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继新:所以,我有时候在想,中国的教育历史源远流长,其实关于教育、关于教学古人先贤早都说透了。当我们在研究教育学的时候,却常常会发现我们多年深入实践研究得出的真知卓见竟然早在几千年前被提到过了。孔子、孟子等先贤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现在有几个人能超越他们?太少了。再看朱熹、王阳明,谁能超越他们,太少了。
除了古代的教育大家,近代的陶行知、叶圣陶等,不也够我们数年、数十年去学习吗?
从教育的纵向发展来说,我们中国的传统的教育文化太值得研究了,也太有价值了。正是在这种教育思想的传播之下,中国出了一大批世界级的大师。有人放言,中国传统文化全部都是错的。这真是无知,太无知了!这样的不负责任、不加研究的断言只能把教育引上歧途。任何文化之所以得以传承,是因为它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的文化能够屹立于世界,并源远流长,正是传统教育、中国式教育的结果,当然,我并不认为中国的传统教育就是无瑕的,但我认为它是有着丰沛的生命力,并滋养着具有独特文化的中国人。
十七届六中全会有一句话:“中国共产党自它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与弘扬者。”这是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如果我们不传承下来,不仅可笑、可悲,我甚至觉得是可耻的。为什么呢?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的老祖宗用他们的生命智慧总结出来来的这么好的教育,这么好的思想体系,我们为什么要抹杀?延续并与现在的时代需求融合不就行了吗?所以,语文教学就像一直在建设的事业一样,恰恰与中国自古至今的传统思想是一脉相通的。
现在很多人之所以张口就敢肆意评判,除了刚才您所说的文化缺失的原因,还有就是素养出了问题。我认为说这话的人更多的是不了解情况,说的难听点就是无知者无畏。如果让他读上三年《论语》,相信这话他就不会说了;学上三年的诗意语文,这话他也不会说了。去了解,去研究,才发言,这是正常的、严谨的治学之道。很多人却不知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妄加评论,这就只能说明他没有起码的素养了。即使研究之后的批判,有些是有益的,有些批判也是没有价值的,我们也要持着严谨的态度甄别。
王崧舟:2010年8月,龙应台在北大百年纪念讲堂作了题为《文明的力量:从乡愁到美丽岛》的演讲。她说道:“台湾所有的小学,你一进校门当头就是四个大字:‘礼义廉耻’。进入教室,简朴的教室里面,墙壁上也是四个大字:‘礼义廉耻’。如果一定要我在成千上万的格言里找出那个最基本的价值基座,大概就是这四个字。”她又说道:“2006年,上百万的‘红衫军’包围总统府要求陈水扁下台,台北的夜空飘着大气球,一个一个气球上面分别写着大字:礼义廉耻。我到广场上去,抬头乍看这四个字,感觉好像是全台湾的人到这广场上来开小学同学会了。看着那四个字,每个人心领神会,心中清晰知道,这个社会在乎的是什么。”
坚信“‘家’‘国’支点在文化”的前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这样一番饶有兴趣、耐人寻味的话:“中国有很多传统美德,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换一个‘己所欲,施于人’行不行?你爱吃辣椒,不能让别人也吃辣椒。对待朋友应该是这样,对待家人也应该是这样;人与人之间是这样,国与国之间也是这样。所以,经典的东西很有价值,是经得起推敲的。”
其实,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一书中早就指出:“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他特别强调:“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要知道,这些观点的提出,距反传统最为激进的“五四”运动尚不过二十来年。
余秋雨先生说,什么是中国人?中国人不只是个地域概念,也不只是个国籍概念,所谓的中国人,首先是个文化概念。你的血液里流淌着《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流淌着《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流淌着《庄子》:“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你的血液里流淌着《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你的血液里流淌着气象万千、恣肆汪洋的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不管你是黑眼睛还是蓝眼睛,不管你是白皮肤还是黄皮肤,你只要浸润在这样的文化里面,你的血液里流淌的是几千年传承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你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人!你就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你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中国人!
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的传承,意味着真正的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