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下午5:40分,来自福州的青年名师何捷老师执教的寓言阅读课《鹿角和鹿腿》和简短的课后报告,在台下观众如潮的掌声中结束。何老师的幽默风趣和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让学生和与会者经历了一场精神洗礼,也博得了与会老师的啧啧称赞。纵观整堂课,感觉有以下几方面的学习收获。 风趣幽默调气氛。何捷老师具备相声演员“抖包袱”的能力,他深知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是失败的。他以特有的幽默谈吐、略带夸张的肢体语言和超强的亲和力,使学生始终处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大胆参与和互动,积极思考和表达……学生从课始紧张得不敢起立问好,到渐入佳境后的妙语连珠,直至离开会场时的依依不舍,处处诠释着“亲其师、信其道”的奥妙所在。 因材施教生为本。很多老师执教公开课,往往把目光集中在少数优秀学生身上,力求“课堂出彩”,大部分学生做了“旁听生”。而何捷老师认为:只有让班内最不善说话的学生敢于当众讲表达,才是一位优秀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情怀。何老师让同学们推举一位腼腆内向的小男孩,鼓励他走到台前,通过耐心细致的引导,让这位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述出寓言故事,老师亦不吝啬赞美之词。在老师的指导和激励下,学生不但声音洪亮地开口了,而且能完整顺畅地讲出了这个故事。在这种大舞台上、面对这么多观众的注视,会使学生重拾丢失的自信,令他终身难忘……我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吧。 解读文本见真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能只依靠翻阅教参、查找资料来辅助理解文本,教师自身要具备解读文本的能力。漂亮的小鹿在池塘边的顾影自怜,其实是一种无以倾诉的自言自语,也有自恋和无奈的情绪夹杂其中。何捷老师自曝在成知辛主任的巧妙点拨下,及时改变教学策略,课堂上巧妙引导,使得学生改变那种带有高兴情绪的朗读,逐步体会小鹿这种情感的微妙之处,由开始读的欢快喜悦到稍显压抑的自我欣赏,一声叹气般的“啊!”,准确体现了文本传递给读者的完整信息。 守正创新教语文。何老师在课后报告中,提出了“生动的语文”理论——既要“教的生动”,也要“学的生动”。要做到教的“生动”,老师就不能逃离、不能缺位,要发挥好应有的引导与提升的作用,体现“平等中的首席”,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启迪学习语文的智慧之光,师生共融、教学相长;要做到“学的生动”,就要“生动我不动、生不动我助推、生大动我鼓舞”,教师要耐心等待、及时引导。这都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需要我们来坚守,并不断在课堂上踏实落地,才能使学生主动学语文、会学语文。创新的前提是守好“正”,不能随风而动,丢失我们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