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抗击疫情 亚翁让印说话(7-9)

 亚翁篆刻之家 2020-09-09

亚翁篆刻之家

上一集纠错:标题号应为(4-6)

抗击疫情 亚翁让印说话 之七

——大医精诚 一线医护人员爱的奉献

 图/文 赵亚平

    


“大医精诚”出自中国唐朝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是论述医德的重要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大医精诚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一是精,亦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二是诚,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要有一颗仁爱之心。概括的讲大医精诚,“精”于专业,“诚”于品德,这样才是德才兼备的“大医”。在这次重大疫情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这样的医者,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大医精诚”的精神。重新拾起了人们对医生的信心和尊重。


    治病救人,医者天职。为了抢救人民的生命,为了毕生的信念,在奋战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他们中有些人为此而献出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医生,古往今来,在社会生活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而新时代中,我们面临的是更为复杂的现实。当代科学对某些疾病认知的局限性和病人的期待之间的矛盾,以及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和病人要求之间的矛盾,则更要求医者要有“精于业、诚于德”的精神,要以仁爱之心面对当前的疫情。希望多年以后,他们可以骄傲地说自己无愧是一名医生,无愧良知和尊严、无愧一袭白衣加身,敬佑生命、救死扶伤,把“大医精诚、医者仁心”的精神永远写在广大民众的心中。

抗击疫情 亚翁让印说话之八

——再议议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图/文赵亚平

    本文为在下曾经发过的一篇小文,如今再拿出来加以修改整理。面对当前出现的重大疫情,仍具有现实意义。也充分说明了古人对自然法则的理解与智慧。希望国人在疫情过后有所反思。


【原文】出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曰: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读音:léi本义:瘦弱)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

【解释】前一个 “病”为动词,当担忧、忧虑讲。“道”当手段、方法讲。可译为“人所担心的事,是担忧疾病多;而医生所担心的事,是治疗疾病的方法少”。人们所患的疾病太多,病情复杂,终有不治者,而医生殚思竭虑的是医法太少,其“六不治”值得今人借鉴、学习,本段历代析译很多,不敢乱翻译,从字里表面解释为:

    一、骄傲任性、依仗权势,骄横跋扈、蛮不讲理的人为不能治愈的表现。望求医者好自为之。

    二、贪图钱财,不顾性命、舍命不舍财,不注重养生的人病更难治。今人更应重视这一社会现象。

    三、暴饮暴食,饮食无常、无所不食。对药物等过于挑剔、不能适应的人,虽服药而难愈,应遵医嘱调养疾病。

    四、病深不早求医、五脏功能失调,体内气血错乱、脏腑功能严重衰竭的人,为难治之疾,一时难愈。

    五、身体极度虚弱,不能服药或不能承受药力的人、也为沉疴痼疾,难以急速求救,不得勉强求之。

    六、信奉鬼神、巫术不信医学的人不治。

【浅议】以上是古人扁鹊认为六种不能治愈的表现。在下认为仍具有现实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医学理论以及高精尖的医疗设备的不断应用,大大的的提高了医学诊疗水平。但是,由于生存环境的变化、饮食结构的改变、交通运输的快捷、新型实用型工具的应用(如:电脑、手机、具有放射元素的诊疗设备的普及应用。)加之一些人为饱口腹之快,没有他不吃的,特别是野生动物。此外,一些疾病也在不断的更新,新的病种不断出现,一些旧的病种的不断翻新、演化、变异,其发生、传播的速度之快,远远大于医学从业者的认知度及其知识的更新速度。加之人体的的个体差异及其对病原因素的反应,存在着不同的临床表现。作为一名医者所面对的是诸多不可预见的因素,要想不出一点差错是不可能的。此外,比较大的医疗机构过细的分科,促使应诊的医生偏重某一系统疾患而缺乏整体概念;临床医生过度依赖仪器设备给出的数据,基本抛弃了视触扣听,望闻问切等最基本有效的诊疗手段,也是造成医疗意外的因素。还有一点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在下称之为媒体造成的次生灾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一些所谓的专家教授,为了一己私利,借助媒体讲授、发布一些针对中老年群体的所谓的“养生”、“包治百病”药品、保健品。或有意夸大某些常见病、多发病的危言耸听的危害等等,搞得人们无所适从。二是,媒体机构为了赚取广告红利,借助名人、明星、“名医”效应,有意夸大某药品、器械疗效,硬是把保健品说成是老少皆宜、百病皆治的神药。三是,一些不良媒体发布一些所谓外国专家、教授、博士针对国人的生活、习俗的错误引导什么这个“做错了”那个“吃错了”乃至于热水都“喝错了”。扰乱了民众的视听和正常、传统的生活习俗。除外人种的差异外,你从小就是喝热水长大的,突然喝凉水,你的胃受得了吗?不得病就怪了。

    滥用药、自用药和过度检查是促使疾病出现难诊断、难治疗的罪魁祸首,这一点是扁鹊没有想到的。满大街的药店就能说明目前用药的乱象了。滥用药、自用药的结局不是延误疾病的诊治就是掩盖病情的发展。不合理的用药剂量会促使细菌、病毒产生耐药性或直接促使其发生变异。更严重的是促使条件致病变为无条件致病或非致病变为致病。这一因素严重的干扰了医生的诊断与治疗,因此,这一内容也因该“不治”之列。

    本文仅代表个人见解,由于在下才疏学浅,如有不妥,还请各位看官不吝赐教。幸甚、幸甚耳。

抗击疫情 亚翁让印说话 之九

——疫情之后的反思

 图/文 赵亚平


    2020年的春节前后,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国人的生活节奏。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发表一些不实的言论,扰乱视听。目前还有部分人发牢骚,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不能以疫情为由头,攻击党和国家,攻击各级党组织和政府,更不能造谣生事,不能给抗击疫情工作添乱添堵;在严重的疫情面前,我们一定要擦亮眼睛,理性应对网络上传播的来源不明的、不明真相的,视频、音频、文章链接,一定要明辨事非,不传播、不转发。做一个堂堂正正的,真心爱国的中国人;我们应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全面彻底打赢这场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

    作为一个普通的公民,虽然位卑言微,但疫情过后,我们痛定思痛,要学会“吃一堑长一智”,牢记“居安思危”、“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古训。反思以往,展望未来。以下仅为个人针对此次疫情中出现的一些事件、现象的感悟、看法,发出来供大家商榷。

    当然,在这次疫情应对中暴露出一些短板和不足,我们有理由相信党和国家在疫情过后一定会解决好的。


    1、管理体制滞后于建设速度;就是说目前的体制构成及用人机制,与当前的经济发展的速度不相适应。应充实医疗管理体系中,专业管理人才的比重,关键管理岗位必须要由具有专业背景的人员任职。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应杜绝非专业人员从事主要的领导岗位。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体系的建设力度,包括机构设置、人员的培养、科研资金的投入等。

    2、确实加强国家应急机制的落实与管控力度。增加应急医疗、药品、设备等物资的的国家储备。

    3、教育体制亟待加强相关民生学科如医学、药学、中医药学、预防医学、生物医学等相关基础学科的建设。加大稀缺专业(影像、病理、检验、心理学等)学科人才的培养力度。

    4、医疗体制的改革方向有待于从根本上解决性质(社会公益、福利性质)、资金、人员、设备的合理分配。

    5、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为一线从事医疗救治人员的工作环境、待遇乃至生命安全,提供法律层面保障并落实到位。同时应避免让一线医务人员去承担与医疗无关的政府职责。进一步加强《野生动物保护法》、《传染病防治法》的执行力度,真正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6、民众的公民素质和科学素养亟待提升;特别是在非常状态下,一个大国公民要有顾大局,识大体的基本素质。社会价值观的培养很重要,我们不能总是在饿肚子的时候,想到了袁隆平,在疫情发生的时候,才想到了钟南山及广大的医务工作者,遇到重大灾情、事故的时候,才想到人民军队、人民警察......。这次疫情之后,很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营造科技强国的战略氛围和环境,让年轻人知道,世上真正应该受人尊重的并不应是那些所谓的网红、明星,而是在关键时刻真正能够为国家挑起重担的科学家、军人、医务工作者、警察和那些在普通岗位上默默奉献人们。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8、在突发公共事件事时,舆论、媒体机构应该发挥正确引导作用;对于没有定论的问题、事件一定要把住关口。做宣传也要把握分寸,避免那些“某某同志怀孕几个月仍在一线坚持”甚至“疫情期间领导们扫雪”也成了“感人的场景”等等消息再出现。特别是要加强网络上的监管力度,以免形成次生灾害。

    以上所说仅代表个人的见解,水平有限,如有不妥,敬请见谅。如有转载后果自负。

亚翁

2020.303子时于洗心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