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夏季的一天,汪甄南在去学校上课的路上,一位熟人对他说:“澳门大学正在面向全球招聘教师,你应当前去应聘。” 能够到澳门公办的最好的大学教学,对于汪甄南来说,有“更上一层楼”之妙。可是,他有自知之明,跻身以英语为主体语言的澳门大学,几乎没有任何可能,因为在上海他主修的是俄语。 可这位熟人告诉他,新聘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澳门中小学教师,会说粤语便可以在语言上过关。 一、应聘成功 汪甄南决定尝试一下,随后根据应聘要求发去了自己的履历。第二天,澳门大学就约他面试。 30位应聘者脱颖而出,而出自澳门者只有区区4人,汪甄南,便是其中一个。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汪甄南在上海就做过培训工作,在圣心女子中学中文部任教的时候,他就针对当时学校不重视参观交流向校长提过建议,且邀请杭州张天孝老师来校培训。无疑,对于培训工作,他有经验,也有想法。面试的时候,他从容应答,又不失其要义。因此,应聘成功,便情在理中了。 在澳门大学,他主要从事数学教育教学工作,重点研究数学教材教法。 二、教学改革 社会学家米尔斯曾在其著作《社会学的想象力》一书谈到:“一个人要掌握‘方法’和‘理论’,就得变为一个自觉的思想者,一名了解在自己研究中所运用的假设和隐含意义的研究者。”自识,是自省者的行动前提。还在中学任教之时,汪甄南就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把国内先进的教育理念与优秀教材教法引进澳门,推动澳门的教育教学改革。 当时澳门中小学教师上课,各自为政,基本不允许别人听课,也没有教研活动和参观考察。课堂上绝大多数学生害怕学习数学,不敢回答教师问题,更不会自主学习。面对这种境况,汪甄南常生改革之心,可当时有心无力亦无权,为此,他常发怅然若失的慨叹。 到了澳门大学,他感到机会来了。 澳门中小学数学教育理念及其教材教法的改革,由此拉开了序幕。 到1995年的时候,他的不少改革设想开始变成现实。 正巧,澳门大学负责小学数学的教授移民加拿大,院长便把他的工作交由汪甄南负责。 时值5月,天津有一个全国性的小学数学研讨会议,汪甄南和院长前往参会,并认识了小学数学界的名家邱学华、方自西、张天孝、张梅玲等人。汪甄南对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产生了浓厚兴趣。尤其是他的先练后讲教法,有可能“开而弗达”地打开学生自学的大门,并让他们展开思维的翅膀在数学王国里翱翔。 开会结束,一回到澳门,汪甄南就马不停蹄地宣传尝试教学法,并带领有志于改革的教师学习尝试教学法。 一石激起千层浪,但凡改革者,课堂宛然一变,有了生机,有了活力。学生的思维打开了,眼睛发亮了,对学习数学更有兴趣了。有的教师在尝试教学实践中积累了经验,还撰写并发表了论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汪甄南高兴地对笔者说,当教师教学观念转变,敢于大胆尝试的时候,师生共同演绎教与学的精彩场面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于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不再是一场又一场心力交瘁的苦役,而变成了善教善学与乐教乐学的幸福之旅。 据2017年9月26日《澳门日报》报道,社会文化司司长谭俊荣于9月12日接见澳门数学教育研究学会一行。谭司长对汪甄南会长及副会长李宝田所回顾的15年来的工作予以肯定。认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带领澳门数学教师走出澳门,探访及学习各地的先进教育理念和课堂教育教学技巧,同时也邀请到大陆、德国及俄罗斯等地方的数学教育专家,针对广大的数学教师组织讲座、研讨会、工作坊等活动,提升了澳门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进修学习 汪甄南不但是一位教育教学的大胆拓荒者,而且是一位持之以恒的进修学习者。 他在上海师大毕业的时候,所有学生只有毕业证书,而无学位证书。可在澳门大学任教的教师,拥有硕士与博士学位者比比皆是。为此,他常常有低人一等的感觉。不过,自卑很快被自强战胜,因为他一边教书,一边参加了华南师大教育科学研究所举办的数学科学教学研究法硕士班。历时五年,坚持学习,终于获得了硕士学位。这在当时引起了一个不小的轰动,因为整个澳门在基础教育方面获得硕士学位者寥寥无几。为此,《澳门日报》登载了这一喜讯,还以套红标题显示,以示祝贺。 五年学习,使汪甄南的理论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不断的教学改革实践,又大大丰富了他的教学经验。而两者的有机融合,无疑将他推到了数学教育专家的殿堂之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