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序跋屯集|以文“化”人,以人“化”文——《素质至上——山东省昌乐外国语学校文化建设解码》管窥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0-09-09

翻阅吴功明校长的著作《素质至上——山东省昌乐外国语学校文化建设解码》,我突然眼前一亮,心中甚是惊喜。于是,手指在键盘上迅速“行走”,“开花的声音”就这样“穿插”于灵感之中,直到形成此文。

“化”而不同,素质至上

一个人或一所学校品质的高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文化能量的大小。因为文化从本质意义上来说如同春风春雨,不仅可以“化”人,还能点亮人生。恰如荀子所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作为学校文化主要元素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好似春在枝头悄悄发芽,在有形与无形中作用于学校中的每一个成员,让他们在耳濡目染中,沾满花香,受到熏陶与影响,自觉不自觉地“化”入其中,将其内化成一种习惯,升华成一种品质,外化出一种行为与气度,染上绿光,燃烧激情。

古今中外,大凡名校都具有其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魅力,诚如美国教育理论家古德莱德所谈:“学校是具有文化品位和精神感召力的场所。”校长即是学校文化的塑造者,学校文化建设亦历来是学校发展规划中的根本追求。

可为什么有的学校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有的学校不但出现“歉收”,还步入每况愈下的怪圈里呢?因为从广泛意义上讲文化即经验,文化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就认为文化是人们对无意义事实赋予意义并予以保存与传承下来的人类经验的有限部分。故而,经验有好坏之异,文化亦有高下优劣之别。美国学者罗伯特·欧文斯对这一问题做了详细阐述,他认为,一所优质的学校存在着一种组织文化和组织气候,它包含了与教师文化相同的基本因素,如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人工环境等,能于无形之中在场域内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其意义深远。如果构建的是非常低级甚至是劣质的学校文化,身处其中的师生就会受到不良的影响,就有可能出现“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的结果。

鱼水融为一体,是一种化不开的情愫。从这个意义讲,所有校长都应当高度重视学校文化的建设,不然,就有可能让自己及全校师生反受其害。比如,某个校长不是任人唯贤,而是任人唯亲,形成了一个“同而不和”的小圈子文化,原本积极工作的教师便会看不到希望,甚至随波逐流;而学生也会成为受害者。

费孝通先生曾言,文化是人为的,更是为人的。研究校园文化,是为了创造一个美好的人文世界,不仅物质丰富,而且精神愉悦,可以让师生更幸福地生活。吴功明校长就是一位很有使命感与文化品位的校长。他所倡导的“和而不同”与“周而不比”的文化,传递着天然的“真气”,直达灵魂的中心地带。这种精神文化,让学校形成了一种和谐向上的氛围。

推开一扇窗,让星星装进梦想。人类学研究认为,文化是人创造的意义,但它也可以创造人的意义。它真实而富有生命力,是每一个人“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内在体验过程。的确,几乎每一位教师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不过,这种潜力只有在优质的文化土壤里才能生根、发芽、开花与结果。昌乐外国语学校的文化土壤,让一位又一位教师脱颖而出,让教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欣喜的成绩。这不但让他们体验到生命价值得以实现的幸福感,还让他们将这种幸福感延伸到学生的生命里,让学生也有了积极的追求与生命的动力。

所以,学校文化不管是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意义之大都是不言而喻的。

在积极构建学校文化的时候,吴功明校长提出了一个非常响亮的口号——“素质至上”,这也是本书的正标题。而素质的高低,恰与学校文化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昌乐外国语学校的“文化建设”和“素质至上”和谐成一曲动人的乐章。

毋庸置疑,当下一些学校对应试教育的重视并没有因为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实施而“退位”,反而进行着或明或暗的拼命对抗。在某些时候,还被冠以使学生考出好的成绩与升入好的学校为名,让学生承担本不是这个年龄段该负荷的压力,甚至让他们的身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三效并进,各显其能

心底,另一种热烈在澎湃。吴功明校长认为,校长要有最起码的良知,那就是追求一种更合乎生存的本质,把学生当成正在成长中的生命来看,让他们保持火焰的初始形状。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马斯洛曾力倡,更积极的教育应该是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成长和未来的自我实现,通过学校教育,让他们身体健康、心理愉悦、知识丰盈、人格健全……有了这些素养的学生,不但当下会有一种优质的表现,还会持续延伸为其未来的生命点燃亮色。

为此,就要构建适宜于学生优质成长的学校文化,让率性而生的所有生命,拥有美好的人生。

于是,昌乐外国语学校摇曳着创新文化的三效课堂、三效管理、卓越素质课程等就应运而生了。

所谓三效,即效能、效率与效果。但它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三效之说,而是因学校文化的“契约”,让“素质至上”这个高远的目标有了实现的载体。

当今对于高效教学乃至高效教育的研究并不少见,有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可是,如果只是停留在“应试”层面,没有文化的含量,尽管有可能在当下显现出高效率,却未必能够持续拥有高效能与好效果。

很多学校都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但因出发点不一样,效能也是各有不同。吴功明校长认为,学生有了高素质,考出好的成绩,那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昌乐外国语学校没将重点放在学生的“应试”上,每年的升学考试却照样在全县名列前茅。用吴功明校长的话说,在这方面,“效能”功莫大焉。

在词典里,“效能”至少有三种含义,其中也包括效率之义。不过,在吴功明校长的词典里,它又有独特甚至更丰厚的内涵。他更多关注的是生命在学校文化中的自主能动、积极和谐、合作共进等优秀品质的形成,以及向未来生命时空延伸的意义。

吴功明校长在关注当下效率与效果的时候,更关注“未来时”的状态。在浮躁之风盛行的时候,他守持了一颗文化定心。他深信孔子之言:“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对于当下风靡一时的高效课堂热,他采取的是既学习又批判的态度,形成了属于他的理念与话语系统的三效教育文化。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是获得聪明。因此,我们主要的努力就不应该仅用在记忆上,而应该用在思考上。所以真正的学校应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必须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三效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所致力的方向就是为学生的自主思考、自我觉醒和自我实现营造一个值得生活于其间的教育时空世界。

在三效管理中,他从孔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中受到启发,既不缺位,也不越位。他特别关注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谋划学校前途命运的大事情,以及更好更快地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他深知,一个校长肩负着使教育繁荣的重任。而教育境界与文化品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学校的教育境界与文化品位。可以说,他将自己生命意义的提升与学校品质的升华早已联系在了一起。所以,不管外面的世界“精彩”到何种地步,他都不为乱像所迷,而是一如既往地折射出自己的睿智之火花,让自己的生命持续不断地飞跃。于是,昌乐外国语学校也就有了属于它的定力与境界。

挽弓的人,随时准备把自己当箭射出去。吴功明校长从自身发展的经历中悟到,每一个生命都有独特的价值,也有超越常人想象的潜力。学校需要为所有师生构建一个挥洒生命的平台,需要制度规范人的行为,更需要制度文化内化人的行为,这成为学校腾飞的充分必要条件。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曾断言:“管理与制度是一种有着多重目的的机制,而在这多重机制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所以,伴随着吴功明校长所说的不越位,就有了大胆放权的自主管理体系构建,即以承包责任制为原则,构建了以级部为依托的教师管理与学生小组的自主管理体系。每一个级部就是一所小学校,每一位管理人员就是一个挽弓之人。级部拥有选聘教师、班主任,任命学科组长、学生生活教师等一系列有利于自主发展的人事权利。在每一个班级内,对学生进行了小组分类,并实行组长轮流制度,明确了学生自己的职责与权利。也就是说,在昌乐外国语学校里人人有飞行的目标,个个有心中的牵挂。

在这种机制中,学校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了释放生命能量的平台。于是,效率、效能、效果便和谐共生出耀眼的奇光异彩。更重要的是,它让每一个教师与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都有实现其价值的机会。于是,他们与学校的命运也就维系在一起,还有了“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集体荣誉感,以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的合作精神与团队意识。

吴功明校长高兴地说:“当人们羡慕我们学校里一个个干部、教师与学生取得可喜成绩的时候,作为校长,更感到这个群体凝聚成的巨大力量。”学校从真正意义上来说就是一个实践共同体,加拿大著名教育家迈克·富兰在曾明确提出,学校改革的动力是学校里校长、教师以及学校外相关力量的协调和联合。因为一个人的成功固然重要,可一个人的发展是加法,而一个团队的进步则是乘法;一个人可能会走得快,而一个团队才能走得远。而昌乐外国语学校,不但走得快,而且走得远。其中,校长及其领导团队是促进学校组织变革与发展的引领性力量。

三效并进,形成了特殊的文化景观。

课程实践,积淀财富

吴功明校长深知教育的意义必然寓于课程之中,而课程的品质决定了教育存在的价值。他在本书中所谈到的卓越素质课程,就是从“受孩子喜欢”的教育入手,构建孩子喜欢的大(学校)课程的。这个课程不但有超越教材之外的包括图书、报刊、影视、网络等一个大的文本课程系统,而且还有走出校园的大生活课程。吴功明称之为实现“素质至上”目标的卓越素质课程,其中属于实践体验类课程的每年春秋两季的远足拉练课程,则成了学生生命成长的必修课。“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重组与改造”,是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三句箴言,并据此力倡“在做中学”的教学观,强调操作性经验和参与性实践的习得过程。而卓越素质课程,就其深层发展目标来说,就是以此教育理念阐发了孩子对世界的满怀好奇,并希冀探索其内在奥秘的心灵状态与经验过程。

大家知道,由于关涉学生安全问题,休说远足,就是近处的春游秋游,也被不少学校取消。可是,吴功明校长认为,只有生出根须,才能赢得一方水土。不能因为有可能出现安全问题而因噎废食。因为学生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现在有了规避不安全的意识与能力之后,未来才能少出甚至不出安全问题。为此,他们在远足之前,往往会进行认真的考察与深入的分析,从而将可能出现的非安全因素全部排查在外,进而制订一系列确保安全的预案。所以,他们用胆识撑开“夜色”,尽管“常在河边走”,但是没“湿鞋”。

吴功明校长说,远足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也是一种刺激与启发。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感受到了远足的艰难,甚至是痛苦,可由此锤炼了他们的意志,凝聚了团结互助的精神。同时,学生在远足中生成了新的感悟,那就是再困难的事,只要坚持下去,就有可能走向成功,变苦为乐。同时,他们积淀下一个积极向上的心理暗示:只要有一种决不放弃的精神,再大的困难都可以克服,甚至还可以享受到破解困难的心灵愉悦。这种意志品质的形成,不但会提高当下学习的效率与快乐指数,还会让理性之光、信念之光,为学生未来走向更大的成功积淀下一笔持续发展的精神财富。

与此同时,昌乐外国语学校还开设了青岛、泰山、曲阜、北京等地游学课程。当学生走到濒临大海且摇曳着现代风情的青岛,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为一的东岳泰山,儒家文化发祥地的鲁国故都曲阜,集中国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等为一体的首都北京时,他们兴奋不已,对祖国壮丽河山热爱情感便自然生成。没有炽热的情感就不可能有智慧的追求和享受,学生的学习不是固着于静态文本符号,而是向更加广阔、更加丰厚的动态社会生活开放,向更为广阔、更加深邃的灵动心灵开放,这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学校教育所应有的人文关怀、生活印记、实践特征和精神使命感。

昌乐外国语学校在构建大课程的时候,教师、学生本身也成为课程的资源,享受到一次又一次飞翔的快乐。尤其是在校本课程建设方面,师生的积极参与、智慧共生,让课程有了本校风味的文化特色。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曾感言:“任何一个学科都不仅仅是一种可以言说的知识,而是一种话语的实践,一种对参与者的训练,这种话语实践在人的灵魂上打上印记,融化到血液里,落实到行动上。”学生在实践参与中所形成的精神、信念、价值在其灵魂深处折射出的色彩指引着他们生命成长的方向。

如果说卓越素质课程是学生爱不释手的“大餐”,那么,三效课堂就是独出心裁的“盛宴”。

打开课堂,善学乐学

吴功明校长用“以学为本,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素质达效”十六个字概括了三效课堂的基本内涵。他认为,以学为本,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它可以奔腾,可以滔滔不绝,可以让学生释放野性……然而,不管教师如何努力,如果学生没有全身心投入地学习,内在动力的支撑也绝对抵达不到神采飞扬的高效境界。显然,十六字的关键是要让学生会学、善学与乐学。中国首篇教育学论著《学记》有言:“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吴功明校长认为,要让学生善学,教师就要“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而且在课堂教学中,不是越俎代庖,而是“开而弗达,强而弗抑,导而弗牵”。只有这样,流进学生大脑内的知识,才会沸腾,才能激发学生自己动脑筋去思考,并形成自我学习的习惯,此可谓有意义学习。而“有意义学习”正是美国学者奥苏贝尔提出的重要的观念之一。他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不但能使人拥有知识,而且能够转识成智,从知识之中发现一道又一道的别样风景,并由此获取心灵的特殊愉悦。

吴功明校长发现,当学生会学善学之后,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就自然高涨起来。孔子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有了见证。而乐学的时候,思维是敞开的,以前处于隐蔽状态的灵感,在这个时候往往突然闪现并迸发出一道又一道思维的火花。在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有的学生就会显现出多个思维向度,而一个学习小组,以及全班学生思维碰撞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多达十几个、几十个甚至一百多个思维向度同时去点亮整个春天。

教师们在惊诧于学生的思维之妙与学习之乐的时候,所期待的素质培养也就完成了。因为学生灵气逼人,不仅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还由此生成会学善学的能力,尤其是养成了积极思考的习惯。

当学生达到如此境界的时候,是不是教师就无关紧要呢?吴功明校长的回答是否定的。学校既是学生发展的场域,也是教师成长的土壤。在他看来,越是学生学习方式变革与思维开放的时候,对教师的要求也就愈高。因为学生的质疑是闪电,是鼓点,是对灵魂的考验。教师不但要帮助学生将知识深化,还要让教学文化也相应提升。正如我国哲学家冯契先生曾说的:“只有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蕴含着正确的价值导向和深厚的思想内涵,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才能真正化为理念、化为方法、化为智慧。”教师应致力追求的即是在行动中践行转识成智的教育理念。学生产生质疑,彼此之间不但会进行激烈的思维交锋,有的时候,也会向教师提出一个又一个在平时课堂教学中不会出现的,有一定思维含量或有相当难度的问题,而这恰是教师存在的价值支点。如果教师平时不注重自己的学科研究与文化修炼,就有可能在学生面前出现解答“卡壳”的尴尬,甚至失去为师者的尊严。为此,学校加大对教师业务以至思想文化的学习与培训,提高了他们的业务水平与人生境界。

“名师出高徒”在今天并没有过时,当教师们形成一种学习文化,生命也在持续飞跃的时候,不但有了超越既往的“教学相长”奇观,他们也感受到发展给自己带来的愉悦。正是在这种学习文化中,吴功明校长非常自豪地对我说,昌乐外国语学校呈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态,让一些原本名不见经传的教师脱颖而出,并以“王者”的英姿和风范,成为潍坊市、山东省以至全国的名师。而他本人,也成为一位全国的名校长。

书香飘溢,霞光映照

如果认真地阅读这本书,我们还会发现,吴功明校长不只是对教育教学进行经验总结与理论升华,他还跳出教育,站在一个更高的视点上研究教育,字里行间都是“强音”。古今中外的一些教育名家,以至其他行业的大师的人生轨迹、生命感悟,也时不时在本书中跳跃出来,让人读来心里热乎乎的。我惊叹于吴功明校长的开阔视野与生命智慧的同时,更惊叹于他敢于在生命的“禁区”倔强地开放。

从这本书中,我们还会有一个重要的发现,那就是人们在谈文化建设的时候,常说的是以文“化”人,昌乐外国语学校正是通过优质的学校文化来不断提升师生的人生品质与幸福指数的。同时,我们又发现,吴功明校长的文化境界也在不断地影响着学校的师生,让他们的文化品位也在不断提升。那么,从校长到教师,再到学生,不只是因文而“化”,而且聚合成一种更优质的文化场域,持续不断地在优“化”着学校的文化场域。这种以文“化”人与以人“化”文的类似于“互文”形态的现象,才真正让昌乐外国语学校有了不竭的生命动力,也才真正让吴功明校长所倡导的“素质至上”达到了名副其实的大境界——教育的根本出路在于抓住这个“魂”。

还需要说明的是,要想真正了解学习三效课堂、三效管理与卓越素质课程的丰厚内涵,仅凭我这点蜻蜓点水的评述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是一个系统的教育工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所写只是整个学校建设中的某几个亮点。欲探知昌乐外国语学校的教育改革与文化建设以及吴功明校长的思考、探究,还必须认真地拜读全书。更好的方式则是走进这所学校,与吴功明校长及学校师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那样,你非但会有不虚此行的感觉,还会有特殊的体验,有无限的感慨,还会有努力奋斗的迫切愿望与实际行动。

2016年12月20日于大连机场

原载于《中国教育报》,2017年1月7日,第4版。

收入《品鉴教育文化盛宴——陶继新序跋屯集》,陶继新 著;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7年11月第1版;有删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