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旅有道|初入兰州印记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0-09-09

行旅有道·甘肃、新疆篇

2003年7月30日晚于兰州市宁卧庄宾馆

到达兰州之前的一段时间,从飞机的窗口俯瞰甘肃大地,全是连绵的群山,几乎看不到绿色。歌唱家们所唱的“黄土高坡”还有高亢与韵味在,可现在目之所及的全是了无生机的荒山野坡,所以总有一种凄凉的哀伤在心中回转。于是,我在想,国家开发西部,可谓任重而道远。

但甘肃也有济南不及之处。当我与同行的侯广泰、范宗武于18时15分于兰州机场走下飞机时,地面只有17摄氏度,凉风习习,顿感清爽怡人;与两个小时前尚是35摄氏度高温的济南相比,真有一种走进避暑佳地的感觉。据前来接我们的甘肃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宋玉山先生讲,兰州与泰山的海拔高度相差无几,夏天气温多在20摄氏度左右;即使偶尔出现30多摄氏度的高温,也只是中午阳光高照时的短暂时段,但一到树阴之下,依然清凉可人,更不要说早晨与晚上了。人们大多只知道伏天暑日到海滨等地躲避炎热,殊不知兰州也有如此清凉的天气。

从机场到兰州市里的高速公路两边依然是群“山”相连。说其是山,与山东所言之山却大不一样,“山”上几乎见不到一块石头,全由黄土凝结而成,既无青草红花,也无茂林修竹。可细一观看,却有一株株小小的柏树遍布山上,尽管显得柔弱无力,毕竟已经生存下来。据宋玉山先生讲,近几年政府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调动了当地老百姓的积极性,才有了这俯拾即是的绿色生命,但此地雨水很少,每一棵小树的存活与生长,都要通过人工的浇灌方能延续。可不,一条条引水管道从山下爬到山顶,宛如黄色土地上的黑色长虫在蠕动。正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一样,若干年之后,说不定这里会葱绿遍山呢。

汽车一驶入兰州市里,又是另一番景象。路的两旁不仅有绿色盎然的树木,有的地方还有草坪与鲜花。汉唐时代,这里曾是古丝绸路上的一个通津要邑,当时的繁华可想而知;今天,这里已成为西北第二大都市和最大的铁路枢纽,以及西北商贸、旅游的依托中心。“天上来”的“黄河之水”穿城而过,两岸20华里长的风景线秀色摇曳:既有古代风车、黄河母亲雕塑等人文景观,也有花草树木等自然景色。人言兰州拥有集丝路文化与黄河文化于一体、集历史佳话与现代风情于一体的丰厚与美丽,今日亲临其境,方才信然。

饭后,小雨悄悄地下着,没有风声,亦无人声喧哗。干净的地面上,只有很少行人在无声地行走。古老的建筑与苍劲的古树似乎在低声叙说着昔日的辉煌,新建的高楼大厦与年轻的树木则好像宣示着重振雄风的决心。于是,在雨中散步,就有了历史的回想与未来的遐思。

原载于《行旅有道》,陶继新 著;语文出版社,2015年10月第1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