为一名“博闻、善学、勤思”的学研型教师,这是致远会成员的愿景和为之努力的方向。

【陶继新】“博闻”“善学”、“健体”三个核心目标定得好!博闻不但指广博地阅读,还应当包括广博地实践,古人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也。也许,所读之书,所行之路,与当下的教学没有直接的联系,可是,从深层次上说,却是起着作用的。因为一个人的素养,不只是学科的,还有学科之外的,而这些,有的时候可以让人有更加宽阔的视野,更加高远的追求。苏东坡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与您所说的“博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善学”非常重要,《学记》有言:“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这尽管是从学生的学习方面来说的,而对于老师学习也是如此啊!善学之后,不但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还可以收获学习的快乐。我一贯主张“健体”,特别是老师,工作比较紧张,有的时候,身体也会出现问题。而身体垮了,其他都要不复存在了。所以,在人们称道教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时,我却由此担心教师会因追求这种精神而毁掉了身体。而且,身体不好的时候,情绪也会受到影响。情绪之于教学,有着巨大的影响。休说关注教师的身体,就是从学生角度考虑,教师也应当健体,因为有了健康的身体,心情会愉快,愉快了,也会将这种良好的情绪传递给学生,从而让他们也快乐起来。

(二)第二重境界

【王念强】胜利教师发展的第二重境界是追求着眼长远的职业之境。教育是教师张扬生命个性、展示生命活力、体悟生命意义的圣地,是学生丰富生命内涵、书写生命诗篇、提升生命净土。每一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要树立着眼长远的事业境界,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

班主任研究会是全体班主任老师和德育导师组成的学研体。立足长远,持之以恒,在教育实践中研究班主任工作的育人艺术,进行生活德育、无痕德育的课题研究与实践,关注每一个细节进行深度研究,做学生成长的指导者、鼓励者、引领者,也是自己专业成长和发展的实践者、研究者、反思者,与学生结伴成长、共同发展。

【陶继新】德育研究需要理论,更需要实践,需要生活,所以,“生活德育、无痕德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没有生活经历与体验的德育,是空洞的,是不能落地生根的。而有了生活实践,德育才有了生存的沃土。而且,德育更多的不是说教,而是有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德育就在生活中,就在细节中,就在小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德育。这些年每年都要请贾志敏老师为全国老师讲课,每次都令我十分感动。他讲课之后,人们掌声未止的时候,他已经转过身去,仔仔细细地去擦黑板。这不就是德育吗?它是无声无痕的,可是却是有力的,对学生影响深远的。

(三)第三重境界

【王念强】胜利教师发展的第三重境界是追求志存高远的事业之境。教育是一种智慧的事业,是一种创新的事业,是一种修炼的事业。要想成长为具有长、宽、高内涵与特质的“风格教师”,首先得让自己的心性进入志存高远的境界。志存高远之境,使人对教育事业的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与向往;志存高远之境,使人坚定了追求理想教育的方向和目标;志存高远之境,使教师在风格研究的路上不断前行。

名师研究会是由46位包括省市区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首席教师以及各级骨干教师组成的学研共同体,研修体通过开展“四读”活动(读名篇、读名师、读自己、读学生)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夯实基础,不断超越自己、不断提升自己、不断完善自己,成为“风格教师”。

【陶继新】高尔基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取得的成绩就越大。”“风格教师”是学校里面名师,就应当有高目标追求。你们学校有着教师发展的氛围,如果再有自主发展的意识,再有对高目标的不懈追求,就一定会有更好更快发展的。

(四)解读李老师的“境界”

【王念强】陶老师很高兴地向您介绍初见成效的越来越多,今天向您介绍几位请您指导!如李振娇老师两年时间写了整整八本,洋洋洒洒三十万字教育“随思录”。700多个日子里,每一天,上完课,下了班,她都要静静地坐在桌前,像只小虫子一个一个爬着格子,记录着,反思着。每天一篇反思,每篇至少500字。一天天的坚持带给她的是一点一滴的进步。有一次,学校派她去听省评优课,全校只有两个名额,她分外珍惜。听课过程中,她一口气写下了六千字的听课反思。这篇反思先是学校领导推荐给全校老师,接着又被推荐到区教育平台分享。认识的、不认识的领导、老师纷纷给她留言,说“后生可畏”。现在她又开始了新的探索。“指导整本书阅读”。她说源于在网上读到的一篇文章:《中国的四代名师》。从建国到现在,小语界的名师大至分为四代。第一代名师,是构筑在自己教室里的思想、经验、理论,不以上课取胜,如斯霞、李吉林、丁有宽等老师。第二代名师,既有教室里的经验,也有上课的技术,如于永正、贾志敏、支玉恒等老师。第三代名师,教室里的经验较少,上课的技术钻研偏重,如王崧舟、窦桂梅、薛法根、孙双金等老师。2006年截止到现在,第四代名师已悄然登场。他们成名的原因不是其课堂教学艺术,而是创生了自己的课程。这些人取得课程成功,大约都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如常丽华的新教育实验课程、管建刚的作文教学革命、韩兴娥的海量阅读、陈琴的素读经典等。这些名师的做法给我们普通教师开启了另一个思路:大量阅读,是让学生通向另一条语文丰收的黄金大道。课堂上除了学习语文书,还学习了《绿野仙踪》。大体是一周学习语文书的内容,一周学习《绿野仙踪》的内容。时间减少了一半,就要求我们务必要提高课堂的效率。怎样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效率呢?她的经验是,首先课内语文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同学们在课下进行充分的预习、自学生字词,提出不懂的问题。课堂上,重点学习易错字词,每学完一课,老师随时用边角料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字词听写过关。改错后再听,这样,两轮下来,字词就基本过关了。其次,教师要认真备课,针对课文的重难点,围绕着大问题进行讨论,在学习讨论中,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如抓关键词句、创设情境、想象感悟、拓展体会、质疑深入等)。将节约出来的时间就用在了读《绿野仙踪》上。之所以选择《绿野仙踪》这本书,是因为它是美国最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品,被称为美国的《西游记》。故事光怪离奇,情节生动形象,整篇故事围绕着追求梦想、善良、团结、爱心、勇气、智慧等一切优秀的品质而展开。无论对学生的语文发展还是人格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整个学习过程分五步走。

第一步,自由读书,了解故事的大体内容。这就是朗读。不给学生施加任何负担,就是喜欢读这本书、读完这本书就可以。因为没有任务,学生被故事情节所吸引,所以读得津津有味。大约用了半个月全班就读完这本书了。

第二步:课前预习,做好批注,设置推进题。上语文课的这一周布置下周我们讲《绿野仙踪》的1-4章,请大家利用课余时间重读1-4章,同时要做批注。这个过程就是牛犊——让学生自主进行读书反刍的过程。怎么做批注?是老师在这个环节重点指导学生的地方。首先,教给学生批什么。在自己最感兴趣的、读懂的地方写下自己的感想(可以是某个词、某段话、甚至是一处标点);可针对一件事、或一个人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对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可以把文中的好词佳句积累下来;也可以标画让你受启发的句子,标画四字词语;也可以结合着自己的体验、想象说感想。其次是同位互相交流,别人的批注好在哪。推选好的批注在全班交流,推广经验、做法。之所以做批注,是为了加深理解,留下痕迹,进而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终生受益。在此基础上,设置前置性思考题,引导学生围绕着中心意思去思考,将本章的内容上挂下联的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思维、语言体系。比如:多萝西为什么会见到满地金人?满地金人住的地方和多萝西原来住的地方有什么不一样?铁樵夫给多萝西和稻草人讲了他从前的故事,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多萝西受到了如此优厚的招待,为什么还急于回家呢?他们在森林里遇到了哪些危险?怎样战胜的?谁起了关键性的作用?飞猴的故事特别神奇,到底是怎么回事啊?……这些问题,同学们可以在书中标标画画,也可以整理成文字,也可以在头脑中形成思路。

第三步:课上学习,交流为主,各有侧重。读书交流课一般每节学一章或两章的内容。首先,对于本章节中涉及到的较简单的、直接可以从原文中找到答案的问题,我们采用抢答过关的形式,检测预习,整体感知。如:《铁片樵夫》一章,课前过关题是这样设置的:1、铁片樵夫长得什么样啊?读句子。2、他为什么一直呻吟啊?3、谁救了铁樵夫?怎么救的?其次,围绕着本章的核心、也就是前置性思考题进行深入交流。交流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偏感性的我们可以演出来,比如:多萝西是怎样救的铁樵夫?先找出相关的段落小组合作读再演出来;偏理性的我们可以辩论,如:稻草人说脑子重要,铁樵夫说心重要,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遇到叙述性比较强的我们可以让同学们合作接力讲故事,运用语言。如:飞猴的身世是怎样的?给大家说一说。有的我们就只围绕推进题进行深入讨论,如:你觉得奥兹大王神秘在哪?说出自己的理由来。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都能结合着具体的文字,去品味人物的形象,不知不觉中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第四步:课后写绘,促提升。同学们在课堂上说了、读了、演了、议了,还不够,因为这些都是瞬间的火花,要想真正提升自己的思维、语言能力,还需要静下心来梳理自己的思绪。于是,我就请同学们做写绘。写什么呢?可以写读书的心得、可以对某个人物、观点发表看法、可以缩写概述故事、可以发挥想象续写故事、可以写课堂随感等,目的是让孩子读书与思考,思考与写作同时进行。绘什么?就是与故事、人物相匹配的画面,或是虽自己的读书心情意想出来的画面都可以。做得好的同学,拍下照片来作为奖励,也可获得积分。

第五步:读完整本书后的提升交流。将厚厚的一本书读薄,读透的交流。如“他们都经历了哪些困难?谁起了关键性作用?”“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呢?”再如本节课我们围绕着跟多萝西去旅行为话题,“你认为这是一个什么样旅行?”学生就将神奇、战胜困难、追求梦想、团结、友爱等梳理出来了,结合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学生对于整本书的内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情感导向也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对学生而言,孩子们喜欢读书了,会做读书标注了,思维变得灵活、深刻了,敢于上台表演了,语言变得丰富了。

一路走来一路思,一路思来一路行,李振娇老师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个青年教师对于教育的不懈追求。

【陶继新】李振娇老师太优秀了,我非常欣赏!她抓住了语文学习的关键。首先,她大拓展了课堂学习的内容,有了韩兴娥“课内海量阅读”的味道。前面曾经说过,语文学习,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作基础,是永远学不好的。为什么一些语文老师,包括我们的语文教研员,写不好文章,写起来困难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阅读量太少,肚子里没有“货”,当然也就不可能“腹有诗书气自华”了。李振娇老师自己有的大量的阅读,又带领学生大量阅读,所以,她自己才有了下笔成文的奇妙,学生也有了写作的兴趣。其次,她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浓烈兴趣。孩子学习,如果没有了兴趣,学习起来必然事倍功半。而有了兴趣呢,不但可以事半功倍,还会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与质量。这与李老师选的《绿野仙踪》有关,海伦·凯勒从小就特别喜欢这本书,我大女儿的女儿在你们学校读三年级,也特别喜欢这本书。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故事情节,想着不读都做不到。同时,《绿野仙踪》的品位比较高。我一直认为,读书一定要取法乎上,因为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有的人读了很多书,因其品位较低,收获却不大;而读品位高的书,就等于听大师讲课。我们说名师出高徒,大师更出高徒。可是,孩子们面前很少大师,甚至没有大师。怎么办呢?就是要让他们读大师写的作品,从这些大师留存的精神文本中吸取生命的营养,久而久之,就会走向真善美,就会提升语文水平。那么,李老师增加了这么多的语文学习内容,会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呢?回答是否定的。所谓的负担,更多是心理的负担,有的老师对一篇短文讲起来没完没了,而且讲得没有情趣,让学生听起来是味同嚼蜡。即使学得少,也是一种负担,甚至是一种痛苦。如果布置一些没有意义的练习题,让学生做很长时间,也会形成负担。李老师则不然,她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但学多了,而且快乐了。为什么说乐此不疲?因为快乐了是不会累的,尤其是不会心累的。更重要的是,学生有了这种好书的阅读,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就能够更好地阅读其他的书,就能够学会其他语文课文,就能够写出比较好的作文来。于是,就有了持续发展的潜力。这才叫语文课,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名师。给您一个强烈建议——在全校推广李老师的经验,在语文教学上动点大“手术”。我想,真是这样做了,胜利大街小学的整体语文学习水平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孩子们也会更加快乐,也会有更大的收获。我们整天说为孩子一生发展奠基,而李老师的语文教学,不就是为孩子一生着想吗?

(五)爱的境界

【王念强】“有爱心的老师,他会在有意无意中将这种爱传递给学生,如果有这个时段为心灵纯净的孩子种下爱的种子,就让他们会未来拥有爱而打下基础”说的太好了,爱能生慧,不由得使我想起几年前的一件事:被汽车撞成重伤的小雨,八天已经过去,依然昏迷,每个人心里都担心、焦急。第九天,张老师又一次在病床前呼唤着小雨,奇迹!小雨终于睁开了眼睛,他醒了!然而,孩子仅仅是醒来了,却患上了命名性失忆症,医生说孩子的记忆也许永远不能恢复了。小雨妈妈无法接受这个现实,天天以泪洗面,于是张老师和学生们下决心一定要唤起小雨的记忆。

“唤醒小雨”成了张老师心中最神圣的职责,利用课余时间和班里的孩子折起一只只纸鹤、做好一张张贺卡,并在上面写下了最真挚的祝福。为了让小雨接受熟悉环境的刺激,张老师和学生们把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都用DV记录在镜头里,刻成光盘送到了医院。从此,每周四下午放学后,张老师便带领着几个同学准时敲响病房的门。那是一段难忘的日子,小雨病房里时时会传出稚嫩的歌声、声情并茂的朗读声,这成了省立医院的一道动人的风景。小雨的病房门口总会站满了人,人们倾听着、期盼着、感动着。所有知情的人都在为小雨尽一份心,记得张老师每一次到来,医生、护士总是远远地招呼,病区看门的工作人员总会提前放行,就连张老师每次去买花的花店老板每次都按时把花放在传达室里,即使花涨价了,她也不多收一分钱。

真情打动上帝,一次次的尝试,让小雨脸上的表情开始有了变化。直到第二十九天,那个早上,小雨睁开眼睛竟然轻轻喊了一声---妈妈!昏迷了九天,又沉默了二十九天的小雨啊,这一声“妈妈”让所有在场的人都泪流满面,那份激动、那份惊喜,世界上的任何语言都难以表达。

这次,小雨真的醒了,曾经的人和事虽然还记不起很多,但张老师和小雨的亲人们看到了希望,心中充满了力量。即使学过的知识都忘了,张老师下决心为小雨从头补起。从此,跑医院成了张老师的固定课表,每周2次,从幼儿看图认物开始,从汉语拼音字母学起,认了忘,忘了再记,每次一个小时虽学不了多少,而张老师要做的就是不厌其烦的坚持,再坚持!从学期中一直到整个暑假,即使酷暑难当,即使暴雨突降,即使道路难行,张老师也一直在坚持,因为张老师也不愿让一个久久期盼的孩子失望。过年了,张老师不忘在小雨病房前挂上一个红灯笼,为小雨祈福;六一节,给小雨买上一身新衣裳,邀请他一起到学校庆祝节日。当校领导去医院探视时,小雨的妈妈激动地拉着校长的手说:“孩子能唤回来,多亏了张老师呀!”

爱心创造奇迹!小雨终于于2008年又一次走进了校园,坐在了教室里,虽然比同龄的孩子晚了两年,但这个坚强的孩子却是那么乐观。现在的小雨,已经重返校园。作为一名教师,一位母亲,没有比看到这样的画面更幸福。

故事主人公张钦美老师却很淡然,她说我就是小雨的班主任,我只是尽了自己的一份责任,对这个不幸的孩子我没有理由放弃。其实这件事也带来了意外的惊喜,在和同学一起帮助小雨的日子,每周大家争着抢着去看小雨,我发现班里的孩子逐渐懂事了,知道去关心他人了,不但常常挂念着小雨的病情,同学之间也能够互相帮助,大家在一起学习活动时更融洽、更和睦。班级的凝聚力更强了。最让我感动的是,虽然只是三年级才七八岁的孩子,当他们知道了我生日时,竟然在课间布置好一切,在我迈进教室的那一刻,两个同学点燃小蜡烛,全体起立,为我唱生日歌。那一幕永远铭刻我脑中。其实曾经面对病床上的小雨,我没有过多的想法,只有一个信念,就是只要有一丝希望,就绝不放弃。小雨醒了,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而且,在我和同学们经历了这个唤醒小雨的过程之后,我发现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懂得了爱,爱小雨爱同学爱老师爱爸爸妈妈。这个过程也唤醒了每一个孩子善良的天性,全班成了一个大家庭——爱是一种本能,爱是可以传递的。学会爱,比什么都重要! 

【陶继新】太感人了!用伟大来形容张钦美老师一点儿也不为过!这让我们再一次领略了爱的神奇能量。小雨再次返回校园,当是一个神话。可是,它却真真实实的发生了。

小雨不是张老师的孩子,可是,在她看来,他就是自己的孩子。为了这个孩子,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都在所不惜。开始的时候,张老师也未必相信小雨能够再次会喊妈妈,更不可能再回校园。可是,即使没有任何希望,也去追求那个不可能发生的奇迹。结果,她终于让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让小雨有了新生。张老师做的这些工作,有的是份内的,可更多的,也可以说份外的。她可以象征性地去医院探视一两次,可是,如果那样,就不是张老师了。因为爱一直在她的心里盘旋,是爱让她永不言弃,是爱让她一次又一次的奔波而不停止。更令人感动的是,张老师并不认为自己做了什么惊天动地之事,而是自然的,应当的。这种本然的美好品质,恰恰是一个老师最为优秀的品质。它没有修饰,没有装扮,可是,却又是那么美丽!

更重要的是,在张老师的影响下,她的学生的爱心也在蔓延,也在滋生。孩子们真切地感受了爱的力量,也感受到了爱的美好。一个从小有爱的孩子,不但当下拥有美好的品质,更会受益于未来。因为世间有一个看不见的规则,爱人者,人恒爱之;不爱人者,人则也不爱之。孩子们有了爱,也会得到爱。而这种爱还会在更大范围里传播,还会有更多的人感受到爱的美好。

(六)至高无上的境界

【王念强】说到学校的老师总有抑制不住的激动: 走上教师岗位16年时间的美术教师常凯舒从最初的懵懵懂懂到不断历练实践,再到区学科首席教师、省教学能手,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良好氛围和对于美术教育的热爱,促使她走上了立足课题研究、探索怡情美术的幸福之路。常老师所追求的教学风格是“怡情美术”。“怡情”:陶冶情操,调节心情,使心情愉快。怡:和悦、怡悦、怡乐、怡神。情:情趣、情致、情怀、情操。取“怡养性情、怡情悦性、怡然自得、心旷神怡”之意。“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怡情于她不仅是一种风格追求,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人生境界。在现在这个充满诱惑、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都在寻求一份宁静、一份平和、一份怡悦,它一定来自宽松、自在的氛围,更来自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性格决定她不是外显、张扬的类型,她的教学也像她的为人一样如小桥流水温婉自然,平和中体现智慧,但她以自己对学生对美术教育的一份真情感染学生、启迪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得以怡情、启智。通过营造宽松、自然的美的氛围,师生在知美、悟美、创美的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怡养真性情,陶冶好情操! 

【陶继新】常凯舒老师的这种生命状态,现在很多老师已经难以具备了。她为什么会如此的优雅?为什么会如此的淡定?我想,与她的读书有着很大关系。在你们学校采访时,她曾说过这样一段令我很能忘怀的话“中国古代就素有‘三耕’之说——‘目耕’(读书)‘舌耕’(教书)‘笔耕’(写作)。作为教师,就要广泛读书,不断涉猎各种精神食粮,使自己成为源源不断的长流水。只有海纳百川,融会贯通,才能在学习中进步成长。” 这令我想起了大画家张大千,他说:“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须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一般的美术老师,真正下大功夫读书者不是太多,可是,常凯舒老师则不然,她将读书视作生命的一部分,甚至从读书中感受到了一种审美的愉悦。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常凯舒老师长期与这些高尚的人谈话,所以,也有就有高尚的况味。

【王念强】张雪莹老师不但能歌善舞,而且还深爱着读书、写作和反思,这对她的音乐课堂教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读书写作和反思让我的教学语言更富有艺术性,让我在教学之余更懂得反思,一篇篇的文章让我的思想逐渐成熟,让我的课堂更加多彩,让我的人生更加丰富。《生活感悟》系列,让我把生活中触动心灵的事件纪录;《雪花心情与亲情》系列,把我的快乐与悲伤与朋友共享;《教学随笔》系列,让我在反思与总结中成长;《读书随想》系列,让我的心灵与书为伴,思想与作者共鸣;《音乐与我》系列,让我把一个个跳动的旋律,美妙的音符变成文字,流淌成快乐的小溪。张雪莹老师以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和痴情,让孩子们乘着歌声的翅膀徜徉在音乐的殿堂!“合、灵、心”特色课堂绽放。经常在课堂上听到给孩子们说:“合唱是什么?它是合作、它是和声、它是和谐。”就像我们的这五根手指,他们有个性,有想法,在合唱是就是要用这种艺术形式让他们变成一个紧握的拳头,让每一个独特的声音都融入于一个完美的旋律。用合唱这种有魔力的艺术形式培养大家的合作意识。大家从一开始的各唱各的,到互相倾听,声部均衡和谐,再到做事情与人为善和平共处。灵是灵感,艺术需要灵感,需要灵动的气息,她把合唱团排练的曲目,都融入自己的理解并通过孩子们的声音演唱出来,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同行的钦佩。心,古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她说,我是痴之者,深深的迷恋,痴心于童声合唱艺术。正是因为有了对它的一片痴心,才让我一路边走边唱,才让我把对音乐教育的感悟,反思,提升,融化在心,所以,那份激情、那份投入、那份执着真的是发自内心的,如影随形。她参加过的每一次演出比赛的节目单,入场券,演出照都精心收藏,每一次的外出比赛,都当作珍贵的学习机会,都有文字记载,而且一写就是一个系列有香港行,有学在韩国的等等。她说我的追求并不是去拿第一,争金牌,而是让每个孩子因为我,从此热爱歌唱,热爱音乐,并让音乐成为他终生的陪伴,我想,这就是一个音乐教师最大的幸福之所在。

【陶继新】张雪莹是一位深得音乐真味的老师,她不但是教学生学音乐,也是在教学生欣赏美,也是在教学生学做人。从孔子时代,就特别重视音乐,他在齐国听了《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感叹不已地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因为《韶乐》是“尽美矣,又尽善矣”。他还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他看来,音乐就是教化,是真善美的融合。比如《诗经》,原本3000多首,或流传于民间,或在乐师之中。孔子逐一搜集与研究,最终保留了305首。为什么,因为其中有的或思想品位不高,甚至有一定的问题;或审美趣味不强,甚至是低级趣味,所以,必须大大删节减。于是,就有:“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而且,他是“自卫反鲁,雅颂各得其所”。大家知道,孔子既是一个文化大师,也是一个音乐大师,他将《诗经》配上音乐,让它有了审美与思想的完美结合。可惜的是,这些乐谱已经失传。张雪莹老师呢?我甚至认为她可以做孔子的弟子,而且一定是孔子的高足。她是将生命投入到音乐之中的,因为音乐里有无限美的风光,让他陶醉其中,乐而忘返,即使在一般人看来非常困难的工作,她却感受着特殊的幸福。同时,她又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师,通过音乐,将做人教育了无痕迹地融入其中。这是一种高超的艺术,也是她的一项使命。有一批这样的好老师,胜利大街小学的孩子们是多么在福啊!

详见《宽基教育纵横谈》,陶继新、王念强  著;福建教育出版社。

陶继新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taojixin678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