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杏坛撷英|集技法与功夫于一身的作文教学名家——何捷老师精彩的读写世界(上)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0-09-09

1975年出生的何捷老师,已先后在十几家报刊杂志发表近1700篇文章,其学生发表的习作也多达900余篇,令人叹为观止。

如此神奇,其间究竟有何玄妙?

这让我想起2016年采访于永正老师时他说过的一句话:“语文教学没有那么复杂!关键只有‘读写’两个字;如果再多说一下的话,就是‘多读多写’四个字。”

诚哉斯言!

何捷及其学生优质的“多产”,靠的也是这四个字。何捷是用怎样高妙的技法让这四字“箴言”发挥出如此巨大的魔力的呢?这引起了我巨大的探索兴趣。

阅读之“道”及其路径

从一般意义上说,读与写在逻辑上构成的是必要条件关系,即“有之则未必然,无之则必不然”。那么,在写作教学中,如何构建读与写的充分必要关系,即“有之则必然,无之则必不然”呢?

一、“取法乎上”与“复归于婴儿”之读

何捷酷爱读书。他读于永正等名家有关教育的书,也读天文、地理、军事、艺术、哲学等书籍。他从书中学到的,不只是教学与写作技巧之“术”,还有昭示其内在规则的“道”。比如语言的“道法自然”,心灵的自由和谐,人格精神的升华等。因为他知道,舍“道”而行,行之不远;依“道”而行,才能行之者远,且愈走愈好。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12字的教学总纲,也是将“志于道”放在首位的。

何捷之读,遵循“取法乎上”的原则。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阅读大师的作品,也许无法抵达大师的境界,但却可以走至“中”的层次,长久而读且“学而时习之”,则有可能在与大师心灵对话的过程中,慢慢地靠近大师,甚至自己也成为名师大家。因为大师的作品不但具有高超的语言艺术,还深蕴着人生的智慧,让喧嚣的心灵得以安顿,引导你抵达“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境界里。阅读中等水平之书,则只能在“下”的层次徘徊复徘徊。目前有的教师的阅读,则步入“下”的怪圈不知归路,在无意识中受到了不良思想与文化的侵害,并由此影响到学生。休说指导不出优秀的学生,连自己也不可能写出像样的文章。何捷是清醒的,在种种质量优劣不等的书籍充斥市场的时候,他拥有一双“取法乎上”的慧眼,所以,他与他指导的学生的阅读,就有了“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可喜景象。

听何捷老师的写作教学课,总给人以行云流水的感觉,尤其是对学生出其不意的奇思妙想甚而奇谈怪论的临场应变,总会让在场听课的教师惊诧他何以会有如此巧妙机敏的回应。其实这些看似灵光一现的教育机智,都与其富有定心的大量阅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是在这种日益丰厚的阅读中,何捷自觉不自觉地汲取了各路名家大师的语言艺术与生命智慧,从而形成了自己幽默风趣的语言系统,以及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智慧。

这种语言之于儿童来说,不但是美妙的,而且是易于理解、乐于接受、充满无穷魅力的。因为何捷在读名家大师作品的同时,还一直关注着儿童的阅读走向。比如对于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名侦探柯南》《樱桃小王子》《乌龙院》等书,他一方面自己读,一方面与孩子们一起读,还常常一起谈读书的体会。有人认为这些儿童图书难登大雅之堂,可在何捷看来,正是在这些书里,蕴藏着大人们泯灭了的童心的纯真、忽略了的人生的智慧。老子主张“复归于婴儿”,因为儿童的天然情趣与超俗格调,是被世俗熏染的成人难以望其项背的。何捷从这些童趣荡漾的作品里,读出了儿童的心理、爱好与人性的美好,他的感悟与作者的智慧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让话语既有了生命的张力,又荡漾着儿童的情趣。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也就感染了儿童,自然而然地走进了童心的世界。

二、规划学生阅读的路径

何捷还开辟了一条指导学生阅读独具特色的“何氏”之路,学生只要循“路”而行,就会不由自主地沐浴在书香中,“贪婪”地享受高贵精神的滋养。

路径之一:给你自由,任其选择。

真正好的教育,应该是把孩子当做孩子,用心感受孩子的呼吸,理解孩子的需求,给予他心灵成长想要的东西。何捷就做到了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捍卫学生选择的权利,把阅读选择的自由放给了学生。

恰如“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一样,儿童对书的兴趣也是各有所好。自由选取各自喜欢的书,才能启动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爱上读书的第一步。这样,在阅读的时候,才能乐在其中。同时,它还可以在儿童的心里积淀下一种积极的思维,读书是好玩的,美好的。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考,何捷将其指导课外阅读的宗旨确定为:“儿童读什么,儿童说了算。”

路径之二:推荐好书卡。

选取了自己喜欢的图书,还要让孩子们知道这本书好在哪里。所以,在读完一本书的周末,何捷指导孩子们制作“推荐好书卡”,而且提出要求:一是统一使用A3纸,以竖排的形式手写。这种形式新颖、带有古朴的味道,孩子们感兴趣。二是打印书目封面作为封皮,推荐语要有作者简介、内容简介、精彩片段、人物形象、阅读体验等。上交后由班委挑选出优秀的好书卡张贴在墙上。推荐的书如果得到大家的喜爱,就会被收藏在班级图书角,推荐者还会获得老师颁发的一个大奖。这样一来,有些低俗的书,自然就被淘汰出局。而原本阅读品味较低的学生,在这样持续不断的活动中也提升了鉴别能力,达到了每个学生都能读好书,“开卷有益”的目的。

路径之三:通过听读为孩子的阅读打开一扇窗。

读书除了文本阅读之外,还可以通过听读的形式,为孩子们的阅读另辟蹊径。小孩子记忆力好,倾听的能力也非常强。尤其是听故事,长时间聆听依然乐此不疲,有时甚至进入到深度聆听的痴迷状态。如果科学地运用好“聆听”这一学习方式,会在潜移默化中有效地培养孩子的注意力。优秀的朗读作品,其抑扬顿挫的语调就能够传达出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情感与深刻内涵。会用心倾听的孩子,其感情也会随着作品的情感基调起伏跳跃,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恰如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即使写景的作品,也是情随景生的,听讲这样的作品,也会让学生随着优美的朗诵进入“披文以入情”的化境,在爱上语言所描绘的景色的同时,从而对自然之美产生心理的向往。

那么,优秀的听读素材从何而来呢?何捷老师提供了三个途径。

一是让孩子们从网上下载。

这又是一次充分的尊重和民主。何捷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到网络世界里搜集既有意义又妙趣横生的音频。搜寻的过程,就是一次聆听和学习的过程。孩子们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大量音频素材,如《福尔摩斯探案集》《东周列国志》《大清十二帝疑云》《封神演义》等。然后,何捷又引导孩子们从中去粗取精,优中选优,留下最经典的作品。

二是有针对性地购买。

购买的音频,并非由孩子们信马由缰地随意选取,而是在多方争取学生及家长的意见后,经过慎重取舍方才确定下来。这样做一是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家庭情况,尽最大努力把钱花到刀刃上,不加重家庭负担;二是孩子们的时间是极其珍贵的,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听到最好的视频。何捷考虑之周全,让家长和孩子都深深感动,使听读活动得以持续开展。孩子们在饶有兴趣地听读故事的同时,不但积累了大量的优质语言,也在无形中净化了心灵,升华了人格境界。

第三是听广播。

何捷在电台主持了一档作文评点节目,可谓好评如潮。每次播出前,何捷都要告诉学生什么时间播出,让他们在家收听。他认为,孩子们对新颖的事物总是充满兴趣,通过电台聆听老师匠心独运的有声“作品”,这种跨时空的交流,会取得课堂上达不到的效果。事实也是如此,孩子们不仅通过聆听更加透彻地领悟到了写作的方法技巧,还懂得了“时时处处皆是学习之地”的道理。

这样多管齐下,多策并举,何捷所教的学生,不但爱上了读书,而且还出现了“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的可喜景象。甚至有的家长也随着孩子喜欢上了读书,成了名符其实的书香家庭。

原载于《新教师》,2018年第11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