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文会议|听课回响:在文化与生活的碰撞中品节气的魅力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0-09-09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问天的智慧,是对天文、物候等进行长期观察、研究的产物,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在千年历史长河中,无数的节气更替伴随着年年岁岁的寒来暑往与秋收冬藏,见证着岁岁年年的物换星移与沧海桑田,节气逐渐沉淀出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浓郁。诸向阳老师从节气文化中挖掘语文要素,构建起一套独具特色的节气语文课程,将丰厚的节气文化传入语文课堂,融入学生生活。

在观摩诸老师的节气课前,直觉地认为语文的传统文化课程注定是充满着文学经典与历史典故的,在内容的选择上更加考验教师的教育与文化功底,在内容的组织与课堂环节的序列上易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也不免会呈现出一定的被动接受性,简言之,这类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难之又难。但随着诸老师行云流水的课堂推进,课前我所有的疑问与顾虑全部烟消云散,并与与会师生一起沉浸在这丰富的节气文化盛宴之中了。

诸老师这堂课的主题是“清明”,在上课之初以提问学生对清明的已知与未知导入,这既是这节课的开端又是贯穿教学环节的线索,整个授课过程均围绕学生的回答展开,课堂生成与课前预设有机结合,整节课显得生动又流畅。

随后诸老师按照学生的回答依次讲授了清明与寒食的来历、清明的诗画、清明三候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四部分内容,核心放在对清明之诗的鉴赏上。这四部分在内容权重与时间分配上详略分明,重点突出,在内容上又涉及到历史、文学、科学与生活等众多领域,丰富全面,五脏俱全,可谓用心良苦。

这堂课最精彩之处莫过于诸老师引导学生多角度赏析杜牧的《清明》。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已成为清明诗的千古绝唱,自然也是清明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这首诗浅显易懂,如同白话,没有生僻字,没有华丽辞藻,也没有历史典故,对于已经掌握一些诗词鉴赏能力的五年级的学生而言,在学习与理解难度上并不大。但这首诗何以流传千古而熠熠生辉,却是因其意境优美,鲜活生动,让人读后余音邈然,回味无穷。能让学生在诵读与品鉴中窥得诗中意蕴,体味诗歌的表达特色,感受语言与文化的魅力才应当是教学的第一要义。那么又如何在这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挖掘语文要素,探寻引路之法又成为教师在备课中最关键的要点。诸老师在授课中所采用的思路与技巧是值得所有教师称道并效法的。诸老师先考验了学生最初对诗的基础把握,即是问学生这首诗好在哪里,得知学生们对诗歌的理解过度囿于感情了,诸老师并没有马上纠正学生们的问题,而是顺势展开改诗以鉴诗的教学环节。在这个环节中,诸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对纪晓岚改编的五言《清明》与原版七言《清明》的比较,逐步引领学生感悟原版诗歌的意象美、意境美与节奏美。再介绍苏轼改编的词版《清明》,感受诗和词的形不同而意相通。最后引导学生自主将《清明》改成独幕短剧,渗透剧本的编写结构,进一步加深对诗歌意蕴的体悟。整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既遵循了朝代更迭的历史顺序,又完成了对诗情诗意诗境的讲授。期间诸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更是充满生气,诙谐有趣,让人在忍俊不禁之余忍不住对诸老师心生赞叹。

在课堂的最后,诸老师以一幅刺绣版《清明上河图》将清明从历史文化引入现实生活,为学生讲解清明的节气三候,并解答了上课伊始学生对清明扫墓提出的疑问“缅怀是为了更好地珍惜与创造”,将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升华。

在随后的讲座中,诸老师详细介绍了节气课程的开发,讲述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这四方面内容,让在场所有与会教师都感受到了诸老师的教育情怀与教育智慧。节气课程就像一颗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引领着他们涵咏于文化之中,生活于生活之中,以最敏锐最纯粹的心灵,去与古人神交,触摸历史与文化的脉搏,去感受自然与生活,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

一课听毕,深感名家之大境界与大智慧,诸老师对语文这一学科的理解是吾辈年轻教师所望尘莫及的。不过也足以在我们心中点染起一颗星星之火,对语文课程的钻研始终在路上。

河北省唐山市  杨星宇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