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是一位既有文化内涵又具人格魅力的母亲,她不仅关注女儿林曦文化品位的提升,而且更注重林曦高尚人格的养成。在林曦很小的时候,她就着意对女儿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教育。在她的培养下,林曦待人彬彬有礼,处事多考虑他人,而且富有一颗爱心,一次又一次地无私帮助素不相识的有困难的人,同时奉行“善行无辙迹”原则,虽然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却认为这是分内之事,从来不做宣传。 汪洋还特别呵护女儿的天性与自然之美。她认为,美丽是一种自然的状态,能够让孩子永葆纯真与童趣,不仅对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大有裨益,还可以促进其心理与智力的健康发展。所以,在汪洋的教育下,林曦尽管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却依然保留着一份“天然去雕饰”的从容与优雅。 林曦,1984年生,重庆人。2岁识字,4岁学书画,11岁参加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硕士学位。 1996年8月,应邀在法国举办首次个人画展。之后相继应邀在泰国、印度、尼泊尔等国家及香港、澳门等地举办个人画展。被海内外多家媒体誉为“东方文化小天使”。 1997年,中国唱片总公司为林曦录制个人专辑《微妙音——曦曦的歌》。 1998年8月,应邀赴京参加赵朴初主持的抗洪救灾义卖书画作品活动。 1999年,出版《微妙音——曦曦诗文书画集》。在澳门举办“庆回归——曦曦禅意书画展”,并出版《曦曦书画集》。时任澳门特首的何厚铧亲自为曦曦主持开幕式,并题词:“赠曦曦小朋友——张开美丽的翅膀,播撒灿烂的东方文化。”中共中央统战部召开“第一缕晨曦——曦曦作品座谈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亲临祝贺。应邀赴香港参加孔子国际研讨会并宣读论文。赴泰国为泰王诞辰举办“曦曦禅意书画展”,泰国外交部发言人亲自主持曦曦画展新闻发布会。 2000年,应邀赴泰国为泰国新闻发展基金义演并募集资金,演奏中国古琴,获得极大成功;并应邀参加中国大使馆为泰国红十字会举办的义卖活动,泰王室珍藏其作品。应邀赴新加坡参加亚洲儿童节,受到纳丹夫人的接见和宴请,且将其书画作品珍藏。 2002年8月,为《重庆晚报》爱心接力活动义卖画作18万元,用于资助家境贫困的优秀大学生,并出任此次活动的“爱心形象大使”。 2003年出任重庆电视台“新世纪希望电视行动”希望大使。 走向世界不是梦 ——汪洋家庭教育启示录 14岁的林曦,作为中国社科院宗教学会与中国茶禅学会年龄最小的会员,不仅正式出版了个人演唱专辑与专著,而且12岁时就在法国巴黎成功地举办了个人画展,并在其他一些领域里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这令世人惊奇,也令世人佩服。为此,我多次采访了林曦,并特别采访了教其成才的妈妈汪洋。这更令我惊奇与佩服,她那圣洁的母爱与独具特色的家庭教育,使女儿脱颖而出,从重庆走向全国,并且走向了世界。 汪洋认为,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何,与幼儿时期的教育息息相关。当代心理学研究显示:着意培养孩子静下心来做事的耐性与专注力,是促进其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关键所在。林曦乖巧而文静,汪洋便决定针对女儿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林曦刚刚6个月的时候,妈妈决定用摘棉丝的方法锻炼她的专注力与忍耐力,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基。 汪洋在一张绒布上铺上一些棉丝,然后用拇指和食指轻巧地将一缕缕棉丝摘起。林曦学着妈妈的样子,也摘起一缕棉丝。妈妈微笑着鼓励她继续摘下去。林曦尽管口水顺嘴而下,小小的胖手不停地抖动着,还是认真地摘下去,而且越摘越熟练。 妈妈开始给她加码,上午铺一张,下午铺一张。林曦摘得既认真又正确,在妈妈的表扬声里,愉快地唱起了歌儿。此后,妈妈继续给她增加任务量,她依然神情专注、不急不躁地摘下去。 一天,妈妈一狠心,决定给她布置超量的任务,以此观察她有无超常的忍耐力与专注力。林曦刚刚摘完一张,妈妈就将第二张铺好,并让她马上摘下去。一气摘完10张之后,林曦圆圆的小脸上已满是汗水,嘴里也不由得发出“哼哼”的呻吟声。妈妈心疼女儿,但更想培养女儿的耐性,于是笑着鼓励她:“乖孩子,要忍耐,继续摘下去!”边说边不由分说地一张又一张地铺下去。其间妈妈还时常晃一晃奶瓶,笑着告诉林曦,任务完成之后就可以喝上鲜奶。于是林曦笑了,异常专注地摘下去,一共摘了20张,是平时数量的两倍多!林曦喝着可口的牛奶,听着妈妈的表扬,那时她似乎明白了妈妈的心思。 以后,妈妈继续用这种方式培养她的耐性与专注力,最多的时候,林曦一次竟摘了80张。在紧张的摘棉丝期间,时间似乎凝固了,世界仿佛空无了,林曦心里想的、眼里看的、手里做的,全是摘着的棉丝。裤子尿湿了,林曦全然不知,依然一刻不停地摘着…… 教育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当儿童专心注意某一事物时,一方面,在其意识中,极其鲜明与清晰地反映这一事物;另一方面,他的注意也离开了其余的一切事物,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候,甚至可以看不见或听不见周围发生的事情。林曦这种高度集中注意力,为其以后学习新知打开了破译困难的“门户”,她也在完成任务中尝到了通过努力获胜的幸福与愉悦。 林曦8个月的时候,妈妈开始让她学解橡皮绳打的结。林曦笑嘻嘻地抓着妈妈的手,全神贯注地学习着。只用半个小时,她便解开了。妈妈接着又给她打了5个结,她又一一解开了。然后妈妈又给她打10个、20个、30个……她都紧张有序地解开了。这时候,她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耐性,形成了专注做事的良好习惯。 林曦1岁多的时候,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可以专心致志地进行下去,而且一做便是两三个小时,一做便进入忘我的境界之中。 两岁的时候,林曦开始学习识字。她不仅有耐性,而且有灵性,学得认真且迅速,智商与能力明显高于一般孩子。 识了一些字后,妈妈便让她去读书。有时给她一本书,让她一遍又一遍地读。妈妈有意向她传递一个信息:新鲜有趣的事要做,单调枯燥的事也要做,真正的专注与耐心表现在各个方面。结果,林曦不管看何等兴味索然的书,不管看多少遍,都认真如初、专注如一。 正因如此,林曦形成了特有的耐性与专注力,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的心理素养。后来她做搜集资料等比较枯燥单调的工作,也毫无厌倦感与急躁情绪,而且做得认真仔细、正确无误。画画写字,常常累得汗湿衣衫,甚至贴上伤湿止痛膏,但她仍持之以恒地干下去。这种良好的意志品质,使她一次又一次地摘食胜利的硕果。 由此观之,对幼儿进行忍耐力与专注力的培养,有利于他们注意的集中性与稳定性的发展,有利于形成有意注意甚至有意后注意等良好的意志品质,从而使其受益终身。在这一教育过程中,孩子不但逐渐聪明起来,还能够形成一种“战必胜”的健康心态。这种心态将伴随着人的一生,使其总是平静地面对各种困难与挫折,并在充满信心战胜各种困难与挫折中享受成功的愉悦。尤其是欲成大事者,更不可缺少这种良好的心理品质。 目前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已经步入一种可怕的教育误区,错失了培养孩子良好心理品质的机遇,不知不觉地在做着阻碍孩子健康发展的事情。看看汪洋的教育思想和行为,年轻的父母是否也该认真反思一下呢? 原载于《父母要成为子女的精神导师——五个孩子走向卓越的奥秘》,陶继新著,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8年4月第1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