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书生 陶继新|开发潜能:开发潜能,创造奇迹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0-09-09

·做一个优秀的家长·系列二十一·

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

成功的四个步骤:潜能;行动;结果;信念。假如带着100%的信念去做一件事情你会发现什么结果?大量开发潜能,大量行动,就会得到你想要的结果。

——安东尼·罗宾

陶继新:魏老师,我们谈家庭教育的相关话题,有一个绕不开的事实就是,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很强大的学习能力,并且能够尽量地发挥出自己的潜能,从而拥有一个丰富优秀的人生状态。

科学研究也显示,人的大脑就是一个核反应堆,不过平时隐藏得非常深,我们发觉不了而已。人脑和人体的其他部位一样,也主要是由神经细胞构成的。那么人脑有多少细胞呢?现在科学界得出的结论是有几百亿到上千亿个神经细胞,可储存100万亿条信息、储存5亿本书的知识,约等于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全部藏书的50倍!同时它拥有100兆的交错线路。它的容量相当于一台有10000个开关的计算机!据保守估计,大脑平均每24小时就可以产生4000多种思想,而大脑的思想信号每小时就能够游走300多华里!

因此,很多科学家和潜能学家大声疾呼:谁都没有资格和权利鄙视你,包括你自己。对自己的鄙视就是对这个世界的鄙视。宇宙生我,我就是小宇宙,宇宙无限,我的潜能无穷!宇宙是智慧的本原,那么,我们的大脑同样是智慧的源泉!

魏老师,我们自己都有体会,虽然我们都已是六十多岁的人了,但因为我们持续地思考、写作、讲演等,会发现我们的大脑能力根本不输于很多年轻人,有日日更新的感觉,而且我们自己还仍然觉得我们的大脑里仿佛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那么每个孩子的潜力就更是巨大而不可预估的了,穷其一生能够开发的也非常有限。如果这些潜在的能力尽可能地得到有效地开发,孩子就会给我们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如果这些能力没有机会被开启,那么它们就将永远在我们的身体里沉睡,甚至处于死亡状态。所以挖掘孩子的潜能,对于孩子的整个的成长来说,有着巨大的意义。

魏书生:我一直跟学生说,即使全校倒数第一的学生也要把自己看成一个宏大的世界。我说,家长同志们,咱们这么想这个问题,就是人的这个大脑啊,很多科学家说仍然是一个黑箱,人们不能够完全认清它的工作的原理和它究竟有多大的潜能。但是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是认为它是一个有150亿个神经元的这么一个大系统,150亿个神经元啊。更多的心理学家说人这一辈子即使科学家也只开发了大脑潜能的其中10%。这是目前的一种说法,也有科学家推翻这个比例,但是应用率还有发掘的空间是共同的看法。不过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看看。你看,150亿个神经元,人这一辈子呢才活100岁,平均还到不了100岁。一天呢活那么个不到9万来秒,一辈子才30多亿秒。那么就是一秒钟真要让一个神经元兴奋一下子,好像都仅用了其中的1/4不到,它是这么一个概念。

这样就注定了每一个人都有极其巨大的潜能,更多地是被埋藏了,没有开发。为什么没有开发呢?就像你种地似的,大片的荒地没有种,就种眼前的这点地。有的呢还不好好种,后来贫瘠了,撂荒了。眼前有的种的作物还不好,所以他就得结论说我这块地不行。实际上不是地不行,而是我们没尽心尽力地去使用啊。人的大脑是一个极其宏大的世界,我们对它的认识还太少太少了啊!

人是什么?直到今天所有的人类学家、心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宗教家、政治家……全都说不明白人是什么。谁也不能够把自己对“人”这个概念所理解的内涵和外延让其他所有的人全都接受。但是我觉得马克思说的还是最有道理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一个孩子都是他所经历的一切社会的、文化的、政治的、历史的、周围环境的和亲属关系、家长关系的总和。都在他大脑皮层打上了或深或浅的烙印。这样,他如果发展那些积极的、向善的、求美的、健康的、乐观的、进取的这部分神经元的话,那这孩子就大有作为。

那更多的孩子呢?就像您说的注意力,有时候勤奋一段,利用好这边的神经元。又懒惰一段,训练负责懒惰的神经元。勤奋一段累了,懒惰一段后悔了,还得勤奋。勤奋一段不行,有点累,又不行,还得懒惰。这样,一阵勤一阵懒,一日勤一日懒,折腾一辈子,始终没有深入进去。显得呢,就一事无成。

而专注力好的孩子,您说的林曦啊,还有很多优秀的画家、大艺术家、大科学家,他都是守住了,我这一段乐观向上这部分神经元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形成好的习惯。于是他就不断往深处开发,激发它们的工作能力,这些脑神经有了工作机遇,于是他就成就了大气,做出了很多事情。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其实大科学家还有一部分神经元很可能还没有利用。

所以每一位家长一定要坚信,咱们的孩子有巨大的潜能,这部分潜能不行,另一方面潜能完全可能优秀,关键在于发现和发掘。就像音乐神童舟舟看起来是一个说话、办事、接人待物、动作、表情都不行的傻孩子,但是他对音乐的感知能力,真的是有他的天赋的,于是朝这方面去发展,舟舟真的就成了算是挺有名的指挥家。

陶继新:舟舟的确非常有名。从舟舟看,他是幸运的,如果他的父母只是负面地关注他的弱点,无视于他音乐方面的灵气,那么舟舟也就有可能是一个低智能孩子。正是他父母对于他的爱,让他们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一点一滴的细微表现,从而让毫无希望的孩子找到了让他的生命闪烁光彩的可能。

前面我提过的全国十佳少年孙岩,是一位先天性白内障患儿。在一般人看来,盲人走路,一定是手持拐杖,一边探测着前方有无障碍,一边小心翼翼地摸索着行走。可是,孙岩却一点儿盲相都没有。早在1997年春节过后的“全国十佳少年齐鲁行”活动中,我便感受了他的神奇——戴着墨镜,昂首挺胸地向你走来,显得从容而又优雅。如果不知根底,怎么也想象不出他是一个双目失明的孩子。2003年年初入中央音乐学院就读的时候,孙岩的行走方式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对于所在的环境稍微熟悉之后,他便如摄像机录制现场一样,把周围的环境全部装在了自己的大脑里。上食堂、上厕所大多是一个人前去;从1楼到6楼,不但不需要人搀扶,而且是一路小跑,如入无人之境。不管在任何地方,如果有人给他打招呼,他都会微笑着回应;同他说话,他会自然地与你交流;即使给同学、家人发手机短信,也是得心应手,令正常人自愧弗如。于是,他的大学同学就不由得怀疑起来:“他真的看不见吗?

是的,他真的看不见。那么,是什么使他具备了这种“特异功能”?

其实,孙岩初学走路的时候,也如其他盲人一样。但是,他的母亲教会了他正常人走路的方法,更给了他勇气与自信。迈出这一步之后的孙岩,越来越相信自己不管做什么都能行。

孙岩对我说:“走进一个陌生的环境,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走过三遍之后一定要熟悉。

记得当时与孙岩等十佳少年从泰山极顶下山时,一路“天街”,他却能够在没有任何帮助的情况下健步如飞,甚至有的地方多少个台阶都一清二楚。我们无不惊诧于他那超人的记忆力。可他笑笑说,这也是锻炼出来的。他说,如果不记下来的话你就永远不会熟悉,总有一种依赖感。这样的话,就没法独立生活了。

他的妈妈说,这种超常记忆力给了孙岩极大地鼓舞与自信。而这种自信,绝非天生就有的。其实,每一个人都有巨大的记忆潜能,只不过有的人将其置于沉寂状态而已,而孙岩则有效地开发了这种潜能,使之有了特殊的灵性。

他说,他希望像小提琴演奏家帕尔曼一样,敢于坦然地拄着双拐走到台上。在他眼中,这就是一种胜利的表现。

其实,他不仅拥有了帕尔曼的坦然,更有甩掉拐杖、自己行走的勇气与自信。

孙岩的自信并不是天生就有的。他的父母告诉他:“你能行!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你完全可以达到正常孩子的水平。如果努力,就可以超过他们。”进入中央音乐学院之后,他的老师杨峻教授对他大加赏识,经常对他说:“健全人做到的,你要努力地去做到;健全人做不到的,你也要努力地去尝试着做!”而做的结果,是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成果。而这种成绩,又反过来给予孙岩莫大的鼓励与自信。

心理学研究证明,长期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在生命个体的心里逐渐累积起一种“我能行”的自信,可以激发孩子无限的潜能。很多的健康孩子都无法做到的事情,孙岩却做到了,可是在他看来,却是那么的自然和理所当然。

我们都听过那个著名的“四分钟的故事”:

从20世纪初开始,无数人梦想着完成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目标,即4分钟内跑完1英里。1945年,瑞典人根德尔·哈格跑出4分01秒4的成绩,后来八年过去了,依旧没有人如此接近这个目标。多少年来,这个“梦幻1英里”已经被田径教练和心理学家进行了无数次的科学研究。他们认为最理想的状态是在华氏68度的气温条件下进行,没有风,赛道应该是坚硬干燥的土地,周围应该有热情的观众来提高士气。第一个四分之一段应该跑得最慢,而最后一段则应该跑得最快。

但是牛津大学医学院学生罗杰·班尼斯特打破了所有的这些理论。1954年5月6日,牛津,刮着寒风,只有1500个观众来到现场。下午的阵雨则让煤渣地依旧潮湿。班尼斯特和他的另外两位英国业余田径协会的队友一起参加了比赛。

按照计划,克里斯·布拉什尔为班尼斯特领跑,但班尼斯特跑得太快了,第一个四分之一段就跑出了57秒9,接着以1分58秒2打破了半程纪录。此时,布拉什尔精疲力竭,退出了比赛,然后,克里斯·查特维继续领跑,让班尼斯特一直跟着自己的步伐。最后300码,班尼斯特开始冲刺。他的步伐越来越大,头向后仰着,脖子成弓形,他不停地跑着,似乎完全失去了意识。

当他冲过终点线时,比赛现场的广播员激动地说道:“新纪录诞生了,这是欧洲纪录,也是世界纪录,时间为3分59秒04。”班尼斯特让自己成为了人类突破自身极限的永恒象征。

之后,人们曾认为这一极限不可超越,但在这个神话被班尼斯特打破之后,全球已经有2000多人跨过了4分钟这个门槛。目前这个项目的世界纪录又缩短了16秒。

其实,人类的潜能真的是无穷的,很多时候,人们之所以陷于平庸,不是因为他不具备潜能,而是他忽略了自己的潜能,用“我做不到”、“我不行”、“我没有某某条件”等说辞挡住了自己的潜能。而人的精彩,恰恰在于不断地突破自我、超越自我、潜能释放的过程。想想每届的奥运会为什么那么激动人心,那么引起全世界人的瞩目,其实就在于看到那些不断突破人类身体、意志、精神的极限的瞬间,让人们一次次见证生命的奇迹,让人们相信只要去努力尝试,每个人都可以突破自己的极限,创造属于自己的卓越。

对于孩子,家长不断地用“你能行”、“你可以”、“我相信你”等肯定孩子的潜能,其实就是给了孩子一个潜能得以释放的出口和鼓励,孩子自然可以表现出超乎想象的潜能力量。

详见

《做一个优秀的家长——魏书生与陶继新的家教智慧》

- 魏书生   陶继新  著 -

· 福建教育出版社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