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序跋屯集|诚于中,形于外——《心悟——刘国前教育随笔》序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0-09-09

目前,校长著书者不多,书中内容不人云亦云而又有自己感悟者,更是凤毛麟角。刘国前校长不但出版了自己的著作《心悟——刘国前教育随笔》,而且其中还多流淌着充沛的感情,有着属于他自己的生命感悟。所以,初次与他面对面的交流,我感到自己就已经在触摸书中的某些内核了。拜读完他的著作后,我更深一层地感到,他还是一位有理想追求、有文化品位、有仁爱之心的校长。

从当教师开始,他就有一个高远的追求目标。他深信孟子之言:“人皆可以为尧舜。”教师因材施教,学生充满信心,就可以在某个方面异军突起,给人们一个巨大的惊喜。

基于这种思考,在任教师期间,他让一些自认为没有发展前途的学生找回了自信,并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书中,有些内容很令人感动,他在改变学生心态的时候,也在创造高考的奇迹。他还认为,学生的品德比才能重要,能力比分数重要,发展比文凭重要。在提高学生成绩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功能,不是压抑学生的潜能,而是激发其内在的动力。而且,这种潜能与动力,即显现于当下,更昭示于未来。人们常说的对学生的未来负责,在他那里,已经成了现实。

在担任校长期间,他相信教师潜能巨大。他始终坚持名师造就名校,打造名校首先必须打造名师。作为校长,除了相信与激励教师之外,他还千方百计地为教师提供培训学习、锻炼提高的机会,为教师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引领教师善做学问、争当学者,建设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名师队伍。因为在他看来,一所学校能不能更好地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以,当教师的时候,他有一个观点:学生第一;当了校长之后,他又有一个观点:教师第一。当校长把教师当成第一的时候,就没有了高高在上的官本位思想,就有了与教师心灵相通的感情维系。同理,当教师把学生当成第一的时候,学生也才能真正“亲其师”而“信其道”。

那么,相信学生与教师,是否只是一个理念呢?不是的。通过深层研究,他发现,其中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元素,那就是爱。孔子说“仁者”“爱人”。不然,所谓的爱都只是一种表演。仁爱之心“诚于中”,也就必然会有“形于外”之美。

说起当年所教的学生,他的眼里会立刻闪现光芒;说起他们学校的优秀教师,他也会瞬间神采飞扬。他认为,教师与校长最美好的品质就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当然,在爱的时候,也要讲究策略,因为会爱是一种智慧。当教师爱学生、校长爱教师的时候,不只是“发乎心”,还要让其“见乎行”。他认为,不管是当教师,还是当校长,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传递爱。当学校里充满爱之后,身在其中的教师与学生,就会有温馨感与幸福感。而校长,不只是要让教师更好地工作,不只是要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还要让他们更加幸福。苏霍姆林斯基说:“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刘国前一直都在追求着这个恒久性与终极性的价值。

在这种追求中,他的管理就不只停留在行政管理的层面,而是升华至文化层次。在他看来,学校管理的要义是文化管理,通过文化来“化”人。教师是知识分子群体,单纯的行政管理尽管也可以产生作用,可如果不能解开教师的心结,不少行政管理就会失去效用。比如,学校里都有规章制度,校长经常强调制度的重要性,可是,当这些规章制度不被教师认可的时候,就成了一纸空文,了无用处。几乎所有的校长都会谈尊重教师,甚至还会说教师是学校的主人翁,可是如果连学校制度的产生教师都一无所知,还谈什么尊重,还是什么主人翁?有的校长也许会说,我们的规章制度也与教师们商量了,他们照样不遵守。其实,商量与商量不一样,关键是有没有文化之“化”的问题。刘国前校长认为,学校的规章制度不应当是校长一个人凭空想象出来的,也不应是学校几个领导商量之后制订出来的,而应当经由教师这个群体的共同参与,甚至有可能出现波折与反复、意见与矛盾,才达成相对的共识,进而形成规章制度。这个过程也许会长一些,但正是因为长,甚至发生了摩擦,才有了心理的认可。即使如此,还不能真正升华到文化管理的高层境界,此后教师们能不能一以贯之地执行这些规章制度,还要有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与考核,还要有相应的评价机制。当教师们慢慢地习惯了学校的规章制度,以至敬畏规章制度的时候,学校的规章制度就成了人们常说的制度文化了。

规章制度的内化固然属于学校文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可并非其全部。管理的更高层次是自主管理,尤其是学生的自主管理。刘国前校长大胆相信学生的潜力,不只停留在学习方面,也辐射到了管理层面。在他看来,学生本然就具备自我管理的潜质,可是,学校领导及教师总认为他们是孩子,是被管理的对象,不但不让他们自我管理,反而对他们过度管束,让他们渐渐失去了自我管理的信心,让他们原有的潜力也悄然淡失。当刘国前大胆将管理权交给学生,并通过活动来实现育人目标的时候,内聚于学生心中的那种管理潜质顿时勃然而发。尽管在自我管理中他们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遭遇失败,但他们会在解决问题与超越失败中更好地成长,进而走进自我管理的园地里。这时候,不但学校管理的层次得到了升华,学生也感受到自身的潜力,以及成为学校主人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有了这种生命感觉,就会学会快乐地生活与积极主动地学习,人们孜孜以求的好成绩,也就不求自得了。

谈起这些得意之“作”,刘国前校长的脸上洋溢起幸福的笑容。是的,无论是做教师,还是当校长,他都竭尽全力工作,自然就有了满满的收获。如果我们认真地读读这本书,我们的心里也会为刘国前校长及学校师生的幸福荡漾起幸福的涟漪。

不过,他也有力不从心之处,有时候还会产生一种悲怆感。尽管拼命努力,有时却事与愿违,这让他感伤不已。再往深层次探究一下,我们就会发现,他有点太过着急,教育本来就是一项不能速成的事业。其理想的追求,有的已经实现;那些尚未实现的,未来也有可能实现。对教育充满了全心之爱的刘国前校长,还要学会放下,不是放下不干,而是对干了而不能实现的事情能够释怀。也许有人说,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可我要说的是,教育上永远没有完美。你可以去追求完美,但你同样还要认可缺陷。其实,有时候,缺陷也是一种美。

刘国前校长,一如先前地拼搏与追求着,他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同时我坚信,他还会逐渐学会在一次又一次地破解困难的时候,享受解决困难的心灵愉悦。当然,他会取得更多的成功,收获更多的鲜花,这不会让他自鸣得意,相反,他会更加谦虚谨慎、奋力向前,去实现他生命的再次超越。

2016年7月25日

原载于《心悟——刘国前教育随笔》,刘国前 著。

收入《品鉴教育文化盛宴——陶继新序跋屯集》,陶继新 著;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7年11月第1版;有删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