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文会议|学习心得:咬文嚼字求真意 诗意人生大道存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0-09-09


第十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促成了我的济南之行。四天,让我走进了全新的生命境界,而其中赵谦翔老师的公开课《饮酒·其五》(陶渊明),更是让我醍醐灌顶,知道了什么是绿色语文,什么是诗意人生。

陶渊明的诗,大多简明朴实、平淡自然,对学生而言相对简单。因此,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遇到他的诗,总觉得没太多东西可讲,所以,听说赵老师要在公开课上讲这首诗,就一直琢磨,这能讲出啥呢?可在听了赵谦翔老师的课以后,才知道,原来,再简单的诗也有文可咬有字可嚼且大有深意!真是“此中有真意,我辈功夫浅”啊!

上课伊始,赵老师便亮出了《课堂发言敢死队誓言》:“课堂发言好处甚多——一利激发兴趣,二利开动脑筋,三利锻炼勇气,四利检验见解,五利训练口才,六利培养自信,七利促进参与,八利激励老师,九利增进友谊,十利提高效益。然而,如此有利之美事竟被众多学子视为畏途,不敢问津。病根何在?一曰懒,二曰怕,三曰浮。懒者,学习之奴隶:师问我等,师讲我听,师写我抄,一切被动。如疲牛耕地,驽马驾车,非鞭策再三不肯稍动。如此,甘当‘厅长’,乐为‘抄工’,虚度三秋,岂能有我?怕者……”语言诙谐灵动,一针见血,足见赵老师功底深厚,对学生了解深入,也正因如此,他对教材的把握才那么入木三分,对课堂的调度才那么游刃有余。

学生的激情被调动起来了,赵老师和学生一起学习《<饮酒二十首>序》,了解陶渊明的相关状况,为学习他的《饮酒·其五》做好了铺垫和准备工作。这也正是赵老师提出的:先知其人,后知其事,后赏其诗。接着,出示全诗。其中所有的韵脚都用绿色与其它文字的红色区别开来——对于重点字词用不同颜色进行标识以备突出,是赵老师这节课的特点之一,用意深远,我们慢慢体会。

首先,是“体验音趣”。学生齐读此诗,然后,赵老师指出:加大音量,重读绿色的字。学生再读,再读,反复读。终于,古诗音韵特点朗然呈现。咬文嚼字,从这里开始!

第二步,“赏析意趣”。“意趣”既有“情趣”,又有“理趣”。赵老师说,这需要用心反刍每一个字,这叫“品味”。

他将全诗分为三层。第一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其中用绿色首先突出了“结庐”“人境”“尔”,既有对重点字词的词义解释,更有对其深层含义的挖掘。例如,“庐”字,意思是“简陋的房屋”,如“三顾茅庐”。问:“为什么陶渊明建的是陋室,而不是别墅呢?”巧妙的一个换词法,激起学生热烈的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理解了陶渊明意在田园山水,而非广宅华屋,身居陋室却心志高洁的高贵灵魂。这对第一个词的咀嚼,就让我自惭不已,这是我平时教学中所不曾关注的,究其缘由,不只因为陶诗简单,更主要的还是自己文学底蕴不够,不知道这里看来普通的一个字,竟有如此深意,更不知道,所谓咬文嚼字是这般操作,所谓反刍只为真意!

咀嚼的的第二个用绿色标出的词就是“人境”,这也是我不曾注意的,原来也是大有文章。这里,赵老师也用了换词法,问:“什么是人境?为什么在人境而不是在深山?”经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将“人境之上(仙境)”“人境之下(鬼境)”“人境之平(野境)”做比较,从而引出关于“大隐之道,心远地偏”的理趣和对绵延至今的隐士文化的介绍。接下来,组织同学们讨论“何谓‘车马喧’?”这一问题,并将其拆分为“车马(指官场)”“喧”,逐字逐词咀嚼出陶渊明“远离官场远离名利,而能心远地偏静心审美”的生命境界,让我们深入地理解了真正的隐士精神、高洁志趣。就此,还向学生们推荐了关于探讨“终南山和北京城”的阅读书目。相信,同学们通过阅读,会对我们中华几千年的文化追求和精神追索有一个更深入更立体的感受与思考。

第二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同样用绿色标出的词语是“菊”“悠然”“日夕”,赵老师提出的问题分别是“‘菊’换成‘花’可以吗?”“试用几个词具体描述陶渊明‘悠然’的感觉”“‘日夕佳’有何寓意?”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赵老师还引导学生联系了屈原《离骚》中关于“菊”的诗句,理解“菊”这一诗歌意象的含义,品味陶渊明的与世无争、清高自守的隐士情怀。而在对“悠然”和“日夕佳”的咀嚼之后,让我们一起重温了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人山互赏和超然忘我,跟随陶渊明走进了“悠然见南山,南山见悠然,南山与诗人相见悠然”的人山一体、自由于天地的生命境界,而这也正是庄子所说的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精神自由的最高境界。

默然玩味,心下细思——所有这些具有高度哲学意义的分析与体验,哪一个不是从最基础的咬文嚼字出发的呢?

回头看诗,当我们真的进入诗人所得的这一境界之后,所有的语言都是无力的、苍白的,更是多余的。所以,陶渊明在诗的最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至此,在赵老师带领学生品味“忘言”一词的时候,我早已“忘言”——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之中跟随赵谦翔老师从第一层的“大隐之道”、第二层的“大隐之乐”走到了诗的第三层:“大隐之境——得意忘言。”真的是大匠无痕啊!陶渊明做到了这一点,赵老师同样做到了这一点。这时,我只想说,“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面对陶诗,我们如此,面对赵老师的公开课,我们更是如此!因为陶诗,因为赵老师,我们完成了一次生命的诗化与升华!

课堂接近尾声,听课的老师们都点头咋舌,妙赞不已,准备下课,但出乎意料,高潮又起——赵老师让学生完成一个课上作业:写一段微文或小诗来“赞陶潜诗(提示:是赞诗,不是赞人。)”,要求是,精诚、精炼、精彩。(加点字仍用绿色突出,提示学生,对题目要求也要咬文嚼字。)学生在经过几分钟的准备之后上交作业,老师当堂点评,每一份作业,赵老师都能精确抓住学生的精彩用字和不当用字,或大声称赞或改一字而传神,让听课的老师们惊叹不已,也再一次让我感叹——咬文嚼字,大有深意,阅读写作,一以贯之,长此以往,受益终身!

精彩的课堂,在学生齐声朗读赵老师写的结诗中结束:车马无喧,心远地宁;采菊东篱,高洁雍容;悠然见山,天人相融;飞鸟还巢,归田想通;字字景美,句句意浓;平淡外表,绚烂内容。

是啊!绚烂至极归于平淡,平淡是最绚烂的风景。赵老师的课,实、简、活、明,正如他对自己所倡的绿色诗歌鉴赏的描述:读诗要“忘我”,才能感受诗歌的意趣;咬文嚼字,不是像孔乙己讲究“回”字的几种写法,是为了获取“文趣”;诗歌鉴赏是为了诗化生活,让生活充满诗趣。而他的课堂正是这一理念的完美呈现。

而我,通过这节课,检视了自己,升华了内心,真正领悟了赵谦翔老师的语文教育思想的大境界和至真大道——将教语文与教做人完美统一,实现“教绿色语文,享诗意人生”!

河北省保定市徐水综合高中  刘海英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