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品头条:探神秘庄园会龙庄·上(作者:晓河黄莺)

 当代文摘 2020-09-09


精品·悦读


探神秘庄园——会龙庄·上


作者:黄  英(重庆)笔名:晓河黄莺

在四面山原始古林深处,隐藏着一座具有600多年历史的神秘大庄园。它坐西南、朝东北,现存院落二万余平方米,巍巍三重堂由中轴线贯穿,整个庄园气势宏大、华贵典雅,走进去仿佛置身故宫一般。其建造之迷、财富之迷、保密之迷、堪称世界之最。而建造庄园的主人到底是谁?让人扑朔迷离,至今没有明确的定论,而精心设计的庄园又暗藏玄机,这座大庄园名叫——会龙庄。

带着种种疑问,我以旅游探险者的身份敲开了会龙庄的大门。庄园的大门外坝设有一个旗台,一对威严的石狮雄踞庄园的大门口,威凛而霸气足。

祖德流芳 进入中堂后,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8扇大门式屏风(原建被毁,仿建),仰视中堂,上方一块硕大的康熙赐书的牌匾“祖德流芳”四个大字,字迹圆润厚重,苍劲有力。中堂内的圆形石柱被漆成了黑色,底座朱红色,上有精致的深浮雕图案,300多根7米多高的大石柱或圆或方,由整块巨石雕琢而成,石柱顶端留有与木梁衔接的孔洞,据说中堂大门两侧的门柱上还留有木制装饰,底色朱红饰金箔,这种木制装饰平时以红布遮住,只有贵客临门或重大节庆喜事时才取下红布。在文革前期,这里除有康熙赐匾外,还有亁隆和嘉庆两位皇帝聖旨,以及达官显贵,骚人墨客的佳作呈现,足以彰显庄园主人的身份地位。正前方设有6扇大门,后设8扇大门式屏风,既是大门也是背景墙,这些大门平常关着,只用门耳供平常出入。整个中堂建筑庄重大气、简洁明快,脊梁上除刻绘有太极镇宝图外,其梁间均刻绘有一字,分别组成“桂、王、槐、三、荣、华“等字样,传统气氛浓郁,再配上祥云彩绘,风格独特。后方门式背景,如遇贵客或要事活动则开放,给人以宏丽非凡的感觉。

典雅别致的戏楼和书楼:中堂进门处的头顶是一方戏台,中堂地势比前院高,坐在中堂内正好能平观戏台,戏台前的内院可容纳数百人,

是庄园经典建筑之一。这种石木架构的组合难度极大,颇具考究价值,属我国早期的框架结构。戏楼前的檐坊圆栏花板雕刻精湛,花草禽兽栩栩如生。角花、朱雀、牛腿、斗拱、样样流光溢彩、精美绝伦;左右两边辅以平栏窗花,一种朦胧之美,突显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的艺术景象,展现出高雅的审美情趣;戏楼前呈”品“字形大小天井格局,这些天井高低有致,布置科学合理。戏楼两边书楼直连中堂,书楼既可凭栏观戏,也可静心读书,实为周全雅致。仔细观查,我发现右边的观戏栏杆木质围墙比左边的高,我想其用意应该是主人不想家中的女眷过多的露面吧,整个戏楼虽历经沧桑岁月,仍风韵不减。

森严威凛的正堂:经中堂直上即到正堂,正堂是一开放式厅堂,进大门是一个大天井,上三步石梯,天井对面上五步石梯就是中堂核心。(我的理解是:三三为九,代表九。其寓意应该是九五之尊吧,位于中央的一块硕大镜金屏风、龙壁和龙椅、“九龙壁”可见九龙生威金碧辉煌,有种置若皇室的感觉。我觉得从这个层面上讲,会见天子之意与深山里的紫禁城之说实不夸张。两边房间和堂前走廓均能通往庄院,仔细观察还能发现此处有改造的迹象。我想,庄园建成时不会是这样的,不仅正堂的高度被改造了,而与正堂相连接之物也不曾十分完整。实事如此,从中堂和正堂的四根挑梁就佐证了这里曾有两道完整的过亭,过亭用四根全院最大石柱托起,与两边天井衬托辉映,华丽庄重不言而语。

如今,我们看到的堂前四个鼓形基座七零八落的摆放在正堂的四个角,加上左右各一口天井,显得有些荒凉。我蹲下身抚摸着这些为立华表而摆放在此的四个精雕细琢的大石墩,用手慢慢除去石墩上的尘埃和长年被日晒雨淋长满的青苔,我惊奇的发现上面是祥云,四周是浮雕,刻有松树、柳树、船,船上一鱼翁在钓鱼,其鱼杆、钓线都刻得清晰逼真。我不由得赞叹距今600多年前的工匠手艺之精湛和青石墩材质之坚硬。说到了青石,我想赘述几笔,原庄园有一道高6米左右的牌坊式大门,全部采用整石建成,让人叹为观止。只可惜1950年被拆除,现在的大门是根据原样在原址复建的。庄园在解放前夕还有长城式长八公里,宽七八米左右石围墙一道,非常壮观,也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搞农田基本建设中被拆除。再说说修建庄园的青石墩(条),明显和当地的青石材质不一样,比如说屋檐下的青石条,常言道:水滴石穿。可奇怪的是600多年的沧桑岁月、日晒雨淋其屋檐下的青石条居然没有留下明显的穿石痕迹,我发现会龙庄屋里面的青石墩(条)材质在四面山仍至重庆江津等地都没有,那么这里的青石墩(条)是从何而来呢?当时的采石技术,即使能够开采却又如何能运到这荒山野林、如何修建而成呢?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小桥流水鸳鸯亭:你可别理解为这是爱情亭。在这里,它可不是指爱情,而是指建筑的。有如大观园,这是供庄园里的闺秀们居住和游玩的地方。通过正堂,可分左右行,从左行经界墙过道绕天井穿厢房到鱼池鸳鸯亭,鱼池鸳鸯亭位于庄园南侧,原建为叠二层独立亭。一桥横卧池中,亭下是桥,桥水相映,波光粼粼,别具风味;桥上亭如塔又似桥,玲珑别致,别具江南小桥流水之风韵。居亭中观鸳鸯戏水,看鱼沉燕舞,赏满月星空,那一秋水出方亭显得格外幽闲而宁静。桥下有一间非常隐蔽的小房间,石墙上有两个排水孔,实际上是两个空气孔,便于躲藏者的生存。更绝的是那一池水不枯不溢,永远在那两个空气孔的下面,如遇打劫者,你就是想破了头如没知情人指点,是决不会想到桥墩下面的排水孔处竟是藏身之处。桥中央留有暗道石门,在桥的南北两边采用六块整石砌成台阶,形成隐蔽空间,紧急情况下可藏身于此。池从建筑至今水都没干枯过,不管多旱,池也不枯,不管水多满,池也不溢,天干水旱都能安然无恙。至今这也还是一个不解之谜。当你站到鱼池的两端,桥与水的倒景刚好如镜,有一种桥影戏佳人的韵味,我想这样独具匠心的设计和巧妙的施工世上难找第二例。

还有一个奇特的景象也是个谜,那就是光学的运用。比如说,我站在桥墩上,水里就有一个我在水里的倒影如同镜子一样,不管是顺光还是逆光,把倒映在水中的我照出来的效果和在水面上照出来的效果是一样的,称奇吧。要知道在600多年的中国是没有照相设备的,哪里还懂得照相时的顺光和逆光,那么这个鸳鸯亭的设计者还真有"超前意识"会“穿越时空”是个玩时尚的超人呢。也有专家说这种倒影镜片式的效果,超过了无锡的二泉映月和济南的趵突泉。当然,我没有实地考察过,就不妄言妄听的去多评说什么了,待有机会考察考查后再说吧。


天井与排水系统会龙庄内有大小天井20余个,这个天井和一般院坝差不多应该是供主人走动游玩的。每个天井的底部角落处设有一至二个看似平常不起眼的古钱似的排水孔,正是这个排水孔无论遇到多大的洪水3至5分钟内排得干干净净,下雨天只听水沟内流水滔滔作响,但不知流往何处。我仔细观察了一下会龙庄全是土墙建筑,三面靠密林,一面是险道,庄园处于密林深处的一个落窝当的位置,试想要是排水不过关,600多年了,早被洪水流垮了。据当地村民介绍,会龙庄的排水系统无论遇到多大的洪水,从来没有失效过,院内从无积水,50年代这里曾做过粮仓,有人做过实验,把糠壳倒进古钱里,然后派人四处寻找糠壳的下落,以便查出水流何处,结果无果。七八十年代这里做过学校,有一位美术老师用绘画的颜料做过同样的试验结果也不得而知。在我蹲点探秘的日子里,遇到一位据说是北京研究故宫的专家,他调研了多日最后说:会龙庄和北京的故宫从建筑手法上讲同出一撤,应该是同一个年代的作品,抛弃故宫的宏伟和建筑实力不说,仅从建筑设计,排水、光学的运用上讲,会龙庄是超过宫故的,2012年北京的洪涝就是例证。最后他说:如果能把会龙庄排水这个谜解开了,对故宫的培修仍至全国的城市建设是有帮助的。但我觉得要是那样除非把会龙庄掘地三尺,把地基打开,要是那样会龙庄就彻底的毁坏了。看来,会龙庄排水系统这个谜,要想解开,非等闲之辈。

幽幽玉和院于中堂天井右,往里走上二楼,玉和院居庄园北侧,上连“绿堃亭”下接庄园小朝门,是主人居住的地方。“玉和”乃中和之意,从起名可看出,主人希望家庭和睦,儿女和顺、待人和气、家和万事兴、和褔发达。我觉得这个“玉”字在这里用得精准特好。院子构筑玲珑别致曾设花园、漫道、假山水池,四周还有暗道夹墙能和园外自由沟通。据一位当地的老师回忆,解放后直至文革这段日子,由于人们没有文物保护意识,当地政府先后对会龙庄进行过多次改造,把多间精致小巧的房间打通做粮仓,拆下许多雕梁画栋、精美绝伦的角花、蹄牛腿、斗拱、等木雕。我仅从现存不多,失修快倒的四季合欢门窗上的雕木中,感受到那如意禅趴、四书五经、那花鸟鱼虫等、不仅精美而且朵朵花不同,个个鸟似飞,一点也不呆板;门上的几幅木雕粗看都一样,仔看各不同,让我拍手称奇。

就说这玉和院里暗道夹墙中的通道吧,二楼全部木墙木地板,在那面墙上,上面是通透明亮的小格木墙,一眼可以看到外面的阳光,谁能想到就在这面墙上的一米以下是一道通往整个庄园的暗道夹墙呢?夹墙平素用来藏贵重物品,更重要的用途则是抵御土匪抢夺。如果土匪强行进入会龙庄,女眷和老人、小孩可进入夹墙暂时躲避匪灾,夹墙十分隐蔽。我用手敲打这道暗道夹墙外的木墙,奇怪的是竟然没有空墙的响声,奇怪吧?这又是一个谜。据那位老师讲,七八十年代这里又改为学校,玉和院就是老师们的宿舍,她带着孩子在这里住了十多年竟然都没发现这里还有一条暗道。可见夹墙时分隐蔽,是近几年培修时才被人无意中发现的。

朗朗会龙轩:经玉和院下楼往正堂的左下方走是会龙轩。会龙轩是一间五十平米左右、供孩子们识文断字的敎书屋,是上学读书的地方。房间设计得空旷亮堂,从屋顶可以看到高大的碉楼和古楠木带来的一片葱茏的窗外世界,这样的房间设计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仅从头上”会龙轩“这三个不同于其它屋的书法字体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庄园主人非常重视对家族后人的培养,敎肓后人早起五更苦读诗书。“会龙轩”三个字也体现了主人希望他的子子孙孙们成龙成梁。当地人说会龙庄的风水好,历代从这里从出去的人都达官显宦,名赫一方。

高耸霸气的绿堃亭——当地人俗称碉楼。它的建成比庄园约晚二百年,由于庄园主人身世显赫,屡遭偷盗打劫,为了保护庄园家族财产生命安全,才修建的碉楼。“绿堃亭”三字已于文革前期被损毁,但仍依稀可辩“绿”,绿者,“堃”地也!碉楼外形如塔,上下6层、高38米,号称西南最大碉楼。碉楼每层楼设有不规则的漏斗状枪眼和遮蔽式小窗。能上下左右封锁周边要道,每层木地板上贴粘土,既能防火隔离,又能降低走动时传音,楼层内的石墩是枪手的垛石,一层碉楼大门后面还有一间密室,用于扼守碉楼大门,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每一层都设有瞭望口和射击口,三面六孔,透窗可以观察到院内院外的一切,顶楼曾设有风玲信号灯,整个建筑用纯泥土浇筑而成,独居同类建筑之冠。登上碉楼顶层,木质楼阁四面临风,视野开阔:远处的重重山脉,近处的沙松和参天的楠木,眼下再俯瞰会龙庄全景,颇有悟宇宙之盈虚,体时代变化之意境,那种“自古英雄皆若是,从来俊杰殆如斯”的感叹也会涌上心来。

会龙庄的谜。一个接一个,让我流连忘返……

当 代 文 摘 原 创 精 选


作者风采及简介


作者简介:晓河黄莺,本名黄英,重庆市九龙坡区人。重庆市散文协会会员,区作协会员。现居重庆南坪。从小喜欢文学,喜欢写作,发表过散文、诗歌、纪实文学等。自喻:“前世,我是乞丐,我在文学的殿堂外要饭!”因此,对于文学我不是富有者,但我是文学的追逐者,就像盲人渴望光亮,饥饿之人渴望一碗饭的温暖那样简单。

声明:本文为作者投稿授权发布,其他公众号转载须授权!

当代文摘微刊

dangdaiwenzhai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