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之教|为盲儿子创造光明的天使——记行走在永不言败路上的沙彦华(一)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0-09-09

沙彦华,18~28岁时作为知识分子,“上山下乡”于吉林省洮儿河农场。28~32岁时在长春市百货公司任现金出纳员。32~35岁时在长春市服装研究所工作,其间在职攻读大专,学习服装设计。学习结业后,开了自己的服装店,声誉颇佳。1997年至2010年,陪孙岩在北京学习。曾于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上荣获“中国母亲”称号。

孙岩,1983年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3岁学琴,6岁开始登台演出。1993年、1997年、2001年连续三次获得残疾人艺术调演一等奖;1994年在北京工人体育场演奏钢琴协奏曲《黄河》;1995年获得“第四届全国十佳少先队员”称号;1996年获得“中国百名好儿童”称号;1999年被评为“跨世纪杰出英才”,同年应邀赴台湾参加“视障音乐周”,并举办音乐会;2002年与美国著名指挥家莫里斯·佩瑞斯先生和深圳交响乐团成功合作;2003年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2004年与指挥家杨力和天津交响乐团举办第一场个人独奏音乐会,同年应邀担任“安徒生200周年诞辰亲善大使”;2005年获得日本横滨第一届国际残疾人钢琴比赛金奖。自2002年以来,已在20多个国家演奏百余场,所到之处,反响强烈。

孙岩于小学、初中阶段都在健全孩子就读的一般学校上学;后又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学习钢琴专业;2003年,升入中央音乐学院,后被保送为该校2007级的研究生。


认识沙彦华,始于1997年春节过后的“全国十佳少年齐鲁行”活动。在十几天的行程中,我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一位伟大母亲对盲儿子孙岩生命成长的关爱,以及为此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当孙岩成为中央音乐学院大四学生的时候,我再次采访沙彦华,更多地了解到近十年来孙岩的成长过程和沙彦华那不寻常的曲折人生,于是,就更加钦佩她的人格与胆识。当这些年孙岩在世界很多国家演出且引起轰动的时候,谁又曾想到,这里面倾注了这位母亲多少心血!

我要把孙岩的一生照料好

“全国十佳少年齐鲁行”活动期间,沙彦华曾很动情地对我说:“我的事业就是孙岩。有时候,我就想,这么一个不健全的孩子,为什么不给别人,偏偏给了我,这是上苍对我的信任,所以我要把这个孩子的一生照料好。”说这些话的时候,有点儿凄婉,更有责任在肩的使命感。当时我特别感动,由此也便拉开了采访她的序幕。

一、小孙岩手术失败后的死亡召唤与凤凰涅槃

1983年4月1日,孙岩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他长得白白胖胖、结结实实,特别是那双明亮的大眼睛,更是显得活泼可爱。全家人沐浴在愉快与幸福的氛围里。

可是,细心的外婆与奶奶很快便发现,小孙岩的那双眼睛,对外界竟然没有任何反应。

全家人的快乐顿时烟消云散,立即带着孙岩去医院诊断——孙岩患有先天性白内障!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沙彦华的精神几乎崩溃了!

这难道是真的?

四处求医,不管花多少钱,都要治好小孙岩的眼睛!

最后,到了北京一家大医院,为3岁的小孙岩做了矫正手术。

可是,当轻轻地取下蒙在小孙岩眼睛上的纱布时,父母顿时惊呆了!原本虽然弱视但还水汪汪的眼睛,现在却全瘪了!

简直是晴天霹雳!

沙彦华感到眼前一片黑暗,所有的生路都被这突如其来的不幸斩断了。她想纵身从高楼上一跃而下,结束自己的生命。整个家庭也紧张起来,不仅是在为小孙岩悲伤,也在担心沙彦华的情绪。

很多天,沙彦华一直在死与活两条路上徘徊着。她在想,如果死了,最需要帮助与呵护的小孙岩由谁来照管?可活下去呢,又没有勇气面对这个不可改变的事实。

处在两难之间的沙彦华每天不吃不喝不睡地抱着小孙岩哭,她的眼泪一滴一滴地滴落在儿子的脸上。不知道为什么,她的眼前不断出现流落街头的盲人、乞丐的形象,这些旋即又与小孙岩的未来联系起来,紧接着如刀绞一般的感觉直刺她的心脏。

沙彦华的精神支柱垮了。一个原本坚强的母亲,如今只有在生死线上挣扎的一丝力气了。

家人和朋友一次又一次地劝导,时间一天又一天地流逝,使这位精神死亡的母亲重新苏醒了!

“是的,我不能死!”沙彦华斩钉截铁地说。

她冷静了下来。因为如果想让小孙岩以后过得好一点儿,首先自己必须坚强起来;如果说医治孙岩的眼睛还是身体上的问题的话,那么,自己首先要在思想和精神上健康起来。

凤凰涅槃后的沙彦华又恢复了原有的朝气与勇气。不,是有了前所未有的朝气与勇气。

二、她为照料孙岩要了一个“助手”

在孙岩6岁的时候,沙彦华想到需要一个称心如意的“助手”,以便更好地照料孙岩。而这个最好的助手就是自己的女儿,因为她可以和自己一起悉心地关照孙岩。

在孙岩7岁那年,上苍圆了沙彦华的梦,一个健全而又漂亮的女儿问世了。她为女儿起名孙全,一个“全”字,不但有健全之意,更有全家人心在一起、全心照料孙岩的深意。直到10年之后,在孙岩的老师杨峻教授的建议下,孙全才更名为孙泉。

孙泉刚一懂事,沙彦华就告诉她:“你千万要记住,你的生命是哥哥的眼睛换来的。以后一定要好好照顾哥哥。”沙彦华教孙泉如何帮助哥哥,小孙泉也心领神会,特别细心地尽着一个妹妹特殊的责任。在“全国十佳少年齐鲁行”活动期间,4岁的小孙泉不但很有礼貌地与我们交谈,而且已经与哥哥形影不离了。她爱她的哥哥,孙岩也爱他的妹妹。她十分乖巧可爱,像姐姐一样担起了照顾孙岩的责任。现在,孙泉正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钢琴专业学习,决定以后考中央音乐学院。她想,她也要与哥哥在共同爱好的专业上走在一起。

三、破例接受身怀六甲的编导采访

沙彦华对孙岩生活上的照料精到又细致,她不希望在已经有了残疾的儿子身上再有任何不好的地方。孙岩理发,她亲自监督与指点,她要让自己的儿子更精神一些。为孙岩所买的秋衣秋裤,全是白色的。她说,他看不见,就不能再让他穿不亮堂的衣服。在她的眼里,孙岩是最为完美的。

但是,沙彦华不愿意让人们再提及孙岩手术失败这段伤及心灵深处的经历,她想把它在记忆里渐渐地抹去。不过,沙彦华与孙岩在行进的路上,因有了太多的精彩,也就不胫而走了。于是,一些媒体便前来采访,不过,都被她一一拒绝了。

1995年,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的前夕,全国开展了一个评选“中国母亲”的活动。中央电视台记者专程赶来,为作为吉林省推举的唯一候选人的沙彦华拍一个纪录片。她一如先前地拒绝接待。她说,所有的一切她都不稀罕,她不想再提那些伤心事。孙岩的残疾和由此带来的不幸是她心底最痛楚的一道伤疤。尽管很多伤心事已成为过去,但这道伤疤不是可以随意触碰的。更何况公开向人讲述这些故事,无异于把伤疤撕开了给人看。

电视台的车子每天赶到她的楼下。为了不接受采访,她只有等到车走之后再上楼。为此,沙彦华每天都要在外面转悠几个小时。

做节目的编导是一位怀孕7个月的女性,她被沙彦华的事迹所感动,认为做这个节目对她和全国的母亲而言意义都非常特殊。于是,她每天挺着大肚子爬上六楼去等沙彦华,一连等了7天。她说,什么时候采访成功,什么时候再回去。到第八天,沙彦华终于被她感动,上了楼。一看到那个身怀六甲的编导,她就忍不住哭了,编导也哭了。后来片子做得很成功,沙彦华也荣获了“中国母亲”的称号。

纪录片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这使沙彦华明白了一个道理——社会对孙岩这样关心,和媒体讲讲他的成长经历是一种责任。她感到孙岩走到今天,已不单是她个人的孩子。她在承担母亲的责任之外,还要承担社会的责任。

原载于《父母要成为子女的精神导师——五个孩子走向卓越的奥秘》,陶继新著,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8年4月第1版。

在看点一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