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以语文的名义言说

 昵称503199 2016-03-18
原文地址:以语文的名义言说作者:

以语文的名义言说 
 
 《语文的文化品格》 陶继新、王崧舟著 中华书局
 

    这是教育记者陶继新与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的对话实录,阅读它,两位智者仿佛就坐在你的面前,娓娓道来。

    ■林志芳

    我一气读完《语文的文化品格》,感慨不已。

    这是一场基于语文,又在语文之上的对话。对话者将教师的职业状态,当前教育的种种问题,都放在寻道悟道的文化背景下来评说。在这场对话里,没有语文教学技术与策略的探讨,也没有当下语文的种种争辩与纠结,有的只是语文通透敞亮的品格——一种回到教育源头,关照人的生命发展的品格。它以文化为标志,深邃而澄澈。对话的过程中,《论语》、《大学》、《中庸》、《学记》、《易经》里的篇章名句被对话者娓娓道出。

    对话从阅读谈起,因为读书是语文的根本。但是,在这场对话里,阅读绝不仅仅是知识获取的源泉,也不只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它是求道悟道的过程,是让心性解放的过程,是让生命走向精神、走向自由唯一的路。

    他们也谈读书的方法,谈读书对教育者的作用,却都不约而同地超越了阅读功利的、现实的意义而让阅读成为修行的途径,引领生命在道的层面行走。陶继新老师认为,读书可以让我们拥有智慧,反观人生,在这个喧嚣的社会里保持内心的淡定,做到“不被物碍,不被法缚”。王崧舟老师则说:“读书的最高境界就是求道、悟道、传道。”“立志于明道,并且将读书和生命融为一体,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享受生命的宁静与喜悦。”

    余秋雨在《山居笔记》里写道:“人生的道路也就是从出生地出发越走越远。一出生便是自己,由此开始的人生就是要让自己与种种异己的一切打交道。打交道的结果可能丧失自己,也可能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把自己找回。”

    阅读,无疑为后一种人生提供了可能的路。因为书是通心的,阅人读己,最终目的是发现自己、理解自己,又推己及人地令我们愿意理解他人、理解世界,上升到慈悲的境界。

    接着就是写作。陶老师与王老师都是写作高手,他们结合自己写作的体悟生动地开启了写作的本质:若说阅读是一种发现,一种寻找,那么写作就是“生命留下的诗意的足迹”。

    陶继新讲到了自己在甘肃、新疆时的写作经历。正是在大自然面前深深地体悟到人类的渺小,情动而辞发,他将两万多的文字水到渠成地写就。他说:“在某个生命的节点上,人会有某种独特的感悟,记下来,就会成为一份弥足珍贵的精神产品。”

    王老师则讲到了自己与《福建教育》的写作渊源。他在列举了自己几次比较难忘的教育写作经历之后说道:“我固执地认为,写作是对生命隐退的一种抗拒。”正因为如此,“我的一部分生命或者生命的某一部分,已经显现为他们的模样,在他们的世界里安静地活着”。

    阅读也罢,写作也罢,都成为他们生存的方式,可以疗伤,可以自赎,可以对抗生命的虚无。

    对话王崧舟就不能不谈到诗意语文。那是王老师的教育理想,也是他追寻的语文境界。陶老师与王老师从当下语文教育根系的缺失谈起,谈到对当前教育文化的反思。诗意语文正是追求有文化品格的语文,而诗意在本质上是一种审美,它在功利、实用、科学之上为人类精神的远足守护、瞭望。

    也许可以这样理解,诗意是人类最初的生命状态,又是人类最高的精神追求,诗意是远足,诗意更是返乡。因为纵使“人生充满劳绩,人仍然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在对话中,陶老师引用了史铁生的一段话:“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一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我相信,这样的对话,确实可以让我们走上回乡的路。因为在阅读之外,在写作之外,在语文之外,我们窥见的是生命的智慧,关于苦难,关于生死,关于慈悲。你听——

    “大难突降的生死关头,活着的意义才能被彻底擦亮。那是终极关怀觉醒,与道同在的幸福与喜悦。”

    (作者单位: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