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种好心田|教育管理(1)——魏书生与陶继新的幸福教育 系列之十八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0-09-09

真正优秀的校长,

只谋校长之政,其他的一律不问。

这样,绝大多数干部、教师的积极性都特别高,

学校也多有长足的发展。

教育管理  篇



充分放权

魏书生:我教书、当班主任、当校长、当局长,没有什么大的差别。第一,当校长、当局长都是为老师、校长服务的;第二,把每个人都当成自己的助手。凡是主任能干的事,副校长不干,副校长能干的事,我不干,使劲给副校长下放权力,越下放权力,人家干得越来劲。为什么?道理非常简单:很少有副校长不愿意要校长的权力的。你信任人家,人家就使劲干,咱基本不干活,坐在那儿观察与思考,看出一个漏洞就稍加指导,他还挺惊讶:魏老师,你不干活,怎么看得那么清楚?我说,你看,我是庐山之外人,不在争夺利益的旋涡之中,当然头脑更为冷静,看得直奔本质。因为咱们只是帮人家把事情干得更好,那么大家都干起来了,我这个校长干什么?没干什么。所以,在教育局长的位置上,我也没拿局长当官,不就是大班主任吗?我一直说,我用我管理班级的方法,管理盘锦市的教育,给科长、科员、副局长、县教育局长、区教育局长当助手,帮助他们把自己的事情管好。大家的事情都管好了,一组合起来,盘锦市的教育也就完事了。所以俯下身子给人家帮忙,人家都努力地干事儿,也不研究局长的脸色,也不研究局长的好恶,就研究规律本身。

陶继新: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可是,有的人,特别是主要领导,就是喜欢谋下属的政。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对下属不放心,二是自己想掌握更多的权。其实,任何事情都有正负两面,都有利弊得失。权多了,责任就重了;将别人的权据为己有,别人对你就没有了信任,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其实,这样的领导不知道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你的下属干好的所有工作,都有你的功劳;而下属的工作做不好,也都有你的责任。

我认识一位校长,客观地说,他是一个很有正义感与事业心的人,可是,他就是不相信自己的下属,大事小事都是自己一手操办。即使学校要买几把椅子,也一定亲自考察,亲自去买。结果,不到两年时间,他的副校长们全部对他敬而远之,不但不做事,而且说三道四,甚至有人怀疑他从中谋利。其实,他是绝对清廉的。可是,当大家对他不信任的时候,怀疑自然就产生了。更让他想不到的是,几个副校长一起找到上级领导,要求调换工作,或者将校长调走。结果是以这位校长的离去而告终。更惨的是,他走的时候,几乎没有人给他送行。他百思不得其解,自己兢兢业业,一心为了学校的工作,反而落得这样一个下场。

2008年,我采访了一位校长,尽管只用了两个半小时,可是,他竟然接了16个电话,接待了8位请示者。而且每请必答,每答都是“一锤定音”。

在采访两位副校长的时候,他们显得有点拘谨,并言不由衷地对校长夸赞了一番。让他们谈谈校长的缺点或弱点的时候,他们却欲言又止。在我坦诚的一再请求下,他们才吞吞吐吐地说出了这样的话:“他很有能力,所以,我们这些副校长和中层干部大事小事都要请示他,他定下的事,才算定下了。”

坦率地说,这位校长并非有意揽权者,也有着极强的事业心,兢兢业业地工作,几乎所有的节假日都在为学校的工作而操劳。他自己则认为,在整个学校,他是无可替代者,也是唯一的最有能力者。可以说,他在学校里树立了绝对的权威,谁也撼之不动。大权在握且又事必躬亲的他,也没有将副校长和中层干部放在眼里。谈起他的工作,他说太累,但是,他又说,为了学校的发展,他可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可是,当我采访一些中层干部的时候,一些问题渐次显露出来。有一个主任说,在校长手下工作,你不用思想,只需要服从。如果他走了,我们可能一点儿工作能力都没有了。

我觉得,这位主任真正的心里话并没有完全吐露出来。因为这样的强势校长,在剥夺下属所有的权力的时候,也对他们辐射出一种不信任的心理暗示。这种暗示积聚在下属心中一久,他们就会形成一种不自信的思维惯性。同时,不信任还会让他们产生一种消极的心理:既然你有本事,那么凡事都由你自己来做就行了。

更令我想不到的是,在采访几位教师的时候,竟然有一位教师悄悄地对我说:校长为什么大事小事都要管?里面大有猫腻啊!这让我吃了一惊。再看看那位教师,他似乎还有更深层的东西没有言尽。

于是,我决定,虽然采访了,但不作报道。

我并没有怀疑这位校长的人品,尽管那位教师语出有因。然而,我认为这样的校长并非优秀的校长。他太自负,对别人也不相信。更为重要的是,即使你有天大的本事,你一个人也绝对不可能将其他人的工作全部包揽下来。他事事都问事事都干的结果,是很多事问不过来,很多事干不过来。而且本可以问事干事的干部,也都退避三舍,作逍遥状。当下属处于消极状态中的时候,学校的快速发展就成了一句空话。

真正优秀的校长,只谋校长之政,其他的一律不问。这样,绝大多数干部、教师的积极性都特别高,学校也多有长足的发展。

我去采访另一位校长时,正巧赶上省级领导来学校检查。我想,只好等检查过后再采访了。没想到,校长说采访照常进行。我说,不是有上级领导来检查吗?您这个一把手不陪着怎么行呢?他一笑,说,那是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的事情,我不能越权行事。我说,上级领导不高兴,怎么办?他又一笑,说,如果整天想着领导不高兴,当校长的忙得团团转也不行。于是,整整一个上午,都是我们两个对面而谈。中午学校要招待领导,我想,校长一定要去陪领导了,我不会喝酒,最怕与领导一起吃饭,却只好与之一起去“受罪”了。没想到,他带我到了学校旁边的一家小快餐店,用了二十多分钟吃了一点便饭,便自然地回学校去了。问起上级领导,他还是一笑,说有副校长呢!

整个采访期间,以及午餐时,他没有接一个电话,没有一个前来请示者。

下午,在采访中层领导时,我发现他们个个意气风发。看得出来,他们的心灵是处于自由状态的。说起各自的工作,他们侃侃而谈,多有亮点闪现。问及校长在其中有何指导意见时,他们笑了,说,校长不会管得这么细,他是充分放权,要我们发挥自己的才智。校长甚至说,在很多方面,他是我们的小学生。我想,他们是不是因此不尊重校长了呢?问及他们对校长的看法时,个个由衷地赞叹。他们说,校长如此信任我们,干得再多也感觉不到苦和累。

上午接待上级领导的那个副校长姗姗来迟,因为上级领导喝起酒来没完没了,迫不得已多陪了几杯,直到不胜酒力,方才停了下来。我问他,校长自始至终不与上级领导见面,领导会不会怪罪?他说,不会的,我们有规章制度,哪位学校领导做什么事情,都有明确规定,包括接待也是这样,人人都不能越权行事,校长更是如此。上午上级领导是来检查教学工作的,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就成了学校接待上级领导的“法”定代表人。他说,我们已经形成了品牌,上级领导也已习以为常了。

我开始研究这位校长,发现他看了很多书,而且多是高层次的书,包括教育之外的哲学、美学、经济等方面的书。他还写了很多文章,也出了书,而且,在全国课堂大赛中拿了几次一等奖。

如果校长只是一味地沉醉于学校的行政事务之中,整天不读书,不上课,不写文章,时间一长,就会与文化越来越远。而校长,恰恰是最应当拥有文化者。而文化缺失之后,其视野与品位势必低下。

在我采访的名校长中,我感到最有发展潜质的,不是那些兢兢业业的工作者,而是那些既有责任感与使命感,又只管大事,充分放权的人。因为他们追求一般校长所达不到的高层目标——他们关注学校发展,也在不断地提升自己。而一个校长在自身素质提升之后,尽管有可能一天只用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处理学校工作,可是,由于居高临下,深得管理之妙,所以能够指挥若定,将学校引向大的发展之路。这样,他就有更多时间不断地提升自己,越是提升,其思想与文化品位就越高,以至可以与全国一流的校长进行交流,甚至可以在全国校长大会上谈其经典的治校之道并得到高度认可。这是一种良性循环,而且越是这样,校长就越是超脱,以至于能够达到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魏老师,您在担任校长期间,还当着班主任和教师,每年在外地讲课一二百天。可是,学校照样快速发展。这个问题非常值得研究。其一,您站在一个制高点上,话语虽少,可是句句都能说到关键处。其二,您不但不谋下属之政,甚至将自己份内之权也分而治之了。您的这份特殊信任,深入大家的心中,“士为知己者死”,于是,就有了大家拼命工作而无怨无悔的景观。其三,您从自己的发展中尝到了放权、分权的甜头,而且越是这样,越是将权放下去。越是下放权力,大家越是尽心尽力。其四,形成了一种学校文化,您的很多理念已经内化到副校长、中层干部以及师生的心里。您虽然不在学校,可是,您的思想却在,您的管理已进入到了一种“无为而治”的高层境界。孔子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意思是说,能够无所作为而治理天下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的王位上罢了。舜可谓德才兼备的天子了,可是,他却可以不用多管事情,便天下大治。为什么呢?因为他的下属无须嘱咐,就完全可以按照他的意愿行事,他自己则无须行具体之职。

当然,要想放权分权,享受到放权分权的好处,这个人就一定不能是以权谋私者,而应是恪尽职守的贤人。所以,选贤任能是一个关键,如果用了才庸德劣之人,再行放权与分权,学校就会大乱。所以,重要的是,校长要将学校发展作为一项事业,不能任人唯亲,而一定要任人唯贤。舜之所以可以做到无为而治,关键就是因为任用了贤德之人。据《大戴礼记·主言》说:“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新序·杂事三》则说:“舜举众贤在位,垂衣裳恭己无为而天下治。”看来,只要他手下的一批人完全按照他的思想去做事,而且做得非常好,就可以了。如果像我刚才所说的那位校长那样,事事都管,结果还是管不过来。

如果任人唯贤,人尽其职,不但学校管理可以进入一个理想境界,还会形成一种和谐的人际氛围。因为人人都有事可做,人人都想将自己的分内之事做好,这样,就少了纷争,少了扯皮,大家都一心扑在工作上。同时,每个人的潜力都很大,当所有人的潜力都充分发挥出来的时候,整个学校必然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如果校长离开自己所在的学校之后,这所学校仍然不偏离其管理思路继续运行,就说明他的思想还在,说明大家对他的心灵认可还在。我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优秀校长。

您当了校长,又当了局长,您的这种用人分权智慧一如先前那样创造着奇迹。是的,如果给下属更多的权力,下属就会更加努力地工作,对领导就会更加信任与支持。这个道理本来是非常明白的,可是,往往“当局者迷”。知其道,而又行其道,这才是有智慧的领导。而您,则是一个典型的智者。孔子说“知者不惑”。是的,您虽然“当局”,却一点儿也不迷惑。一把手不迷惑,那么,下面的人也多是明白人。当一个领导集体都处于“不惑”的状态时,工作自然就搞好了。


sdfd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陶继新

微信号 : taojixin6789

网站:www.taojixin.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