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继新 孙双金|情智教育的提出(1)——《情智教育十日谈》系列之二十二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0-09-09

戳 上 面  字,关 注 我 呦!

一、缘何提出情智教育

【孙双金】我怎么提出情智教育的呢?基于以下的思考:

其一,梁思成先生在1948年提出了“走出半人教育”的命题。在半个世纪以前,梁先生就敏锐地感受到,我们的教育存在问题。存在什么问题呢?那就是不着眼于人的整体,人的全面发展,而是一味地偏重科学教育或工具理性教育,把人文教育给抛弃了。

其二,华中科技大学前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走出半个人的时代》。杨先生作为一个工程院的院士,他特别看重人文教育。他觉得科学和人文是个整体,是不能分割的。他要求他所带的博士生要想取得毕业证书,必须能够背诵《论语》和《道德经》。一个工程学科的博士生,要去背《论语》和《道德经》,许多人不能理解,但是杨先生坚持这样做。我们知道,爱因斯坦是全球公认的最伟大的科学家,可是他的小提琴拉得非常好,因为爱因斯坦左右脑和谐发展,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和谐统一。像中国著名的数学家苏步青先生古体诗就写得特别好。我们前面说过的钱学森,这么伟大的科学家,可是他的古体诗词的底蕴也非常深厚。

其三,我再说说我身边的人的事。拿我自己来说,我在中学的时候,数理化学得远远比语文好。每次考试,数理化的成绩都名列前茅,语文成绩却不尽如人意。但是呢,进了师范后,因为我喜欢语文,所以读了大量的人文类的书籍,走上了语文教学的研究之路,还成为了语文特级教师。我觉得我数理化的功底,对我今天的发展有没有作用呢?我想作用是明显的,那就是培养了我思维的逻辑性、严密性,培养了我多角度的思维能力。再说我们学校的副校长张齐华吧,网上称他为“数学王子”。但是,他读的人文类书籍比我们相当多的语文教师还要多。谈起当下的语文名师来,他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在他身上就显示了数学思维和语文思维的和谐统一。所以我感到啊,一个人的发展最终拼的是综合实力!只有综合素养强了,你才有后劲,你才能走得高远!

【陶继新】“半人教育”恐怕古代就有,所以,当年孔子的弟子子路问孔子什么是“成人”(完美之人)的时候,孔子这样回答:“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意思是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冉求那样的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美的人了。其实,这就像您所说的综合素养高的人,而不只是学习成绩好的人。今天的教育,还远远没有达到孔子所要求的完美之人教育的标准,还只是在应试上下功夫。所以,您的情智教育可以说是应时而生的。

杨叔子先生当是一个真正的大师,甚至可以说,他是一个教育大家,因为他知道一个人真想成就一番大的事业,没有高水平的科学素养与高品位的人文素养是不可能的。在杨叔子的理念里,科学与人文本就“同源共生”,都属于文化整体,因而彼此交融、不可分割。他举例说,漫画中寥寥几笔,就是现代数学分支拓扑学中的“特征不变量”;而自然科学中所谓不证自明的“公理”,其实是人的精神世界对外在对象的直觉和感悟。他提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而非“制器”;科学中应有鲜活的人文精神和内涵,而人文中应有宝贵的科学基础。您上面谈到的爱因斯坦、钱学森等,都不只是“制器”者。您之所以提出情智教育,也是既要“制器”,更要“育人”啊!

在这方面,我也很有体会。我上中学的时候特别喜欢数学,而在1980年从济宁师专毕业的时候,差一点留校当了形式逻辑的教师。我对形式逻辑有着特殊的爱好。当时教形式逻辑的张教仁老师对我特别厚爱。在课堂上,他每逢提出问题,我几乎都是第一时间回答,很令他满意。而且,我当时特别喜欢古代汉语。可是,后来从事了编辑记者工作,更多从事编辑、采访与写作任务了。可是,我对形式逻辑与古代汉语的热爱,却一直没有消减。结果,我发现,我在形象思维的时候,也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因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学得比较好,在写作中,不用有意为之,违背逻辑与语法规则处也相对少。这说明什么问题?学问是通的。还是《中庸》说得好:“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真的,我一直认为我非特别聪明之人,可是,却在一步步走向“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的境地。这,也许与我交叉式学习且持之以恒有关吧。

【孙双金】其四,是学校本土文化的自然生成。2003年,我调到北京东路小学任校长。到北小工作的第一天,我巡视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记得走上行政办公楼,在一层和二层的转弯处,橱窗里有块大铜牌,上面篆刻着北小每一位教师进入新世纪对北小娃娃的寄语。在铜牌的中央,用大体的字篆刻着柳斌先生的题词:“含爱生情怀,有教育智慧。”两句话当中的一个“情”,一个“智”字,触动了我的心灵。如果说我们以前的教育,是追求知识的教育,所谓“知识就是力量”,那么进入二十一世纪,在这创新的世纪,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的人才不仅要有知识,更要有智慧;新时代的人才,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有情感。只有情感和智慧和谐发展的人才,才能适应创新性时代的要求。我想老校长所以把柳斌先生的题词放大了刻在铜牌中央,是想借助这种方式来表达他对教育的理解和追求吧!今天我明确提出关于“情智教育”的办学主张,正是对老校长这种追求的集中表达。

【陶继新】从表面来看,您的“情智教育”是突然而生的,或者说受到了题词的影响才形成的。其实,那只是一个外在的诱因,任何的灵感都不是凭空而降的。因为在您的心里,很久就在思考这个问题了,而柳斌的题词,触动了您那颗积淀在心中的思想,才灵感顿生,有了“情智教育”的横空出世。同时,还有一点,您既是创新者,也是继承者。有的校长到了一所新的学校,总是希望能有一点新的动作,于是,否认前任校长,甚至攻击前任校长。其实,这样的校长不明白一个道理,任何的创新,都是需要继承作铺垫的。而且,对前任的否定,有的时候不是不可以,可是,如果出于私利,没有公心,或者没有把握好度,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的。

(原载于《情智教育十日谈》,陶继新、孙双金  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第1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