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校之道|文化引领学校发展——山东省日照市外国语学校的创新品质与育人之道(下)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0-09-09

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益

【阎丰坡】学校制度的建立,制度的实施,都是围绕着教育教学展开的,教学是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只有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观念,优化课程结构,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才能让教学改革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强大动力。学校努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形式,大力开展导学案教学、分组教学、分层教学(分层布置作业)、分层走班、翻转课堂等教学改革。改变一成不变的教学组织形式,形成新的教学结构、新的教学共同体,进一步提高教学实效。统筹协调,以有效整合课程资源、教学资源。在语、数、外学科内容及其他学科内容上进行整合,减少教师授课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高质量完成国家课程;对音体美教学内容整合,缩短国家课程时间,增加特色课程,落实“体育、艺术2+1项目”,使2+1>3,即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艺术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至少学习掌握多于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艺术特长。开展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教材、教师)整合研究,有条件、有限度地打破学科界限,整合学科内教学内容,尝试压缩教师授课节数,增加自主学习探究的时间;进行跨年级、跨学科教师资源流动与整合,为三级课程的有效开设提供智力支持。进行中小衔接尝试,下移中学课程部分内容到小学5、6年级,做好中小衔接工作。

【陶继新】你们的课改力度非常大,也很见成效。教学,不能只是教师满堂灌,不能只是老师一个人有积极性,而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演绎生命的地方。同时,不能只考虑教师如何教,更要思考学生如何学。课堂上教师更多让位于学生,老师要“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这样,学生不但愿意听,还有了自主学习的时间。而且,不同学生的学情是不一样的,分组教学、分层教学等,则可以破解这些难题。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这样的教学,才能形成您所说的教学共同体,才能让老师与学生都有积极性。增加特色课程之后,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特别是艺体活动时间的加大,不但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还会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从而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有生气与活力。

【阎丰坡】如,分组教学,借助班级授课形式,将班级学生分成6个组,每组6—8人。按照认知能力,由教师组织协调,学生前后左右组合,每组按学习能力ABC三类组成,推出学习组长,按照教学预案和问题清单,引导学生有步骤、有目标地进行分组讨论学习,采取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激励机制,有效落实“教师分层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组内组织帮扶讨论问题→组间展开竞争性讨论交流→全班达成共识得出结论→教师进行评价与小结”的教学流程。

【陶继新】传统的课堂教学,学困生很难有发言的机会,有了困难也不易当堂解决;一个长期不发言,得不到展示的学生,不但学不会老师所讲的知识,还会丧失学习的自信心。分组学习则不然,某个学生有可能不在全班发言,却完全有机会在小组内发言。而且,小组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帮扶讨论,没有什么尊卑之别,没有什么心理障碍。帮人者可以感受帮人的快乐,并在帮人中提高了学习的成绩;被帮者有了主动学习的需求,而且当堂解决了疑难问题,破解了学习上的困难。当人人都想学习,都从学习中有所得的时候,学习成绩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阎丰坡】再如,分层教学,分层作业布置。根据学生认知能力和学业水平测试情况,结合ABC三类学生学业情况分层布置作业。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分高中低三类要求布置作业,目的是使每类学生都能经过一定努力完成作业,并获得成功体验。

【陶继新】学生学业水平高下不一是一个永远的存在,可多数老师布置作业大多是一刀切的。这种不顾学生学情的作业,就会让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分层布置作业,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同时,还会让学优生拥有继续努力的追求,让学困生拥有获取成功的喜悦与自信。

【阎丰坡】分层走班教学。在教师充分了解学情,把握学情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我评价、自我选择,将2—3个教学行政班合并,按照ABC或ABB形成三个教学班,有针对性授课,采取“分层不分班、保底不封顶、学生自选层、上下课流动”组织管理形式,达到分层激励自主选择,尊重主体,因材施教,有选择无淘汰的目的。分层走班多在8、9年级进行。

【陶继新】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分层走班教学则可以让“中人以上”“语上”,“中人以下”“语下”。这不是对学困生的歧视,而是对他们的关心;也不是对学优生的压抑,而是让他们“更上一层楼”。学生学习中的差异永远存在,即使当下的学优生,如果不努力,也有可能成为学困生;当下的学困生,通过努力,也可能成为学优生。分层走班教学,不但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实现按需分配,还会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让学优生越来越多,学困生越来越少。

开展多元培训,引导教师发展

【阎丰坡】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础,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也就失去了有效的支撑。我校教师结构合理,年轻人多、学历高,平均年龄为30岁,约40%的教师是近几年招录的本科生、研究生。青年教师观念新,从教时间短,可塑性强。我们特别重视青年教师培养,想方设法引导教师自主发展:制定专业发展计划,确定 “一年合格、三年新秀、五年骨干”的目标;实行专家引领发展:备课指导、课堂教学指导、听评课指导、重点课题实验参与指导、教学专著参与编写指导、学校课程开发指导;实施青年教师达标工程:课堂教学达标、班主任工作达标、教学比武、基本功大赛、技能大赛、优质课评选等达标活动;实施多元培训:分层递进式培训、案例式培训、自主申报积分式培训、读书交流培训、百家讲坛等多元培训。

【陶继新】几乎每一个教师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青年老师尤其如此。关键是要形成一个青年教师发展的场域,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有发展的潜力,都想主动的发展。这样,一些青年教师就会脱颖而出。你们学校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则为青年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舞台。青年老师的积极性与良性发展,还会形成一种优质的教育环境。大家在一起不是说三道四,更多谈论的是如何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且有扎扎实实的教育行动。教师群体的积极性,还会对学生产生一种正向的能量,让他们也“学而时习之”,更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阎丰坡】如,案例式培训就是从学校骨干教师中选拔优秀分子分工从事备课、上课、作业布置、课题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等实际案例讲解培训。自主申报积分式培训,先由学校制订培训方案,学校规定每学期每名教师自主培训满分为10分,然后,每位教师结合自身生活实践和参与教学、教研等教育实践活动的感悟自我形成报告。报告内容丰富多彩、不拘一格,既可以是教学管理、教学改革、读书心得,也可以是生活技能、美食厨艺、美容护理、身心健康、养儿育女、婚姻家庭等内容。最后,逐级提出申报,学校组织审查,统筹安排论坛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并根据报告级别进行赋分,如校级8分,学部6分,级部4分,学科组或教研组2分。教师每听一场报告和写一份心得体会得1分,每学期每位教师必须通过做报告或听报告获得总分10分的学校继续教育学分,并计入绩效考核中。这种深到底、宽到边的全员、多元培训模式,有力地增进了教师间经验交流和成果推广,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和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

【陶继新】太有创意了!大凡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且认为可以作好报告的老师,多有了展示的舞台。通过展示,会激起教师自主研究的积极性。要想做好一场报告,并非十分容易,既要保证所讲内容的丰富,还要讲究形式的新颖,特别是要考虑听众的心理需求。如果成功或基本成功,会大大提升作报告老师工作的积极性。而报告内容的多元化,是不是会影响教学研究水平的提升呢?回答是否定的。那些看似与教学没有多大关系的报告内容,其实都与教师的切身生活甚至内在发展密切相关。而教师精神状态的优劣,不但与教学相关联,也与生活相链接。陆游所说的“功夫在诗外”是很有道理的。而对听课教师的积分制,则规定了每个教师必听的课时。开始的时候,也许有的教师觉得有点被逼无奈的感觉,可是,当从听报告中学到自己所需的内容,且产生兴趣后,就会变成一种自觉行为,甚至有可能出现乐此不疲的现象。所有教师都在培训中提高,都在关注自身发展的时候,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围绕“四个学会”育人,开发课程编制活动

【阎丰坡】学校为学生发展服务。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终端是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和落脚点。它强调的是“人”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即通过行为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改善他们的人生态度和道德修养——这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的育人目标。围绕“四个学会”的育人目标,学校制订了《“四个学会”育人目标实施纲要(试行)》,在纲要的统领下,根据学龄段身心特点,构建起与之相适应的育人体系。如小学侧重行为习惯养成、纪律观念、感恩与敬畏等方面的培养;中学注重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人生规划等方面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融入到《育人纲要》,按学龄段实施教育。落实四个学会育人目标,一是依据《育人纲要》开发的校本课程,二是依据《育人纲要》编制的学段活动、月节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点的形式,活动以线的形式贯穿于九年义务教育全过程。我们深切感到学校德育教育是有形的、不是空喊口号,也不是苍白无力的说教,它的形在校园文化中、在校本课程中、在月节活动和社会实践中。

【陶继新】做人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而做人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难中之难。因为以往有些德育的假大空,让做人教育没有很好的落地生根。所以,德育不只是口头言说,更应当有理念支撑,有行动保证,有评价体系。比如您所说的小学生中的习惯养成问题,就抓住了做人教育的根本。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形成良好习惯。”这是很有见地的教育名言。一个人与一个人能否最终走向成功,往往不在其智商的高下,而在其情商的高低。而情商的核心元素就是习惯。小学生恰恰是习惯养成的最佳期,这个时候如果抓得好,习惯就容易养成;如果到了中学再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尽管也可以产生一定的效果,但要费很大的精力与时间,还未必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中学生的做人教育则不同于小学生,比如人生规划就很重要。今天上午在中国孔子基金会传统文化教育会分会主办的一场论坛上,有一位家长就谈到了她的上中学的女儿如何规划人生的问题,让在场的人很受教益。这个中学生有着明晰的人生发展目标,为了抵达这个目标,她全力以赴,一往无前。于是,她也就有了持久的学习动力,有了成就人生幸福的可能。

【阎丰坡】如,普乐课程。普乐教育是其普乐少年创意教育机构研发的一种“对撞式”教育,即给孩子一个激发物,让孩子在教学素材的刺激下自己开悟,迸发出自己脑中的想法,循序渐进,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教学内容上侧重视觉艺术、听觉艺术、手工工艺、文学、戏剧、动画、科技等领域;教学重点以鉴赏和领悟为主,从鲜活的、新奇的图片开始,而不是从概念开始的。在PPT的带动下,引导孩子从图片中寻找创意的灵感,解读作品,找到让人惊喜的东西,并从中领悟创造的门道和路径。孩子在普乐课堂上,以“鸭梨小姐”“海豚先生”“藜蒿仙子”等一个个小精灵的角色化的进入、存在课堂,充分唤起了孩子的童真童趣,释放了他们的想象力,创作了大量的创意作品。

【陶继新】普乐课程之所以成为学生的最爱,是因为它的鲜活生动,以及让学生在不同载体下的激情投入。一般地学习知识,往往激发不起学生的灵感;而在这种多重动力刺激下的学习,则可以让他们的大脑活跃起来。活跃的大脑,是最易开悟的,也是最易生成创造性思维的。学生本然就具有一定的创造思维品质,可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却在无意间压抑了这种思维品质,以至让这种品质长期处于睡眠状态。没有了激情,也没有了创造。你们是深知其中的道理的,而且为学生的创意思维品质一涌而出创造了契机。久而久之,这种思维品质就会形成一种积极的思维定势,让学生的创意之作持续不断地纷涌迭出。

【阎丰坡】低年级的诵读课程有《成语100首》《歇后语100首》《俗语100首》《谚语100首》《小古文100首》《金子美玲诗歌选》,周一周二读课文,周三复习儿歌,周四古文,周五现代诗歌,实行背诵考级制。还有亲子阅读共读课程。

雅言传承,浸润人生课程:1—6年级学习《弟子规》《千字文》《笠翁对韵》《成语接龙》《文学启蒙》《少儿诗词启蒙》《中国古典长诗与神童诗》《大学》《中庸》《论语》《孝经》《易经》《黄帝内经》《诗经》,大量的阅读国学经典,不但让教师、学生与家长了解了中国博大精深的灿烂文明,也为学生练就了国学童子功,为教师和家长补上了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课。

【陶继新】你们的诵读课程与人生课程,为学生的阅读打开了一个阔大的世界。学生的人生世界里,不能没有好书相伴。我们说名师出高徒,大师更出高徒。可是,我们面前有多少大师?是不是就不能向大师学习了呢?不是的,我们完全可以穿越时空,到大师留存的精神文本中去汲取其生命的精华。比如《论语》《大学》《中庸》,就承载着孔子、曾子、子思这些大思想家、教育家的思想与智慧,我们在读的时候,宛如在听他们给我们上课。听得多了,自然而然也就会走近大师,就会大大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构建三位一体网络,实现互动育人目的

【阎丰坡】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构建起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全员育人网络,实现了学科育人、班级育人、实践育人、环境育人和家庭育人的良性互动机制。学校周边高校汇聚,大师云集,人才济济,资源丰厚。近水楼台先得月,学校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优势,与大学教师及学生家长建立广泛联系,邀请、聘用、志愿服务,多种形式参与学校社会教育教学活动。按班级、年级、学部、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引导家长重视家庭教育,开展家庭教育培训,促使亲子共成长。家长学校研究开发编制家长课程。如,让家长了解学校课程;教师家访课程;家长家庭教育学习课程;家长指导学生生活课程;学生身心成长课程;亲子共成长课程;家校调研课程;学术类课程;课程实施等。执教专家:学校负责——校长(副校长)、主任、班主任、教师;家委会负责——家长;社会——专家(外聘)执教。组织形式:授课制、报告制、沙龙、论坛、调研、考察、拓展活动、网络交流。课程评价:诊断评估家委会、家长学校计划、分段总结、学期年度评估报告等。

【陶继新】优质的家长资源,有不少是学校本身所不具备的。如果漠视这些资源,就会让它悄然流失;如果有效地利用,就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况且,你们的资源又是一般学校所不具备的,有着巨大而又独具的优势。你们则有效地利用了这一资源。由此丰富的不但是教育教学资源问题,也让家校形成了一个发展共同体。家长没有不希望自己孩子更好发展者,他们会尽全力为学校尽心尽力。这样,受益的就不只是他们自己的孩子,也是所有的学生。而且,家长在这种资源“援助”中,感受到了为学校尽力的快乐,还会在无形中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学校里的老师也从家长那里,学到了教科书上学不到的知识,且密切了与家长的关系。

原载于《名校之道——陶继新对话名校长(3)》,陶继新 著;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8年4月第1版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陶继新

微信号 : taojixin6789

网站:www.taojixin.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